APP下载

社会思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及应对*

2011-08-15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思潮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汪 勇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社会思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及应对*

汪 勇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作用,使得当前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有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广泛性;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的合理性;质疑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正确性;诘难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的妥当性;考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的恰当性。有鉴于此,唯有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正确推进大众化,才可能富有成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社会思潮;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亟需我们高度重视并正确采取积极而有效的应对,才可能富有成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社会思潮风起云涌

社会思潮是指“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1]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更加频繁和突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各领域的斗争远未结束且深刻而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力度不断加大,手法更加多样,他们始终把意识形态作为颠覆和控制他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凭借科技、经济等优势推行霸权主义,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在国内,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之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入。国内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不仅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而且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不仅有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也有资本主义的腐朽观念,甚至还有封建主义思想的残余等。尤其是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2]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性质可作如下基本判断: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旋律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倾向。[3]尽管各种落后、错误、倒退、反动的社会思潮是支流,但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深远,对高校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予以高度关注,认真对待。

二、社会思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高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滋生地和集散地。各种社会思潮必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影响。

(一)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广泛性

大学生始终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对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总计约2000万。这个庞大的群体不仅是社会未来的承继者和建设者,而且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大学生是青年中最有活力、最有思想的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后备骨干力量。因此,我们要让大学生理解、接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思潮最为敏感、最易受影响。针对大学生的这种特点和新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争夺日益活跃和突出。“社会思潮一般都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众。如果我们把社会思潮的从众看作社会思潮的载体,那么这个载体的扩展有一个传递的过程。这就是:从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人,到更多的青年学生,再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众,依次传播扩展。前两个环节是关键阶段,其人员大多集中在高校,这些人不是我们的同行,就是我们的学生。”[4]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挑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的合理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前重要的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并获得其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执政党的信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而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各种社会思潮的价值取向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不尽一致,甚至相左。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或过分强调人的政治需求,或过分强调人的物质需求,忽视了人的内在价值需求……[5]相反,社会某些思潮则比较注重大学生主体性的现实存在及其利益,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随着城乡、地区、行业等差距,特别是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追求社会公平、民主法治的呼声日益高涨,诸多社会思潮以此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挑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的合理性。

(三)质疑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正确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向大学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正确性,当前的重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实践的正确性。然而,某些社会思潮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存在和滋生的各种问题不放,尤其是当下的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少数官员腐败等进行大肆渲染。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等得以兴风作浪,甚至共同发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作为重构力量的人道主义、新传统主义、市民社会论、自由主义、新左派等。他们往往以平民百姓利益“代言人”的面目出现,善于抓住人们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给出看似合理的解答,从而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和价值追求。如一些新儒家企图用儒教复活中国,倡导把儒教社会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一些西化分子则把西方某些国家的民主、宪政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以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这些必然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质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正确性。

(四)诘难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的妥当性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方法上仍偏重于理论说服,偏重于浓墨重笔大写已经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而对存在和滋生的各种问题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或闭口不言;注重社会主义事业的宏图远景而关注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需求不够。相反,一些社会思潮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表达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赢得部分大学生的认同和支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目前高校所采用的马克思主义教材几经改版,但在对问题的论述上,语言的表达仍然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简简单单地过于政治化色彩的宣传。教材的语言表述和时代脱节、和大学生的语言习惯不相符直接影响到对理论的接受效果。”不仅如此,“目前的教材在理论论证环节上存在不注重细节和严密性不够的缺陷,它不是通过有理有据的严密步骤去分析和论证,在涉及到与非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比较时,往往用简单的语言去简单的否定,模式化、灌输式的道理论证最大的弊端在于难以以理服人,失去了论证的最核心内容。”[6]这也为各种社会思潮有市场提供了口实和基础。从影响特点来看,社会思潮影响对象的模糊选择和明确制导,社会思潮影响的交叉重叠性,影响方式的复杂性,影响周期的压缩和速率的提升;从社会思潮影响的内在方式表现来看,它们通过社会时尚进行传播扩散,通过社会比较产生比较效应,社会经验的佐证及商业宣传的支撑作用,通过生活方式加深影响。[7]由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方式有其鲜明特色和特定效果,从而诘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的妥当性。

(五)考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的恰当性

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途径比较来看有所不同,效果差异也较大:(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往往是通过各种正式组织通过官方途径,由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等利用公共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课堂、党组织和共青团活动、大学生社团及各种会议等自上而下进行;相反,各种社会思潮则往往是志趣、爱好、价值取向比较相近的同辈群体等各种非正式组织通过非官方途径横向传播、扩散影响。(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围往往局限于校园之内的各种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途径、范围有限;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则往往在课堂、组织活动、会议之外和校园之外,途径、范围广泛。(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式渠道决定其往往具有居高临下、必须接受的强制性而缺少情感关怀,往往导致大学生不一定认同和践行,甚至反而会造成某种外表臣服而情感上厌倦、心理上抵触、行为上消极或排斥的虚假表像;社会思潮影响则不然,往往进行平等的论说与对话,具有较为浓厚的情感和亲和力而容易获得部分大学生的认同。总之,当代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发展的途径较为宽广,主要有利益代言与思想解惑途径、精英文化与话语主导途径、大众渗透与网络传播途径。[8]这在某种程度上考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的恰当性。

三、积极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以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唯有勇于正视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良影响并积极正确应对,才能有效深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诉求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成为对人民大众最有吸引力的强大思想武器。”[9]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韦尔的话来说:“人们被马克思主义所吸引是基于这样一些判断: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它压迫和束缚人的生命力,阻碍人们充分实现人生潜能,它应该让位于社会主义社会,在那里人们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平等,社会主义不是那种用意识形态的合理化来为社会现状作辩护、保护持权者利益的制度。”[10]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必须集中反映和体现占人口绝大多数民众之切身利益,大力维护那些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奉献、牺牲但却受益不大,甚至没有受益乃至利益受损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唯有如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说服并掌握大学生。反之,则不然。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思潮

“意识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11]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及其蔓延并非空隙来风,总有其特定的社会现实基础。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既有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又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及政治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推动,既有苏东剧变的影响,又有各种国际因素的作用。对于各种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我们绝不能只是简单、粗暴、蛮横地贬低、排斥或回避。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正确引导大众划清和区别对待各种社会思潮: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必须加强建设,广泛传播;非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现实社会生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对它应该尊重和包容,并加以正确引导;反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现实社会生活中消极的、落后的方面,对它必须加以抵制和批判,化解它的负面影响。[12]

(三)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运转就会或者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13]“高势位”建设的意识形态具有更为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和征服力,能够担负着凝聚和引领全部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功能,成为全部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发挥凝聚和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功能,从而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14]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其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同时,“‘眼见为实’的现实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更有说服力。所以,只有注重理论成果的转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特别是关注民生问题,让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成果真正地惠及广大百姓,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现实基础前提。”[15]唯有以铁的事实征服大学生,才能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执政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道路必胜的信念。

(四)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富有成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现实需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和途径的多样性。正确而科学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改变单纯外部‘灌输’的教育方式,而是将教育与自觉相结合,注重民众积极性的调动。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来自于社会的公认及其威信。如若缺乏民众对这种阶级意识的“自觉”与认同,采取任何教育方式都苍白无力。[16]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非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狭隘化的由上自下的强制灌输,而是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关注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掌握。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自我放逐”到时代之外,时代就不会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源于生活并始终关照着大众现实生活及其实际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将会以鲜活的姿态“在场”,就会以强大的理论力量掌握大众。[17]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147.

[2]李孝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红旗文稿,2010(2):31.

[3]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4):391.

[4]刘书林.社会思潮研究与“两课”教学改革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63.

[5]张建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结构、目的取向和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50.

[6]冯晓阳.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0(6):139.

[7]邱柏生,韩 巍.试论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的内在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27-32.

[8]郑大俊,高立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问题的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48.

[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7-8.

[10][加]罗伯特·韦尔.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 [J].鲁克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1.

[1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12]黄 彬.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94.

[1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12.

[14]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与实现“引领”功能的基本方式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1-2.

[15]崔克锐,杨光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问题分析[J].长白学刊,2010(2):42.

[16]胡杰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J].理论视野,2008(5):40.

[17]陈曙光.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4):458.

The Influence of Ethos on Marx ism Popularization in College and Countermeasure

WAN G Yong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Th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factors make various kinds of ethos turbulent,and generate a variety of profound effects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rxism popularization:affecting the generalization of its subject,challenging the rationality of itspurpose,questioning the correctness of its content,Interrogating the propriety of its methods and testing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ts means.In view of this,only by adhering to the position of Marxism all the time,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various ethos,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promoting th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correctly,can w e fruitfully promot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college,and then promote the caus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to healthy development.

ethos;college;Marx ism;popularization

刘志新)

C912.63

A

2095-042X(2011)03-0023-04

2011-05-06

汪 勇 (1971—),男,贵州安顺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潮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