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态度意义在隐喻中的具体实现

2011-08-15牟许琴

关键词:本体隐喻语篇

牟许琴

态度意义在隐喻中的具体实现

牟许琴

评价理论为描述隐喻表达的态度意义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态度框架,但是没有进一步探讨语篇语义层上态度意义在隐喻中的具体实现。区分了隐喻的成分,考察了具体的隐喻实例,将态度意义在隐喻中的具体实现分为三类:本体式实现、喻底式实现、喻体式实现。

隐喻的态度意义;本体式实现;喻底式实现;喻体式实现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①,以其在 On Rhetoric[1]和 Poetics[2]中的详细介绍为起点。研究伊始,隐喻表达态度的功能就被当成是隐喻修辞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关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行的描述性框架,人们对隐喻所表达的态度意义的探讨一直停留在提及的层面上。近年来,由马丁(Martin)等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发展起来的探讨语言人际意义的评价理论为详细描述隐喻的态度意义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但值得一提的是该理论并未就态度意义在隐喻中的具体实现做细致讨论,文章拟在此基础上结合隐喻自身特点进一步探讨态度意义在隐喻中的具体实现。

一、隐喻的态度意义

隐喻可以表达多种态度意义,这些意义可以通过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来描述。态度系统由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核心子系统和一个极性系统构成,分别描述语言用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对人的品行进行评判,对包括自然和符号现象在内的事物进行鉴赏[3]。其中情感可以从快乐、安全、满意、倾向四个维度把握,判断可以从正常、能力、可靠、诚实、正当五个维度把握,鉴赏可以从反应【分为影响和品质】、构成【分为平衡性和复杂性】和价值共计五个维度把握;极性系统则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选择。因此,以此态度框架为参照,隐喻的态度意义可以从情感、判断和鉴赏这三个大的维度共计十四个具体的维度进行把握。总体说来,隐喻使用者借助隐喻或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或判断人的素质能力等品质德行,或鉴赏事物的美丑好坏等美学价值,亦或三者兼有。

二、态度意义的实现

“实现”或者“体现”这一概念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来源于兰姆(lamb)的层次语法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六大核心思想中的层次的思想紧密相关[4]。系统功能语言学继承了叶儿姆斯列夫关于语言层次的思想,认为语言包括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篇语义层这三个层次,并认为各层次之间是一种实现关系,就是说语篇语义由词汇语法来实现,而词汇语法又由语音或者字形来实现[5]。

本文所关注的隐喻的态度意义仅为评价意义的一种,处于语言的语篇语义层,原因有三:首先,态度意义的实现方式不受语法范畴的限制,可以绵延一定长度的语篇;其次,任意一种特定的态度意义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法范畴来实现;此外,语法隐喻也是评价意义的来源之一,而只有把评价意义置于语篇语义层,才能将语法隐喻纳入评价视野,因为语法隐喻横跨语篇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3]。

评价理论总结了诸多实现态度意义的方式,并把隐喻当成是一种通过激引(provoke)间接表达态度意义的方式。然后,这种处理隐喻的方法比较粗略,并没有说明隐喻的态度意义究竟是通过隐喻中的哪些表达实现的。究其原因,这是因为评价理论讨论的重点并不是隐喻,所以并没有将隐喻自身的特点纳入考虑的范畴,而实际的语料分析表明隐喻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而这些不同形式的隐喻实现态度意义的具体表达是不一样的。

三、态度意义在隐喻中的具体实现

隐喻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任意的语法范畴可以也可以是任意长度的语篇,可以是词、短语、小句、句子甚至是语篇,而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至于短语和句子也可以形式多变[6],因此为了研究方便,研究者们在隐喻中区分多种成分,比如互动论的Richards将隐喻区分为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7];而互动论的另一代表人物Black则将隐喻分为第一主体(primary subject)和第二主体(secondary subject);当代盛行的认知语言学则将隐喻分为源域 (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本文采取格特力(Goatly)集众家所长所作出的隐喻成分划分,将隐喻分为本体辞 (Topic-term)(用下划线标注)、喻体辞(Vehicle-term)(用粗体标注)和喻底辞(Ground-term)(用斜体标注),分别表达思维层次上的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6]。 在区分隐喻核心成分的基础上,本文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将态度意义在隐喻中的具体实现分为:本体式实现、喻底式实现和喻体式实现。

(一)本体式实现

隐喻的本体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概念、一个过程、一种品质、一种关系甚至是整个世界[6],在这些多样化的本体中,有些本体,比如抽象的情感概念或人或事物的品质,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因此通过语言层面上的本体辞,我们就已经可以明确得出隐喻所要表达的态度意义,而整个隐喻的剩余部分只是为了使对本体的描述更加生动鲜明,由此而强化本体辞所表达的态度意义,这可以通过以下实例得到证明。

(1)My wishes raced through the house high hay.(Fern Hill by Dylan Thomas)②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回忆了他儿时度过美好时光的农舍Fern Hill。(1)句中的隐喻是对诗人在农舍居住时的随心所欲的一种描写。隐喻以“my wishes”为本体辞,“raced through”为喻体辞,本体辞自身就是一种态度——心愿或愿望,所以通过本体辞,我们可以直接得出诗人表达的态度(+Inclination)③,而喻体辞在这里的作用则是意向化地加强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2)Chief Poet!and ye clouds of Albion,Begetters of our deep eternal theme! (On Sitting Down to Read King Lear Once Again by John Keats)

这首诗是诗人在修改自己的诗篇时遇到困难而停下来阅读莎士比亚的巨著,最后受到启发之后写下的赞美莎士比亚伟大诗歌天赋和巨大成就的诗歌。此处引用的诗行正是这种赞美的一种体现。(2)中的引隐喻以“Chief Poet”为本体辞,以“clouds of Albion”为喻体辞。此隐喻的本体就是诗人对莎士比亚能力的一种肯定(+Capacity),这体现在本体辞本体辞的核心词汇“Chief”上,而喻体辞在这里仍然充当形象化描述本体并加强态度意义的作用。

(3)Everyone's voice was suddenly lifted;And beauty came like the setting sun:(Every One Sang by Sassoon)

Sasson是一名战地诗人,这首诗写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日,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对比描述了停战日当日众人的喜悦和他自己的落寞和忧伤。(3)中所描述的正是停战协议的签订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战争结束了,世界多美好。隐喻以“beauty”为本体辞,表达思维层次上的美这个态度性概念,以 “came”为喻底辞,“setting sun”为喻底辞,整个隐喻评价本体辞实现态度意义(+Quality),而通过喻底辞和喻体辞尤其是喻体辞生动鲜明地描述这种美。

以上三个隐喻分别表达了情感、判断和鉴赏三种态度意义,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的本体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可以比较直接地通过任意词汇语法形式的本体辞来实现。

(二)喻底式实现

传统的互动论和替代论都将理解隐喻的关键归于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即喻底,这种对先验的相似性的依赖多为后人所诟病,因此,此后的隐喻理论要么否认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性,要么认为相似性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而非先验的,学界普遍比较接受后者的观点,因为正是这种人为的相似性,即喻底,缓和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紧张性,因此使得整个隐喻不是荒谬的言谈。理查兹认为,这个喻底可以是态度性的或者是非态度性的[7],如果是态度性的,那我们可以直接得出隐喻使用者所要表达的态度意义;如果是非态度性的,我们也可以根据上下文和隐喻所在的语篇主题而推断出隐喻所要表达的态度意义,这可以通过以下例子得到证明。

(1)She seemed as happy as a wave that dances on the sea.(The Two April Mornings by William Wordsworth)

此诗行中所描述的女孩是诗中的主人公Matthew为其爱女扫墓归来途中所遇到的一个女孩。此句中有两个隐喻,但是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第一个隐喻。该隐喻以 “she”为本体辞,“happy”为喻底辞,“wave”为喻体辞,通过喻底辞“happy”我们可以非常直接地得知诗人所要描述的正是女孩非常快乐(+Happiness)。

(2)I love thee freely,as men strive for Right;I love thee purely,as they turn from Praise.?(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43 by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这首诗歌的主题十分鲜明,即是对爱人最直接的爱的告白,这种表白在此所含的两个隐喻很明晰地体现出来。两个隐喻均以“I love thee”为本体辞,第一个以“freely”为喻底辞,以“men strive for Right”为喻体辞;第二个隐喻以 “purely”为喻底辞,以“they turn from Paradise”为喻体辞。这两个喻底辞以其鲜明的态度意义,表达了主人公爱的决心(+Tenacity)和爱的无私(+Veracity)。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隐喻同时以态度为本体辞,因此这两个隐喻还同时表达了主人公对爱人的喜爱和欲望(+Inclination)。

(3)There's little Tom Dacre,who cried when his head That curled like a lamb's back,was shaved,so I said,“Hush,Tom!never mind it,for when your head’s bare,You know that the soot cannot spoil your white hair.”(The Chimney Sweeper by William Blake)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群扫烟囱的男孩,影射的是英国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雇佣童工扫烟囱这样一件不仁道的社会现状。此处的隐喻是对其中一个扫烟囱的男孩的头的描写。隐喻以“his head”为本体辞,以“curled”为喻底辞,以“a lamb’s back,was shaved”为喻体辞。喻底辞 “curled”本身比较中性,但是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得知此处是说小男孩的头比较难看(-Quality)。

以上三个例子,(1)和(2)的喻底辞均为态度性喻底辞,(3)的喻底辞为非态度性喻底辞,如果是态度性喻底辞,那隐喻的态度意义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若是非态度性喻底辞,那隐喻的态度意义则更依赖于上下文和语境。

(三)喻体式实现

隐喻研究史上涌现的几种比较有影响力的隐喻理论均对隐喻的喻体或喻体辞投以很大的关注,从修辞学角度出发的比较论和对比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喻体辞上;互动论的代表人物布莱克(Black)认为隐喻的工作机制是将次要主题 (喻体的言外之意体系)投射到主要主题(本体)上[8];而当代盛行的认知隐喻观则认为诗歌隐喻的工作机制和概念隐喻无异,其之所以具有评价功能是因为大脑不仅将隐喻源域的实体(entity)和结构(structure)特征映射到了目标域,同时还将针对隐喻源域的评价一起移植到了目标域[9]。这些论述都成为喻底辞是实现态度意义重要手段的强有力理论支持,但是更为有力的证据则来源于实例分析,下文将仍然以三个分别表达情感、判断和鉴赏的隐喻证明喻体辞实现态度意义。

(1)O thou,with dewy locks,who lookest down Thro'the clear windows of the morning,turn Thine angel eyes upon our western isle,Which in full choir hails thy approach,O Spring!(To Spring by William Blake)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是对春天的期盼之情,这种感情不仅在诗歌的对话性形式中得以体现也同时在诗人对万物的描述中得以体现。(1)中的相关隐喻正是诗人借西部岛屿的描写来抒发对春天的期盼之情。 隐喻以“our western isle”为本体辞,以“hails”为喻体辞,这个喻体辞本身具有一定的态度意义,表达一种渴望,因此比较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望(+Inclination)。

(2)Here you come with all your music,and here's all the good it brings.What,they lived once thus at Venice where the merchants were the kings,Where Saint Mark's is,where the Doges used to wed the sea with rings?(A Toccata Of Galuppi's by Robert Browning)

这里引用的诗行是由一段想象的“toccata”音乐所引起的对古城威尼斯的一场热烈的讨论。(2)中所涉隐喻正是对当时威尼斯的繁华商业的一种侧面描述。 隐喻以“the merchants”为本体辞,以“the kings”为喻底辞,凭借我们的语言知识我们可以知道,“kings”往往享有崇高的地位,集权利和权力于一身,凭借这些关于“kings”的言外之意,我们可以推断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商人在当时的威尼斯非常的有地位 (+Capacity)。

(3)Rulers who neither see nor feel nor know,But leechlike to their fainting country cling Till they drop,blind in blood,without a blow.(England in 1819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抨击了1819年的英国的各种社会弊病,并将矛头指向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3)正是对腐败统治者们的一种形象嘲讽。这里要讨论的隐喻是通过描述国家的摇摇欲坠来反面衬托统治者们是多么的万恶。隐喻将国家比喻成一个昏厥的人,以“country”为本体辞,以“fainting”为喻体辞,喻体辞“fainting”以其自身的态度性意义相对直接地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岌岌可危的状态的描写(-Quality)。

在以上三个例子中,(1)和(3)中的喻底辞本身具有一定的态度意义,所以相对比较直接地表达态度意义,而(2)中的喻底辞虽然本身不具有态度意义,但是言外之意也可以比较明了的表达态度意义。由此可见,喻体辞向喻底辞一样也可以既是态度性的又是非态度性的,如果是非态度性的,则可借助于言外之意,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最终的态度意义。

在上文中,我们谈到绝大多数隐喻都可以通过上述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实现态度意义,这是因为仍有极少数隐喻的态度意义并不能单纯通过隐喻的三种成分来实现,比如:My surgeon is a butcher,这种现象被当代盛行的概念整合理论引为理论契机,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以应对意义过于具有创新性的隐喻[10]。不过这类完全不能通过隐喻的三种成分追踪到意义源泉的隐喻在本文所考察的隐喻语料中难觅踪影,所以这里将不再加以详细讨论,而仅将此现象提出来以供将来基于更广泛语料的研究。

四、结语

基于评价理论对隐喻态度意义的讨论,结合隐喻自身的特点,将处于语篇语义层上的态度意义在隐喻中的具体实现分为了本体式实现、喻底式实现和喻体式实现,这样一种分类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考察隐喻态度意义的时候追踪态度意义的来源,另一方面丰富了评价理论关于隐喻实现态度意义的论述。

注释:

①为了保持与参考文献的人名一致,在每位学者姓名后均附上英文姓名。

②本文中所有例子均从The Norton Antho log y of English Literature(第7版)中的诗歌中收集可得.

③+表示肯定的态度意义,“-”表示否定的态度意义。

[1]Aristotle.On Rhetoric Newly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Notes and Appendixes by George A.Kennedy[M].Oxford:O xford UniversityPress,1991.

[2]Aristotle.Poetics Translated byW.Hamilton Fyfe[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7.

[3]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34,10-11,62.

[4]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2.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14-15.

[6]Goatly,A.TheLanguageofMetaphors[M].London:Routledge,1997:109-110.

[7]Richards,I.A.TheRhetoricofPhilosophy[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36:97,117.

[8]Black,M.Models and Metaphor[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25-47.

[9]Lakoff,G.and 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9:64-65.

[10]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UK:Camridge University Press.

H315

A

1673-1999(2011)10-0146-04

牟许琴(1982-),女,北京海淀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1-03-03

猜你喜欢

本体隐喻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眼睛是“本体”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