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六十载 继往开来铸华章
2011-08-15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魏世宏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魏世宏
筚路蓝缕六十载 继往开来铸华章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魏世宏
2011年5月18日,重庆科技学院迎来建校60周年华诞。溯首学校走过的60年,是全校师生和历届校友并肩奋斗的60年,是各级领导热情扶佐的60年,是社会各界深情襄助的60年。前辈先贤经年伟业,后进俊彦努力日新。有60年积淀的厚重基业,有社会各界的热情相助,有师生校友的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实现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宏伟目标。大江作证,有重科儿女奋斗六载夺三战全胜首驻新城为五个重庆增色,作回望,彪炳功业昭史册;歌乐留诗,赞油钢两校育才十万在四海建功辉映母校让六秩华诞共荣,凭时日,特色大学立渝州!
一、传承甲子办学积淀,立新紧贴时代变迁
60年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怀下,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专修科和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分别创立。1985年1月和1994年5月,两所学校分别发展为原冶金部直属重庆钢铁专科学校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7月,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由原冶金部划转重庆市,1999年2月更名为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10月,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遴选为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2003年12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重庆市。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组建重庆科技学院,实行中央与重庆市共建、以重庆市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6年,重庆科技学院启动老校区置换和新校区建设工作,并于2008年整体搬迁入驻重庆大学城。
经过60年发展,学校在油气井控制、冶金与航天航空材料、垃圾焚烧技术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石油冶金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行业特色鲜明、区位优势突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学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和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6年来,我校本科专业从8个增长到33个,增长了4倍;在校本科生人数从781人增长到14200余人,增长了18倍;教师中博士人数从7人增长到130人,增长了18倍;年科研经费从不足500万元增长到5000余万元,增长了10倍;权威检索论文从每年10余篇增长到每年70余篇,增长了7倍;图书资料从45多万册增长为145万册,增长了3倍;学校净资产从不足3.5亿元增长为超过16.41亿元,增长了5倍。
(一)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凝练巩固办学理念,务实高远的发展目标深入人心
自成立之日起,学校就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紧紧围绕服务石油冶金行业和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办学内涵。
60年来,尤其是近6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精心谋划学校发展,确立了前途远大的发展目标、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2007年6月,重庆科技学院第一次党代会通过了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巩固了“立足重庆、背靠行业、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办学思路,确立了“特色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创业、创新、创优”的学校“三创”精神,确立了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走向国际的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学校未来3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校办学治校的办学理念科学先进,发展目标务实高远,发展思路清晰可行,发展战略切合实际,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拥护和上级领导的肯定,尤其是在2009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调研性评估工作中,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好评。
(二)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狠抓人才培养,本科生质量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国家民族事业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学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主题,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我校历届毕业生在全国石油、冶金行业,扎根基层沉得住,爱岗敬业耐劳苦,获得广泛赞誉。
结合学校升格为本科的新形势,结合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如何继承我校培养优秀中专生和专科生的宝贵经验,打造本科生特色品牌,成为升本后的重庆科技学院人才培养的新课题。为此,我校展开了人才培养大讨论,形成了人才培养共识,即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建立和完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教师评价体系,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打造特色,在特色上塑造本科生品牌。
近6年来,学校花近两亿资金投入教学仪器设备,高水平地建成32个实验室和3大综合性跨学科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市级以上精品课程5门,市级工程示范中心1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专利21项。2010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调研性合格评估,翻开了学校本科教育的新篇章。
学校确立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思路,树立了“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遵循规律,依法治校”的工作理念,构建了“教育为根本,服务为核心,管理为基础”的“ESM”工作模式,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文明养成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五大”主题教育活动,实施了阳光关爱工程、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素质培养工程、能力培养工程、四进公寓工程等“五大”服务工程,做实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学生工作格局、要素齐备特色鲜明的学生工作机制、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服务平台、文明自律生动活泼的学生工作文化、反映快速贴实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等“五项”基础工作,搭建了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心、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大学生公务员考试培训中心、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大学生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七大”服务平台,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涌现出舍己救人英雄李林忠烈士、李恒太烈士、重庆市道德模范胡幸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展现了“阳光、自信、包容、进取”的科院大学生形象。
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50余项;2006级英语专业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中,通过率达72.13%,高于全国高校近30个百分点;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0%以上,在重庆市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三)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办学,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
开放办学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竞争,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社会贡献的重要途径。学校始终把开放合作办学作为提升综合办学势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主动探索校企合作、政校合作、院所合作等育人的路子,把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深度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打造产学研结合品牌,成效显著。
特别是近6年来,学校先后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韩国昌原大学、英国艾伯瑞斯特维斯大学、加拿大劳里埃大学、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等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国家环保部的支持下,与重庆市科委及重庆钢铁集团共建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在国家安监总局的支持下,与重庆市安监局共建重庆安全工程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共建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此外还与中石油、航天科工集团等大型央企共建井控技术培训中心、航天航空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机构。国家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国家钢铁冶炼技术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冶金实验室、中石油井控技术培训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落户我校,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近6年来,我校获批重庆高校创新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跨入重庆市高校前10名,科研经费迅猛增长,从2004年前的不足500万元提升到2010年的突破5500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产学研合作办学被教育部本科评估专家组确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坚定了学校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扩大开放合作办学的信心。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上号召全党同志“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紧迫任务抓紧抓好”。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学校要保持发展优势,最关键、最根本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6年来,学校引进硕士学位以上教师530名,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达到130余名,全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和硕士达到657人,占68.47%,高级职称教师有370人,占38.62%。学校大力实施“卓越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计划”,面向国内外聘请和柔性引进了了5名“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37名教授;扎实推进“科苑人才计划”、“能力提升计划”、“团队培育计划”以及“青年教师三种经历计划”等四大计划培养各类人才204人,培育教学科研团队53个;制定了《重庆科技学院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公派出国深造办法》,力图造就一批教学和学术领军人物。目前,学校“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探索出了一条“以优良环境吸引人、以一流事业凝聚人、以不断发展激励人、以创新工作培养人”的人才建设之路。
(五)着力培育大学文化精神,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兴校战略成果彰显
大学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精髓和内涵。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创办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客观要求。学校坚持以大学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编制了《学校文化建设规划》,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总结提炼和创新发展学校文化特色,并从观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举止形态文化四个层次加强文化建设,初步构筑起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文化体系。
学校大力宣传和弘扬校训、办学宗旨、发展战略、“三创”精神、发展思路,巩固深化“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治校理念,努力在全校形成文化管人和文化自觉。通过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全校师生行为文化,通过建群雕、立石碑、命名景观楼宇道路等传承校园物态文化,通过各种文化协会、大学生艺术团、实验交响乐团,专业文化长廊等建成了一系列文化阵地。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科技文化节、民族传统文化系列、现代大学文化系列等“三节两系列”文化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已成为我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贴近学生实际,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深受学生欢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先后两次莅临学校参加大型文化教育活动,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学校获得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唱读讲传”先进单位、重庆市首批“唱读讲传”示范基地等光荣称号。大学文化正在助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文化兴校战略成果彰显。
(六)不断创新科学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服务以人为本,基本保障不断深化
学校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管理服务工作是基本的条件保障。学校围绕中心工作,进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在机关实行大部制改革,整合保障资源和功能。通过不断完善学校机构设置、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和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学报编辑质量和水平、提高图书资源建设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医疗制度改革和学校卫生工作、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了新型的管理服务运行和保障体系。
管理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情,体贴民意,保障民生。学校坚持在发展中共享,在共享中发展,克服各种困难,加大置换款催收力度,推进新校区住宅建设工作,加速提档老校区改造工程,加强校内体育设施建设,充实教职工活动中心功能,不断改进交通车、教职工食堂、教师临时公寓等各种教职工关注的民生事业,千方百计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始终关注并帮助解决离退休教职工和生活困难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始终关注并帮助解决大学生生活困难,积极提高学生就业质量,通过不断加强基本条件保障,全校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获得极大改善。
(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夯实发展根基,政治保障坚实有力
学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成效突出。近6年来,学校先后组织全校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系列活动,坚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把党建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开展领导干部“五下基层三走进”和机关“三为服务”活动,全面实施大学生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四进公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助机制,“深抓强促”活动已经初步形成学校党建工作品牌。
学校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抓好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健全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工作规则,加强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学习培训,实施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努力提高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深入推进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抓好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中层干部考察选拔办法等系列制度,严格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程序,中层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支撑学校发展强大的中坚力量。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办学治校能力显著提高。连续几年的考核中,学校领导班子考核成绩一直位于新建本科院校前列,2009年,被重庆市委评为优秀领导班子。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深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学校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支持参与”的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体制与工作机制,全面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对组织人事、招生、基建、后勤、校产、采购、财务等关键部位的监察工作,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始终坚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和离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不断提高反腐倡廉的工作水平和工作实效。党风廉政建设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构建了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和谐校园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建立健全了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校园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安全系统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安全预警机制和安全稳定考核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切实落实。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平安校园”。
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坚持一年一度的教代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民主评议机关工作制度、教代会重大事项质询制度等。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坚持民主党派双月座谈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争取他们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以及各级各类群众组织的作用,在重大问题上注意认真听取离退休老同志、民主党派的意见,不断推进“和谐校园七大工程”建设。学校被评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和“民主管理示范学校”称号。
二、巩固办学治校经验,助推快速健康发展
在办学治校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办学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必须凝心聚力,抢抓发展机遇
60年的发展进程中,在由中专升格为专科、在创建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在由中央划转地方管理、两校合并等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合校升本6年来大融合、大建设、大置换、大搬迁、大发展的关键时刻,学校始终依靠广大教职工,用宏伟的发展蓝图汇集力量,用共同的事业追求凝聚人心,共同谱写了学校辉煌发展的壮丽篇章。学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审时度势,牢牢树立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抢抓高校结构布局调整、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建设西部教育高地等历史机遇,把发展作为兴校强校的第一要务,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学校发展的先机,积蓄了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
(二)必须弘扬特色,服务战略需求
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本科院校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核心就在于特色发展。把特色融入办学实践,是学校始终不渝的追求,学校不断从办学指导思想、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研究和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去寻求特色,凝炼特色,在特色上打造“卓越点”,在特色上创建“高水平”,用特色去推动学校的整体实力提高和办学水平攀升。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国情市情校情行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体系,走出了一条适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时代特征又适合学校自身校情的战略发展之路。
(三)必须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实践,始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始终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始终坚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协调,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员工办学,通过建章立制、人文关怀,切实地把师生员工的利益保护好、发展好,切实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形成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合力,使师生员工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必须追求卓越,勇于改革创新
追求卓越就是要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我,让每一名教职员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做忠于教育事业的楷模,做潜心教书育人的典范,让每一名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竞争的技巧、决胜的捷径,让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满意。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学校通过教学质量年系列活动、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追求人才培养的高品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颁布实施,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成渝经济区获批,重庆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学校要立足于高等教育之林,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主动把握新形势、应对新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抓好三风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素质学生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开拓奋进谋发展,抢抓机遇谱新篇
6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和“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昂首开启了第二个战略发展期的新征程。学校第二个战略发展期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基地,基本建成特色科技大学。学校第二战略发期,要坚持“育人为本、内涵建设、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学校“314发展思路”为引领,抓住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紧紧依靠科学管理、开放合作、和谐校园、组织保障四个根本保障,全面实现“学生培养高质量、学科建设显特色、产学研合作上水平”的三大根本性任务。要顺利完成奋斗目标,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办学治校新模式,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而改革的助推力来于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突破口。学校准确预判形势,正确谋划和探索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办学治校新模式,布局了一套正确处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相互关系的校内管理体制。学校将抓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及时密切关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态,进一步推进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强化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建设,细化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建设,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三级运行机制建设。将进一步深化学院制改革,加强新体制下的两级管理的配套制度建设,调动二级学院人事、财务、资产、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二级院(部)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院务委员会、教代会(分工会)等决策咨询和民主管理机构及议事规则,保证学校各项政策的落实和院(部)权力的正确行使。建立以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为主要依据的资源分配机制和动态投入机制,健全以岗定责、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向教学一线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二)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的使命,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本科生品牌
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上强调从“适应现在”转向“既适应现在、又适应未来”,从主要满足“就业”转向“既满足就业需要,又提高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来,着力构建“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强,实践及社会活动能力强,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五强”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引领,积极探索社会力量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机制和途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做实实践教学环节,力争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形成“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的本科生品牌。
(三)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作为事业发展的根基,强力推进“造就名师工程”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层次和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优秀,更加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质量兴校战略和国际化拓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要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思路,认真研究制定今后几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按照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要求,加强现有师资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启动“科苑学者计划”,遴选确认校级学科带头人;启动“名师造就”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深造,高标准选拔,高起点培养,规范化管理,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努力造就一批教学和学术名师;开展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计划试点,探索教师到企业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四)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优化学科整体布局,努力打造产学研合作品牌
认真制定和实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科整体布局,继续凝练和巩固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平台和学术队伍梯队建设,逐步形成明确、稳定、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重点,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在建好现有市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同时,逐步扩大市级重点建设学科数量,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上获得突破。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重点建设一批水平较高的实验室,在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上获得突破,建成3—5个在西部地区和石油、冶金、机械等行业有影响的高新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与培训基地。要创造条件,推进升硕进程,积极建设硕士点,加快进度构建好大学基本条件。要主动为社会服务,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形成产学研合作品牌。
(五)以开放合作理念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层级
充分利用国家在全球地位上升的战略机遇和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稳妥、谦虚、求实,全方位、多层次构建开放合作办学格局,不断延伸学校办学功能,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形成多部门联动、二级学院主动参与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为重点,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与交流,尤其要注意吸纳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要紧紧依托行业,切实搭建校企合作的广阔平台,建立校企互动新机制。要抓住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及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化工、环境保护等主导产业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我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主动融入重庆区域经济,积极开展项目合作。
(六)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文化工作为保障,提高党组织把大局抓大事能力
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的新机制,不断深化“深入抓党建、强力促三风”活动。要继续实施“领导班子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提升领导班子成员把好大局、抓好大事、做好本职的能力。要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巩固和强化 “三全育人”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作用,健全辅导员培养选拔和职务晋升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安全稳定、民主管理工作,把最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努力构建和谐大学。
60周年校庆,是回顾办学历史、展示建设成就、总结办学经验的重要里程碑,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凝聚人心、再创辉煌的宝贵新机遇。我们将以60周年为契机,在上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的关心与帮助下,进一步谋划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创建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再续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