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高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2011-08-15

关键词:大学语文通识人文

龚 彬

深化高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龚 彬

深化高校人文教育,要把人文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和通识教育之中。实现三个“贯穿于”是高校落实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合格劳动者的可行途径。

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育;通识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人文教育在全国多所高校推行。由于在教育理念上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上没有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扩招,高等学校着重于外延式发展,人文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深化高校人文教育,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深化高校人文教育,要做到“三个贯穿”:即促进全面发展,把人文教育贯穿在素质教育之中;弘扬民族文化,把人文教育贯穿在大学语文教育之中;拓展领域,把人文教育贯穿于通识教育之中。

一、促进全面发展,把人文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大事,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实际上,就是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等教育,应当既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也重视大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变化,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薄弱,依然存在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大学生中信仰危机、价值危机,诚信危机仍然存在,犯罪时有发生,非法同居现象滋生蔓延。这种状况从外因上讲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内因上讲是由于人文教育淡化。这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格格不入,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相背。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深化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

第一,学校要确定育人的人文目标,合理设置课程,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在课程安排上,要将人文课程纳入计划,保证学时。同时,设置兼顾人文与科学的综合性课程,消除文、理专业之间相互隔阂,强调知识融合,方法贯通,把社会与科学,责任与知识,专业与历史联系起来,相互渗透,使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同时提高。

第二,学校要营造育人的人文环境。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强校园人文建设,在硬件上,要在校园建筑,道路命名等方面注重美感与寓意,在高大雄伟的高楼之间保留古朴、绿树成荫的校园,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在软件上,要注重历史传承,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凝聚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在精神上,给学生以激励、引导,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提供相应的自然条件。

第三,要积极创造育人的人文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手段。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的作用。以举办“文化艺术节”为契机,以节日庆祝活动为手段,以文娱、体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具有人文精神的活动,如读书活动、文艺演出、体育竞赛、书法摄影、美术作品展览等,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升华精神境界,同时,用活动把美的形象、美的感受传播给每位大学生,从而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二、弘扬民族文化,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教育之中

语言和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德国语言学家F·施莱格尔认为:把民族结合起来组成国家的是文学,不是哲学,当一个民族意识到自己有一种民族诗歌时,它的感情便得以升华[1]。中国新文化运动就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我国高等教育刚刚起步之时,京师大学堂就在预科开设 “经学大义”、“诸子”、“辞章”和“作文”等具有语文性质的课程。解放前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几次变革之后,“大一国文”始终是各大学全校性的必修课。1952年院系调整强调科学技术的专业性,大学语文不再是大学的公共课。1978年,当时的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针对此种情况提出要在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1980年,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率先开设大学语文课。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院校及各地教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

2004年至2006年对全国264所高校的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设大学语文的院校占40.37%,90年代以后开设的占30.38%,2000年以后开设的占21.10%[2]。可见,大学语文教学地位逐步下降。其原因是,从教育内部看,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不明确,相对于专业课、外语课而言,大学语文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当部分院校指派年轻教师兼上大学语文课。从教育外部看,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至上,公文格式标准化,只要填入一些词语便可沟通。阅读也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词汇,就可识别大多数文本,不必要精细地阅读,语言修养的重要性逐步淡化。这种状况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要求极不相称。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的大背景下必须大力强化大学语文教育。另一方面,语言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能力决定文化水平,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相应的语言文字能力,才能使母语不断延续发展,各种衍生的语言资源才能掌控和继续创造。语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

因此,大学人文教育必须贯穿于大学语文教育之中。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着重从人的心灵和情感,国民精神的角度出发,强调中华民族文学,特别是古典和经典文学的教学,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同时,突出语言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性思维的训练,使大学生能够清晰辨别和界定问题,分辨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分析材料之间相互关系,运用推理提出不同方案。还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准确、流畅的母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与大学课程的整体设计结合起来,在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继续探索。

三、拓展领域,把人文教育贯穿于通识教育之中

20世纪90年代初,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与经济地位崛起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成为高等学校关注的问题。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义遒在检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时总结了过去几年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有的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二是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亟待提高。三是文化素质教育框架已经形成,但是在内容、方式上还要进一步深入、充实。四是要进一步把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贯彻到全体教师中,把文化素质观念落实到课程之中[4]。后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开始探索通识教育,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淡化专业,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发展的目标。其目的在于强调非专业性、面向全体。实际上,通识教育的提出是大学人文教育思想在内容、组织方式和教育对象上的拓宽。

为深化大学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贯穿于通识教育之中,要做到:在课程组织方式上,高校不仅以修读方式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同时兼顾课程门类和功能的分类方式。在课程构成上,必修课按教育部规定设置。如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国防教育以及学校规定的课程。同时开设覆盖面广泛的选修课,特别是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如哲学、宗教学、文学、历史、语言学、古典研究、文化人类学、艺术和艺术史等课程。在教育定位上,要将通识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加以考察,确定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定位。如确定本科教育独立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把通识教育延续到专业性研究生教育课程中。在学科关系上,要理顺大学内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种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构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通识教育平台上的协调机制。在教育内容上,正确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在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全球化素养的中国公民[5]。在培养目标上,要使学生有较宽的视野和知识结构,为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高等学校把人文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和通识教育之中,是落实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合格劳动者的可行途径。

[1](加拿大)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7.

[2]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李学明.公民语言能力是国家语言资源[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4]陈立民.文化素质引发了高等教育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专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义遒[J].中国大学教学,2003(8).

[5]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6.

G640

A

1673-1999(2011)06-0172-02

龚彬(1970-),男,四川达县人,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12)人事处副研究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12-25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通识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