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生隐性德育及其提升路径

2011-08-15何宜中

关键词:隐性德育家庭

何宜中

试论大学生隐性德育及其提升路径

何宜中

隐性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至关重要,德育环境是隐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德育环境需要从学校、社会、家庭3个方面着手,积极改进大学校园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家庭伦理环境。

隐性德育;德育大环境;优化;三重向度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隐性德育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中环境发挥着其特有的隐性德育作用。

一、隐性德育及德育环境

(一)隐性德育的含义与特征

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学者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老师指导下进行各类课程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活动、课外活动、学习气氛中受到影响,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生,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念发生作用。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首次提出隐性课程,很快得到教育界的认可,隐性教育的研究从此拉开序幕。

佘双好教授从学校环境的角度出发定义隐性德育。所谓隐性德育是相对显性教学而言的,是指学生从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使受教者获得思想道德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1]。与显性德育相比较,隐性德育具有环境的开放性、真实性和相对完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教风和学风与多彩的集体生活陶冶情操,锻炼心智,净化灵魂和感悟人生。隐性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运用情境感染、人际交往、舆论引导、磨砺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智商[2]。

(二)德育环境

不论从隐性德育本质内涵出发,还是从其固有的特点、实现方法和手段出发,都要把德育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放在多向度全方位德育实践环境中进行考量。德育环境是隐性德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著名的教育学家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体现对环境作用的高度重视。他认为,道德发展不是通过直接的生物成熟,也不是通过直接的学习经验,而是通过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的重新组织实现[3]。隐性德育关注的是德育内容如何通过动态变化的环境从整体上,潜在隐蔽地,持久地影响人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行为选择。确切地说,隐性德育对时代环境的要求最高,也最为迫切。台湾学者汪向东在他的《关于100个心理学故事》一书中讲到狼孩的故事时提到,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从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的,“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分别分担着目标一致却又各具功能的作用”[4]。学校、家庭、社会是大学生成长与历练的环境载体,三者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素养德培育是应当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的。面对现实的诱惑,社会层出不穷的歪风邪气,大学生往往迷失自我,成为学校德育困境的一个又一个例证。这些道德问题其实是时代环境变化带来的。传统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过于死板,过于注重显性德育,对环境对大学生德育的潜在教育作用关注较少。这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相距甚远。于是,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群体都应打开眼界,把握未来的视野和气度,不能局限于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而是要投入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建设中,重视隐性德育的力量,通过大学生参与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志,落实道德实践,切实提高德育水平。当前,优化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重向度的德育大环境的成为隐性德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优化德育大环境的三重向度

(一)优化大学校园环境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学生在学校里生活和学习,学校环境对他们良好道德观的影响是相对直接的。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和校园设施的硬环境都对大学生的道德习惯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优化校园软环境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建构“主体-发展性”德育。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认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教师的育人功能大多体现在自身素质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深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效仿。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也说:“教育必以正”。教师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把学生当作道德主体。“主体-发展性”德育实现德育的现代转型”[6],得到现代德育教育者的普遍认同。同时,教育者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学术研究特色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励学生。

其次,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德国学者兰德曼认为:“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地安排,而是文化形成和习惯。”[7]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产生深刻而直接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以满足大学生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也可以引导大学生从校园文化节的各个方面寻找判断是非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功能。一方面打造具有一定主题色彩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可以利用具有时代气息,易被现代大学生普遍接受的表现方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的文化活动。

2.优化校园硬环境

一是构建生态校园风光,按照环境科学测算,每个学生需要20m2的树木,10m2的草地以保证生态循环与平衡。校园充满大自然的气息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唤起学生对自然和谐的向望,达到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启迪人生道德感悟的目的。二是保持教室良好环境。教室用品摆放整齐,墙上张贴各种催人奋进的标语。当学生进入教室学习,无形中都会被这里的氛围所触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三是教学建筑的设计。学校建筑属于造型艺术范畴,它象征着某种精神和理想。所以,校园建筑要注重美感和宏伟感相结合,既体现优雅之美也体现壮观之美,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二)优化社会人文环境

社会公德状况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的结果。加强社会各种层面制度的完善和社会风气的醇化,为公德的生长创造“规则”环境和支持的社会心理尤为重要和紧迫。

1.优化市场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社会不公等现象极大的扭曲了人与人正常的关系,给大学生道德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优化市场经济环境,还学生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社会利益补偿机制的优化,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社会经济结构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是决定人们社会的态度和行为的基础,而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是保证社会主义集体道德在市场取向改革下继续长盛不衰的物质基础[8]。人们在经济收入分配上如果出现不公平必然导致道德败坏。一旦形成不正之风,就会导致一个新的恶性循环。所以正确处理好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至关重要。

其次,健全权力制衡制度,杜绝恶性竞争,保证交易公平。我国民法规定的等价有偿原则以及经济法的交易公平原则都体现市场经济的交易要求。权力寻租、钱权交易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侵蚀人们的道德良知,还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所以,完善权力制度,实现交易公平,是全社会的要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要求。

2.优化大众传媒环境

不断发展的传媒环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张扬个性,解放思维,也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优化大众传媒环境,正确认识和利用大众传媒,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

(1)切实转变大众传媒观念,坚持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正确导向。

大众传媒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真正发挥传媒在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和提高人方面的巨大作用,这也是大众传媒的生命力之所在。从根本上讲,要坚持正确的传媒舆论导向,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9]。

(2)建立健全传媒监管的立法体系和规章制度,保证传媒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快有关传媒管理的立法进程。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传媒立法方式,结合我国实际,完善传媒法制建设。其次,组织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传媒行业的各种违法违规活动。第三,加强和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包括专业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第四,加强网络的技术监管,作好不良信息的监控和过滤工作,防堵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思想,为高校开创德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优化家庭伦理环境

优化家庭伦理环境的结果是家庭美德建构,家庭美德是家庭道德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动力。它是指体现在家庭领域中,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与一定物质条件占有形式和程度相应的精神生活及财富的总和。它涵盖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家风家规等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10]。可见,家庭美德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优化家庭伦理环境,建构家庭美德对于大学生德育的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人际关系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等关系构成的人际环境。家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要本着开放、民主、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营造一个温暖舒适、和谐融洽、民主团结的和睦的家庭精神环境,要做到子女孝顺父母,父母呵护子女,互相关心爱护,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其次,树立良好的德育价值观念。教育子女应当注重其品行教育,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以防子女成才不成人的后果发生。现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内在地要求人的品性素质。因此,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家教育的时代要求。最后,坚持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综合鲍姆瑞德和麦考比等人提出,依据控制和爱两个维度将父母的养育方式分为权威型(控制+爱)、溺爱型(不控制+不完全的爱)、专制性(控制+不爱)和放任性(不控制+不爱)。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权威型教育方式最佳。在家庭教育上,要以平等、尊重、爱护、理解、宽容为原则,多运用关怀方式进行道德行为指导,帮助其分辨是非善恶,成为一个真正有良知良德的栋梁之材。

[1]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0.

[2]赵琳琳.大学隐性德育课程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李越,霍涌泉主编.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5.

[4]汪向东.心理学的100个故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65.

[5]李永胜.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J],求是.2000(6).

[6]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3.

[7]马克思恩格斯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8]龙静云.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318.

[9]吴伟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媒环境优化路径分析[J].世纪桥,2009(3).

[10]王树林,戴木才.当代中国道德教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559.

G641

A

1673-1999(2011)06-0158-03

何宜中(1982-),男,江西新余人,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军事体育部助教。

2011-01-05

猜你喜欢

隐性德育家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家庭“煮”夫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恋练有词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