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1919-1924年英苏关系

2011-08-15张晓淑

关键词:苏俄苏维埃丘吉尔

张晓淑

浅析1919-1924年英苏关系

张晓淑

1919-1924年末英苏关系经历了武装干涉、缓和、建交的变化,且这一戏剧性的变化是在英国内阁各大臣之间的争执中完成的。尽管英国内阁首脑的立场充满了分歧,但是经济利益是制约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刚建立新政权的苏联,或是对英帝国而言,经济利益始终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苏关系;劳合·乔治;寇松;丘吉尔

1919-1924是苏俄外交关系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它同资本主义国家一道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的演变过程。而这一时期的英苏关系经历了武装干涉、缓和、建交的变化。在此阶段,作为传统世界强国的英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其经济发展、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受到了普遍的削弱,这迫使英国在外交政策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变。这一改变是极其曲折和复杂的,是在内阁三个主要人物的争执中完成的。为此,在外交传统上一贯带有多变实用主义色彩的英国,便成为第一个同苏俄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

一、武装干涉

十月革命成功后,布尔什维克党很自然地把巩固新生政权与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的判断联系起来。列宁强调:“革命不是一天天地、而是一小时一小时的接近了。”[1]苏俄的这一切行动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恐慌,他们唯恐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结盟,对协约国的胜利构成威胁。英国决定以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是由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严重破坏了英帝国主义在本国和殖民地的稳定性。英国政府力图颠覆或万不得已时削弱苏维埃政权,指望通过这个办法巩固自己摇摇欲坠的地位。

此外,革命前的俄国是西方也是英帝国强大的后备力量,那时,英国资本可以自由输入俄国,控制俄国的许多经济部门,英资本家从剥削俄国的劳动人民和掠夺俄国的原料资源方面获得了巨额利润。但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导俄国人民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国家生活道路,英国政府对俄国的阴谋受到了打击。

英国资产阶级以开展诬蔑苏维埃政府及其政策的宣传,同时也开始策划武装干涉。寇松是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的最积极的从策划者之一,他在军事上对苏俄是极其敌视的,因为他认为俄国在中亚是唯一一个可以和英国抗衡的国家。但是颠覆布尔什维克政权并非一件易事,较有远见的人逐渐认识到武装干涉政策不会带来预期的结果。为此,协约国不得不重新讨论有效消灭苏维埃政权的办法。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办法:武装干涉、封锁或试图达到协议,但他认为公开进行武装干涉结果不会很好。劳合·乔治是不支持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此外,他还提出了另一项建议,即采取措施“保护某些独立国家免遭侵略”[2]。劳合·乔治之所以选择放弃武装干涉是有他深远的考虑的,但其内阁中的寇松、丘吉尔是比较激进的,他们持有很多的不同意见。

二、英苏关系缓和

1919年,丘吉尔和寇松,下属米纳尔强烈敦促劳合·乔治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干涉,但英国此时正处于经济衰落期,尤其在劳合·乔治执政的最后两年,经济萧条日益明显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组织的工人对罢工的热情已有所下降。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他们并不急于发动新的战斗行动,而是在1920年大部分时间里明显地表现出更热衷于在政治问题上攻击政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政府对苏俄的态度问题。

工党领袖并不比联合政府成员对苏维埃政权更有信心,但工党领袖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只要俄国共产主义不越出本国范围,就不该干涉它。不过,劳合·乔治虽然得到鲍尔弗和博纳·劳的坚决支持而仍然极力避免卷入同布尔什维克公开作战,但他却接受了应向全国白色政府提供援助的观点。这一点得到了干涉态度坚决的陆军大臣丘吉尔的支持。

此时,苏维埃俄国在武装干涉的形势下不可能同外国保持正常的外交关系,于是便直接向欧洲和全世界劳动群众发出呼吁。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文件号召西方国家的群众“保持警惕”。同时,劳合·乔治倡导开始关于贸易问题的谈判,原因是同苏俄建立经济关系是有好处的,但在协约国最高委员会的决议中曾记载:“这项决议并不意味着协约国对苏俄政策的转变。”由此看出建立关系是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

1920年底,英国政府被迫承认它在一战后对外政策彻底失败。此刻,英国政府也深信,他们企图利用武装干涉消灭俄国苏维埃政权的计划破产了。苏俄在击溃协约国第三次进军后为自己取得了与协约国并存的条件,这是英帝国的惨重失败。很明显,此时的苏联政府已不再是脆弱的,而是在不断强大。在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国家采取干涉的政策都会得到强烈的抵抗。一贯对苏维埃政权持干涉政策的英国不得不重新调整政策。而且,从地缘政治和英国一贯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外交传统出发,英国不可能与俄国这个欧洲大国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以劳合·乔治为首的自由党和工党代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都主张对苏贸易,这不仅是出于经济需要,还存有通过经贸往来在俄国复辟资本主义的幻想。

三、英苏建交

1920-1921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其工业生产值下降了46%,对外贸易额下降了50%,以出口工业为主要支柱的英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英国此时急于寻求海外市场增加对外出口。历史上,英俄有着传统的贸易关系,在战后国际竞争日益尖锐的形势下,重新打开俄国市场,对英国缓和经济困难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英国的劳动人民为争取同俄国进行正常的政治和贸易关系而作了顽强的斗争。苏联政府竭力争取两国的和平共处,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广泛发展贸易。在这一点上,劳合·乔治的态度是坚决的,但英国政府中以陆军大臣丘吉尔和外交大臣寇松为代表的英国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反动军人,则拒绝同苏维埃俄国谈判,他们主张继续用武力同苏维埃政权斗争而不是要温和的谈判。

在1919-1922年的英苏关系上,寇松的角色是有所变化的。起初,他和丘吉尔一样是持反对态度的,甚至在英苏贸易最终举行时,他是第一个拒绝同苏联最主要的代表克拉辛握手。克拉辛后来写道:“英国金融寡头集团中的一部分人,在俄国的工厂国有化以后,由于利益受到损失,所以坚决地反对同苏俄达成任何协议,甚至反对谈判。 ”[3]83

1919年间,寇松和丘吉尔就有关高加索的政策展开了争论,寇松认为英国应该努力支持这些地区独立的国家,而丘吉尔却将希望寄托于邓尼金,这场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寇松对英苏关系的看法,而劳合·乔治一直致力于英苏贸易关系,在这一点上他还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支持,英苏关系不断地改善。

1921年5月,内阁决定召开桑河莫雷会议,就重新与俄国开展贸易及实施条款问题进行了长久的讨论,不可避免地,丘吉尔反对这一决定,拒绝考虑俄国的粮食供应将结束食物短缺这一建议。但外交部普遍认同英国在不远的将来不得不与俄国和平共处的事实。尽管寇松憎恨布尔什维克,但他承认就俄国而论,借贸易的机会可以得到英国必需的东西。伴随着波斯、高加索、阿富汗、印度复杂的政治协议,寇松的态度趋于缓和,加速了谈判的进程。

在英苏贸易谈判中,苏联主要代表是克拉辛,英方是奥斯汀·张伯伦、劳合·乔治,还有西尔·罗伯特·奥伦是谈判的主要大臣,而此时寇松的角色已微不足道,他陷于进退维谷的地步,尼科耳森曾记载寇松极力反对,但英苏关系的发展不是他所能左右的,贸易协定的签订是必然的。一方面,英国想阻止欧洲经济衰退,将俄国再次拉入“欧洲和谐组织”,从而实现政治关系的正常化,并通过互让的做法以消除法德分歧而解决西欧问题。另一方面,俄德这两个遭到排斥的国家相当公开地着手筹划经济交流,而且秘密地探索军事合作,这给英帝国造成很大的威胁。

英苏协定规定恢复两国间的贸易。这一“半贸易半政治”的协定,说明了英国在事实上已经承认了苏维埃政府,这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巨大胜利,但这不意味着英国放弃对苏维埃俄国的敌视,只是因本国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手段而已。寇松在对俄国的政策上是灵活的、现实的,他很清楚法德在经济上的危机,但他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得更多,他一向是不赞成劳合·乔治同俄国进行商务谈判的,然而面对当时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他一贯坚决反俄的态度有所缓和。相反,丘吉尔仍然反对布尔什维克,主张继续武装干涉。而劳合·乔治认为,在这种已经形成的条件下,武装干涉是不现实的,只有施加经济压力。而这里的拯救就是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劳合·乔治政府的贸易大臣罗伯特·霍恩肯定地说:“消灭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妙计,是由私人通过贸易方式渗透到这个大国的。”[3]84贸易协定是英国同布尔什维主义斗争的最好方法。

英国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步伐一刻也没停止。劳合·乔治企图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同苏维埃政权斗争:既要采取经济手段,又要剥夺俄国的市场及其原料以维护英国的垄断组织的利益,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同苏俄的经济关系。英国政府内部在对苏维埃俄国的政策问题上的矛盾也是异常尖锐的,主要是丘吉尔和劳合·乔治的分歧。丘吉尔是一个坚决反对苏维埃的保守党,他坚持强硬的反苏维埃立场,而劳合·乔治试图通过外交手腕迫使苏维埃俄国投降,他不仅要利用苏维埃俄国的资源来恢复英帝国的事业,而且要利用它来解决整个资本主义体系所面临的严重的经济问题。鉴于这种情况,热那亚会议并没如劳合·乔治所愿,苏维埃代表团拒绝了会议提出的各种要求,会议没有丝毫结果。寇松因病未参加次会议,但他向内阁抱怨热那亚谈判,进而反驳1921年贸易协定,认为他之前预言的是正确的。热那亚会议遗留的问题在1922年的海牙会议上依然没有结果。这种失败对劳合·乔治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工党和民众的谴责声中被迫辞职。

苏联政府本着维护和平的和不破坏贸易协定的意图,对英国政府的要求做出让步,但不涉及重大问题。这种关系只是在各自的利益方面趋于缓和,并没实现真正的和平共处,在以后的矛盾中终究会被激化。寇松将苏俄的这一小妥协看作是自己外交的成功,但实质上这只是他对于苏俄的态度根据具体的情况而作了变化,他的成功没有得到内阁的认可,以致其在猎取英国首相职位时以失败而告终。

四、结语

从1919-1924年的英苏关系来看,尽管英国内阁首脑的立场充满了分歧,但是经济利益是制约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而建国初期的苏联,面临着对内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对外获得西方的承认、实现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任务。经济方面,苏联可以获得英国的技术、资金,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不利的外部环境而专心搞好国内事务。对于英国而言,这一时期的英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英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恢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与苏联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完全可以使双方实现各自经济共赢的好处。以史为鉴,这对当今面临西方宣扬“中国威胁论”、实现“和平崛起”的中国外交,有着极为有益的借鉴意义。

[1]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00,117.

[2]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第2卷[Z].莫斯科:1957:135-140.

[3]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M].秦衡允,秦士醒译.上海:三联书店,1919.

K151

A

1673-1999(2011)06-0035-02

张晓淑,女,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历史文化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史。

2010-12-25

猜你喜欢

苏俄苏维埃丘吉尔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丘吉尔的奇闻轶事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段子里的丘吉尔
段子里的丘吉尔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