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视阈下庄子语言哲学思想解读

2011-08-15张庆刚

关键词:哲学思想言说尼采

张庆刚

后现代视阈下庄子语言哲学思想解读

张庆刚

在后现代视阈下讨论庄子有关语言哲学思想,挖掘庄子语言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会通之处,解读庄子的“言意观”、“名实观”以及“诗性与隐喻性”的语言风格及语言哲学思想。

庄子;语言哲学;后现代

一、引言

语言哲学系统地从语言出发,沿着语言方向而达到澄清哲学问题的目的[1]。庄子语言哲学思想是庄子就语言与“人”、“世界”以及“道”等的关系的哲学论述。

“后现代”这一术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学、建筑、雕塑、社会学、文化学和哲学中,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观察视角和生活方式。后现代哲学是对现代主义和理性霸权的反叛,是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中心主义、基础主义、逻各斯主义、宏大叙事的颠覆,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换。传统的确定性思维模式被“模糊”、“偶然”、“混沌”、“不可捉摸”等片段性思维所代替。庄子语言哲学和后现代主义这两种哲学、两种文明时隔两千年,在产生背景、探讨问题的方式、体现的最终价值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庄子的“形而上”的本体之“道”在于“无”,而后现代主义则是要解构本体,否定本体的存在。尽管如此,二者的相似之处与关联也是比较明显的。庄子语言哲学不乏对正统思想的否定、解构、批判甚至颠覆,二者都具有语言上不拘一格的特点和内容的不确定性。

二、庄子语言哲学思想的解读

尽管庄子没有放弃言说,但在他的“言说”中,无不表露出对语言与人类意识都有局限性的思想。《庄子·秋水》有言:“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知北游》也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一)庄子“言意观”的解读

先秦各家都关注名实关系这一重要的语言哲学问题,庄子对“言意关系”更是关心备至。庄子从根本上怀疑语言的达意功能,他认为,“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庄子·则阳》)意为语言与人的认知能力只能停留于对物的现象的认识层面,对本质世界和意义世界而言,往往“言而愈疏”(《庄子·则阳》)。

在庄子看来,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不能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都不能真实传达作者的真正意图。《庄子·天道》有言:“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天道》里桓公与轮扁的对话,也形象地说明了语言不足以表达事物的实质:“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轮扁所说的“不徐不疾”的斫轮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靠长时间的实践悟出的这种“意”无法用语言传达给别人,更高层次的“道”尤其如此,更是不可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的。难怪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发出这样的感言:“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道不可言”的观点同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是相通的。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尼采对待“事物的本质”和“真理”等概念持“视角主义”的认识观[2]。按照他的观点,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人对世界所作的投射,其视角受到人的生理组织、生存需要、权力意志等因素的限定,即使存在着真正的实在或确定不移的真理,也不可能获得与实在相符的认识。尼采认为,语言本身也是限制人达到事物本质的一种因素,因为语词和语法结构在认识上无不打下了人类的印记,这种语言视角使人很难达到世界的真相[2]。尼采有关语言视角分析的思想越来越引起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家的关注。

(二)庄子“名实观”的解读

庄子“名者实之宾”(《逍遥游》)的宣称表明了他的重实轻名的思想立场。《至乐》篇也说:“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在庄子看来,指与名都具有人为的相对性。《齐物论》篇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意指事物的要素或属性好像不同,关于它们有不同的说法和区别,其实它们是一样的。《齐物论》又言:“物谓之而然”。庄子还借“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揭示了“名”之荒谬性。“早上吃三个橡子晚上吃四个”与“早上吃四个橡子晚上吃三个”本来是无区别的,就因为说法不同,猴子们的反应迥异。这个寓言故事生动地表达了庄子对“名”的不信任感:人很容易受语言或“名”的蒙蔽而看不到真实世界。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将德里达认为,各种形式包括语言都不能准确清晰地表意,文本无特定或唯一的意义,因而割裂了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语言所表达的是文字或者说是语言本身,而不是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先在的意义;语言的意义不是稳定不变的;意义系统是开放性的,因此以语言为工具完成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实体,它有无穷无尽的多样性[3]。在德里达眼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符号(能指),而符号活动的领域“实际上是自由嬉戏的领域:一个在由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着无限的置换替代的领域”[4]。德里达认为,一个语言符号总是带有别的符号的 “踪迹(trace)”,而所谓的意义(所指)总是在语言符号漫无头绪的“自由嬉戏”当中以“延异”(difference)”的形式延缓出现。“延异”是空间上区分、时间上延耽的统一,是时间流逝中没有终端的动态变异过程。庄子语言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都表现出轻“名”的思想。

(三)庄子“诗性与隐喻性”的语言风格的解读

庄子的言说实质上是诗意的言说,那汪洋恣意的天马行空式的诗意之言,那形象、贴切、生动的隐喻,那高古奇拔的辩论,是一种最理想的哲学元语言,是诗性和隐喻的最佳结合。而诗性的内核是隐喻。诗人闻一多这样描述庄子之文采:“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5]庄子之所以能轻松地把“不可言说之物”言说得如此流畅,根本原因就在于诗性“隐喻”之特质。庄子与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者的心是相通的,二者的思想在本源上是一体的,因为他们都认为诗性所固有的开放性、发散性、超越性、创造性等品质是哲学所需要的。海德格尔沉醉其中的“诗”被后现代主义视为圭臬,就是因为“诗”能充分言说哲学之思。西方哲学自笛卡尔以降,语言风格逐渐划向严谨、机械甚至刻板,“科技理性”的话语霸权武断地限制了人的思维和想象力。后现代主义倡导对“诗性哲学”的回归,反映了备受现代工业宰制的人们对“诗意生存”的向往。

浪漫主义思想史家马丁·亨克尔曾经说到:“浪漫派那一代人实在无法忍受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对神的亵渎,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6]尼采是摆脱理性主宰下的强权和专制,躬身实践 “以诗融哲”的19世纪的代表人物。尼采认为,理性化、逻辑化的语言,以其呆板、僵硬的形式,把情感、诗境制成了“概念的木乃伊”。在他看来,格言、警句、语言等带有诗性的语言才是“永恒的形式”。为此,尼采走向了诗化之路,无论是他的《查拉图斯拉如是说》还是《偶像的黄昏》,无论是《快乐的科学》还是《悲剧的诞生》,都始终洋溢着诗性和激情。诺瓦利斯也对诗推崇备至,他说:“诗才是真正绝对的实在,这就是我的哲学的核心。越富有诗意,越真。”[7]维特根斯坦则从逻辑分析的角度着手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能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还是仍然没有触及到。”[8]科学之外,仍有人类需要关注的问题,人类的心灵没有得到彻底的满足。

三、结语

当然,无论是庄子语言哲学思想还是后现代主义哲学都存在着不足,挖掘其内涵和精髓并发展之是进一步研究的目标。在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气候危机、生态危机等各种“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头顶的当今社会,在精神危机、各种心理烦恼不断纠缠人类的今天,人类世界的哲学理念还有不断调整的巨大空间。

[1]王路.走进分析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9).

[2]杨俊.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探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2.

[4]Derrida Jacques.Des Tours de Babel[M]//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213.

[5]闻一多全集: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2:280-282.

[6]马丁·亨克尔.究竟什么是浪漫[M]//纪念理台德-阿勒温文集//刘小枫.诗化哲学.1967(德文版):296.

[7]诺比利斯.诺比利斯义选:第12卷[M]//刘小枫.诗化哲学.1960(德文版):647.

[8]维持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3.

B223.5

A

1673-1999(2011)06-0025-02

张庆刚,男,山东高唐人,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副教授。

2010-12-30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言说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