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女性王权的产生及其文化生态
2011-08-15王秀文
王秀文
(大连民族学院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05)
日本古代女性王权的产生及其文化生态
王秀文
(大连民族学院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05)
在公元1、2世纪至8世纪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多位女性登上王权宝座。她们的出现对于稳定社会政治,推动国家的体制、制度建设,繁荣文化与物质生活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本古代社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影响。拟通过日本古代女性王权的出现及其作用分析其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由此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女性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日本古代;女性王权;文化生态
一、日本古代的女性王权
在大约长达10 000年之久的以狩猎、自然采集经济为主的绳文时代于公元前3世纪结束之后,日本历史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在农业经济发展到公元1、2世纪时,日本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称为邪马台国,中期以后由女王卑弥乎(推测173~247年期间为王)统治。也就是说,邪马台国是日本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国家,而卑弥乎是日本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统治者,即女性开创了日本国家统治的先河。
大约在公元3世纪末,日本列岛上又出现了一个称为大和国的国家,是以今天的奈良为中心,并且于4世纪末至5世纪初基本上统一了日本。历史学家认为,大和国是在统一和发展了邪马台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1],通过日语语音的研究也可以发现,“邪马台”和“大和”的发音极其相似。
依据日本皇室系谱排序,日本天皇以神武天皇(公元前660~585年在位。皇室系谱中的年代,以下同。)为第一代,延续到今天的平成天皇(1989~)是为125代。然而,“天皇”这个称号最早见于608年推古天皇(592~628年在位)派遣小野妹子赴隋朝时携带的国书之中,此前并没有天皇存在,最高统治者在邪马台国时代称为“王”,在大和国时代称为“大王”。后来,经过“大化改新”及其后的一系列改革,以天皇为核心的国家体制得以建立并得到逐步完善,由此日本于710年步入太平盛世的奈良时代。
据水野祐通过大量资料考证,在从神武天皇开始至推古天皇的33代天皇之中,只有15人是事实上存在的,其余都是杜撰的人物。而事实上存在的15位天皇又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始祖的王朝,即第10代的崇神天皇(公元前97~30年在位)、第16代仁德天皇(313~399年在位)和第26代继体天皇(507~531年在位),并且其实际存在的年代应该分别是:崇神王朝4世纪,仁德王朝5世纪,继体王朝6世纪以后[2]。也就是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天皇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和国时代,而此前的天皇属于神话传说。总之,日本皇室系谱在推古朝之前杜撰的成分大于史实,而从推古天皇开始之后的天皇才是名副其实的天皇。
在邪马台国,女王卑弥乎去世之后又出现了一位壹(台)与女王,此后便进入了大和国时代。在大和国时代前期,曾经出现两位传说色彩很强的女性人物,即神功皇后和饭丰(青)女王。从推古天皇开始到进入奈良时代之前,日本曾经出现过3位4代女性天皇,她们是推古天皇(第33代)、皇极天皇(642~645年在位,第35代)、齐明天皇(655~661年在位,第37代,皇极天皇重祚)、持统天皇(686~697年在位,第41代)。奈良时代出现3位4代女性天皇,她们是元明天皇(707~715年在位,第43代)、元正天皇(715~724年在位,第44代)、孝谦天皇(749~758年在位,第46代)、称德天皇(764~770年在位,第48代,孝谦天皇重祚)。另外,在江户时代还出现过两位女性天皇,即明正天皇(1629~1643年在位,第109代)和后樱町天皇(1762~1770年在位,第117代)。
如此看来,除最后两位出现在江户时代之外,在公元2世纪后期至8世纪后期的600年左右期间,日本共出现了12代女性王(皇)权,尤其是在592~770年这不足200年期间集中出现了8代女性天皇。这种现象在世界古代史中是罕见的,具有鲜明的日本社会文化特征和必然性。
根据日本古代女性王权的基本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阐述。关于江户时代出现的两位女性天皇,鉴于其出现在近代,且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故不作为本文论述的对象。
二、古代国家雏形阶段的女性王权性格
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关于国家出现初期的情况只能参考中国的古代文献。据《魏志·倭人传》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驿所通30国。”“其国本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乎。”
又《后汉书·倭传》记载:“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元圣。有一女子,名曰卑弥乎,……共立为王。”
由此可见,“倭国”即日本最初是一个由30余国构成的部落联盟共同体,立都于30国之中的邪马台国(故可以邪马台国泛指整个倭国),此前有一位男子为王,但是争乱不止,最后拥立卑弥乎为王。关于卑弥乎的性格特征,例如《魏志·倭人传》记载:“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为王之后,少有见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一男子给饮食传辞出入,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
此外,《后汉书·倭传》《隋书·倭国传》等史书中亦有大同小异的类似记载。由此看来,卑弥乎是一位未婚的神秘女性,以鬼神邪说实施精神统治,而国家的行政事务则由其弟辅佐。这说明日本社会当时尚处于巫术阶段,而卑弥乎是相当于女巫王性质的国家统治者。
3世纪中叶卑弥乎去世(推测为正始八年,247年),邪马台国“更立男王,国中不服,更相诛杀,……。复立卑弥乎宗女壹与,年13,为王,国中遂定。”(《魏志·倭人传》)“更立”的男王想必是曾经“佐治国”的男弟,但是他难以服众,王权又旁落在一个13岁的女孩子身上。壹与能够被拥立为王并且稳定国家,显然是继承了卑弥乎的巫女王性格。
此后,自泰始2年(266年)至东晋义熙9年(413年)的约150年期间,中国史书中不再有关于日本朝贡的记载,原因不详。然而可知的是,这一时期日本列岛经历了旷日持久的社会动荡,并且出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新兴国家。据《梁书·倭传》记载,这个新兴国家在百余年内东征毛人55国,西服众夷66国,渡平北海95国,终于统治了除本州岛北部地区以外的日本列岛,这就是大和国。大和朝廷在兼并国内诸国的同时,于4世纪后半叶到5世纪初期间还曾经多次对朝鲜半岛用兵。
在这期间,日本出现了一位传说性人物,称为神功皇后。据传,神功皇后为平定熊袭而赴九州。某日神灵附体,获得神谕说可以出兵征讨新罗,然而天皇却怀疑神谕,因此死于橿宫。神谕是天照大神和住吉三神下的,于是皇后起兵远征,降伏新罗、百济凯旋而归。回到九州之后生下应神天皇(270~310年在位,第15代),一同返回大和,后来立应神天皇为皇太子,自己成为皇太后摄政。在723年成书的《常陆国风土记》中将她称为“息长带比卖天皇”,在807年成书的《古语拾遗》中还有关于神功皇后朝廷的记载[3]。
据《日本书纪》记载,神功皇后是在仲哀天皇(192~200年在位,第14代)2年成为皇后的,在时间上颇似女王卑弥乎,但是传说中的事迹却应该是属于大和时代初期,即发生在壹与之后的事情。总之,从有关神功皇后事的传说来看,她是凭借神谕行事的皇后或女王。
在大和朝廷内外兼并高潮时期的4世纪后半叶,日本还出现一位接近于传说的女王。据《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她有饭丰女王、饭丰青皇女、青海皇女、忍海部女王、忍海饭丰青尊等多种称谓。关于她的性格和事迹记载不多,一说她是清宁天皇(480~484年在位)的后继者,执政时间很短;另一说清宁天皇之后无继承人,故问神而被告知“市边忍海齿别王之妹忍海郎女亦名饭丰王”为继承人。如果按前者看,她就是实际上存在过的女王;而如果按后者看,她就是一位按照神意指定王位继承人的巫女王,性格与卑弥乎相似。
三、皇权确立时期的女皇性格及其作用
大和国是一个以众多豪族集团构成的联合体,豪族集团之间相互争权夺势,给社会、政治带来极大的不安。6世纪末,崇峻天皇被强势豪族苏我氏暗杀,曾经是敏达天皇皇后的推古天皇被推上天皇宝座。
推古天皇是一位功绩卓著的女性天皇。她即位之后将自己的侄子圣德太子立为摄政王,一方面辅佐自己执政,同时也杜绝了皇子之间的皇位之争。在她在位的36年期间,皇室内部再没有发生争夺皇位的动乱,实现了社会、政治的稳定。在圣德太子的辅佐下,推古天皇时代广兴佛教、确立官僚体制“冠位十二阶”、制定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十七条宪法”,明确了以天皇为君主的国家政治体系和等级制度、道德规范,有效地抑制了贵族和豪族的势力。推古天皇主动加强与中国之间的联系,积极主张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在位期间曾经4次派遣使团访隋,随着大量文化的输入,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迎来了日本文化史上繁荣的飞鸟时代。
推古天皇在位期间病逝,之后执政大臣苏我氏打击异己,强立舒明天皇,皇权岌岌可危。舒明天皇去世后,其皇后宝皇女即位,是为皇极天皇。
皇极天皇执政期间最大的功绩是结束了权倾朝野长达百年之久的苏我氏专权。她即位后,苏我氏的权势急剧扩张,倒行逆施、专横跋扈,私立祖庙、滥杀无辜,篡位之心暴露无遗。在皇极天皇的支持下,舒明天皇之子中大皇兄(皇极天皇之子)联合反苏我氏力量,伺机将苏我入鹿骗入朝堂杀死,随后发兵剿灭了苏我氏家族(645年6月12日),由此为著名的政治改革“大化改新”奠定了政治基础。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之后,皇极天皇身心疲惫,于14日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其弟,是为孝德天皇,立中大皇兄为皇太子辅政。
654年孝德天皇病逝,已经61岁的皇极天皇在危机之中重祚,是为齐明天皇。再次登基后,齐明天皇对内大量征用民工,大规模修建亭台楼阁,加剧了社会矛盾;对外她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朝鲜(611年),但因旅途劳顿一病不起,于当年7月死在了九州。两年后,她的继任者派兵大举进攻朝鲜半岛,结果在白村江战役中被唐朝和新罗的联军击败。
齐明天皇之后的另一位女性天皇是持统天皇,她是中大皇兄即天智天皇的第二个女儿、天武天皇的皇后。天武天皇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制定律令、编撰国史、改革法式,使天皇专制体制达到顶点。在这个基础上,持统天皇在位期间还组织实施了“飞鸟净御原令”,仿唐都营建了藤原京并迁都。她去世之后文武天皇即位,其间于701年开始实施“大宝律令”,终于完成了“大化改新”建立律令制国家体制的目标。
四、律令制国家体制下的女性皇权
从701年实施“大宝律令”至奈良时代结束(794年)的90余年间,日本实行律令制国家体制,这期间出现了4代女性天皇。
第一位是元明天皇,是天智天皇的第四女,与持统天皇是同父异母姐妹。她极富政治魄力,在位8年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措施,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一是铸造银币和铜钱流通,推动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是下诏仿唐朝长安在奈良建造平城京;三是任命能人作为重臣。710年3月,元明天皇下诏把国都从藤原京迁到平城京,开创了奈良时代。
元明天皇在位期间还于712年实现了日本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正史《古事记》的编纂工作。该书是天武天皇在位时期授意编撰的以皇室系谱为核心内容的史书,但至去世尚未完成。据记载,元明天皇“于焉惜旧辞之误忤,正先纪之谬错,以和铜4年9月18日诏臣安万侣,撰录稗田阿礼所诵之敕语旧辞,以献上者。”[4]即是授命安万侣协助阿礼共同完成的,对于巩固“大化改新”成果,加强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向内外宣扬天皇的正统性具有深远影响。
元明天皇是一位开明的天皇,她于715年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女儿元正天皇,于721年去世。令人感叹的是,她在死前的遗诏中豁达地表示自己死后必须火葬,坟墓要力求简朴,并且要求官员、百姓照常工作。
第二位是元正天皇,她极具涵养,但是略显保守,在位9年期间秉承元明天皇的执政方略,积极推动与中国唐朝的交往,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元正天皇终生未嫁,于724年让位给圣武天皇。日本的另一部史书《日本书纪》(720年)问世时,元明太上皇还在世。
奈良时代的最后一位女性天皇是749年即位的孝谦天皇,后来重祚称为称德天皇。孝谦天皇由圣武天皇即位之前与藤原氏之女光明皇后所生,即位之前称为阿倍内亲王。
孝谦天皇即位前后,日本朝廷内部外戚藤原氏专权,争强斗胜的政治事件频发,而她虽然身为天皇却与外戚勾结,不务正业。先是与表兄藤原仲麻吕发生地下恋情,甚至借口宫殿维修搬到藤原家中公开同居。754年,唐朝名僧鉴真和尚为孝谦天皇授戒,她又在青灯黄卷之中找到了精神寄托。一心向佛的孝谦天皇终于在758年将皇位让给了淳仁天皇,自己做上了太上皇。然而,她一边念佛,一边不忘寻欢作乐,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情人道镜和尚。764年,因于宫廷内部的派系斗争,孝谦废淳仁天皇,自己再次登基,改号称德天皇。道镜和尚也随之得势,被拜为法王,权倾一时。770年,称德天皇因患天花病死在宫中,随后道镜也被赶下法王宝座,并于772年追随称德天皇而去。
五、日本女性王权存在的文化生态
综上所述,日本女性王权集中出现的600年间,是日本国家出现、发展到完成和巩固了以天皇为核心国家体制的阶段,这期间,女性王权对于稳定政治、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临危受命”、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她们出现与存在的必然性,可以结合当时日本社会、文化背景归纳如下。
首先,日本女性王权的出现反映了日本神话的性格。日本国家神话从开天辟地的诸神传说开始,按照邪马台国和大和国的国家形态对流传于各地的传说进行整理加工,创造出以太阳女神——天照大神为始祖,以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为其子孙(天孙降临)的“万世一系”皇室家族体系,是“神人一体”的政治神话。关于神话中的天照大神,有人说她的原型应该就是现实中的卑弥乎[5],卑弥乎的日语读音是“ひみこ”,“ひ(日)”意味着太阳,而“みこ(御子)”至今仍然是“巫女”(负责祭祀神灵的未婚女子)的读音。日本神话将现实中的女王奉为女神,以证明皇权神授,从而奠定了天皇作为统治者的神秘性和正统性。
其次,女性为王的社会基础,是当时日本还没有脱离原始的母系社会。在农业社会的初始阶段,生产力尚不甚发达,精神活动处于原始宗教的自然信仰时期,依靠巫术和祭祀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和国家的治理是历史之必然。出于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富饶大地的信仰与女性的神秘生殖能力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农业社会初始阶段女性的精神权威和统治地位。第一阶段中卑弥乎等女王不直接执政而是深居简出保持神秘的性格,恰恰体现了作为“巫女王”的精神领袖性格。
再次,第二阶段的女王在继承巫术阶段“巫女王”性格的基础上,开始向祭祀阶段的“祭祀王”过渡,即是比较典型的“祭政一致”时代。继邪马台国之后,经过大和国的建立到倭五王的交替统治,日本社会经历了由分散到统一的整合过程,这时王权之争尤为频繁、激烈,女王的出现基本上都是危机之时。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女王无一不是上任天皇的皇后,她们以主持祭祀、转达神谕为主要手段来稳定政局,确立统治地位和权威。例如,《隋书·倭国传》记载:推古天皇“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未明时出听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务,云委我弟。”又如,《日本书纪》皇极天皇元年八月条记载:“天皇幸南渊河上,跪拜四方,仰天而祈,即雷大雨。遂雨五日,溥润天下,于是天下百姓俱称万岁曰至德天皇。”由此不难看出,这个时期的女王仍然发挥着女性可以通神的超自然特征。
最后,在女性王权的第三个阶段,日本社会已经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古代天皇制,社会、政治稳定,迎来了日本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繁荣的时代。按理说,这个时期日本已经开始脱离了母系社会的影响,没有继续借用女性的神秘性来统治国家的必要。这个时期女性天皇的出现大约有三个原因:一是这个时期的女性天皇均为皇女,说明先帝之后没有或缺乏合适的男性继承人,即以女性替代皇子“中继”皇位以延续皇统;二是说明日本男权传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女权的文化传统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所以可以接受女性天皇;三是不排除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唐朝武则天女帝的影响,尤其是从孝谦·称德天皇在位时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到武则天的鲜明影像。
综上所述,日本古代女性王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同时其影响也是相当久远的。日本文化中至今仍然存在的女性要素既是促生古代女性王权的土壤,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古代女性王权影响使然。
[1]武光诚.日本史[M].东京:钻石社,2000:36.
[2]水野祐.增订日本古代王朝史论序说[M].东京:小宫山书店,1952:108.
[3]上田正昭.日本的女帝——古代日本的光与影[M].东京:讲谈社,1973:80 -90.
[4]安万侣.古事记·序[M].周作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2.
[5]上田正昭.日本的女帝——古代日本的光与影[M].东京:讲谈社,1982:40 -41.
The Emergence of Feminine Royal Power and its Cultural Ecology in Ancient Japan
WANG Xiu-wen
(Research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 formation from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entury A.D.to the 8th century in ancient Japan,there appeared many females who came to the royal power throne.Their emergence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promoting national system and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and making cultural and material life prosperous.It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ancient Japan.Based on the emergence of feminine royal power and its functions,the paper analyzes its historical,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so as to reveal the inner link between Japanese females and Japanese culture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ancient Japan;feminine royal power;cultural ecology
K313
A
1009-315X(2011)06-0599-05
2011-07-05;最后
2011-09-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10020208)。
王秀文(1951-),男,吉林白城人,博士,学校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日本社会文化、中日比较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