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研究

2011-12-27郭京福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生态化共生产业链

郭京福,张 扬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研究

郭京福,张 扬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生态产业链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企业间的物流构建成为一个“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生态产业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任与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应当建立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生态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产业政策,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产业链上游至下游的顺利链接,即实现“上游提供、下游接受”。

生态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政策

一、生态产业链综述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联合国、各种国际组织、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研究者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使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从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运动到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经济生态化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理论的应用则能够保证经济发展的高效性、环境低污染性、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并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人们希望在经济发展,创造和享受工业文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最终实现福利持久增长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经济学家和工业界对工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1989年 Frosch与Gallopoulos发表论文《制造业的战略》(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明确了“产业生态学”这一概念,引起学界广泛关注[1]。文章指出:“传统的产业活动模式应当转型为一个更为完整的模式,即产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能源和物质消耗被优化,废物排放最小化,而且一个生产流程的废物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材料”。199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工业生态学”论坛,对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基本形成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框架。它描述的是一种工业仿生系统,通过模仿生态系统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工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该系统中,一种工业活动的废物(产出)是另一种工业活动的原材料(投入)。这种“物质闭环”的思想,认为可以从根本上起到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浪费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率的功效。Ayres R.U.在研究物质材料流动时提出“产业代谢”(industrial metabolism)概念[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概念,认为经济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嵌入生态大系统的开放子系统,它通过物质流以及能量流与自然生态系统链接起来。依据产业生态理论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则是最成功的应用[3],一个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群落,通过包括能源、水和原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实现一种比每个公司个体效益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整体效益。园内不同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为纽带形成具有产业链接关系的生态产业链(Eco-Industry Chain,EIC),链上企业通过信任机制及市场合作关系形成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并通过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企业集群在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上的综合提高[4]。

在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时,依据食物链理论和区域特点对现有企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进行重新集成,实现上下游企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从而构建起产业生态系统。因此,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有多种因素可影响产业链的稳定性,比如当节点企业的工艺流程进行重组,则有可能切断原有企业之间的“废料—产品”循环流动途径;当企业工艺技术变化、外部的环境影响、组织合并和接管等变化,这些都会使整个合作系统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使产业生态系统坍塌。因此,对于生态产业链或生态网络稳定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生态产业链的类型

生态产业链主要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构建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共生循环系统,工业生态系统中甲企业的废物是乙企业的原料,乙企业的废物又成为丙企业的原料,把不同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利用到不同阶段,使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被循环利用。一般来说,生态产业链是由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构建,以废弃物为纽带而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最终实现资源、能源等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生态产业链的链接形式是指产业链中相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结方式,主要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混合链接4种形式。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具有一定的风险,合作网络节点企业的任何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都受到相关成员的制约,各类环境的影响对生态共生网络稳定性带来风险[6]。一方面,每个节点企业生产规模的设计不是为了满足下游企业对副产品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自身产品市场的需求。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依赖于上游企业副产品的供给能力,而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数量必然存在一定的“缺口”[7],这会影响产业链的和谐稳定;另外,产业链各节点上的企业对原材料的质量特性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一旦某个节点企业在生产工艺或原材料的使用方面发生一些轻微的变化,就会对整个生态产业链的供应造成严重影响;产业共生网络中各成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具有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节点企业之间对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造成潜在的败德行为等多种经营风险,一旦合作企业终止合同,则投资企业很难实现最初的利益目标;再就是当地政府的管理制度、产业政策以及政府的协调职能发挥等也会对生态产业链的稳定延续带来很大影响。

图1 生态产业链的类型

三、提高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对策

企业之间构建的产业共生网络,可以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物质减量化两个目标,若在整个区域产业系统中构建起产业共生网络,则将大力促进区域产业生态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就成为区域产业生态化的路径选择,而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则关系到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与经济和谐发展。

1.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生态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产业政策

一是建立促进生态产业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现有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梳理、修善,彻底消除阻碍产业生态化合作的传统规章和做法,鼓励企业间生态化合作,构建生态合作产业链,在产业生态化过程中发挥保障和导向作用。比如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生态产业单项法、生态产业链接法等;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以及加强市场管理等方式来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渐进式地培育生态企业群落,逐步形成产业共生网络,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比如,通过财政和金融的扶持,对于实施生态化合作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在一定时期内,对生态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等。

2.构筑信息共享平台

产业生态系统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协调合作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利用目标的基础。应搭建区域废物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形成集动态、网络、管理、服务、客户于一体的交换模式,面向所有的用户收集全面的废物流信息,构建合理的废物、原料、产品、用户的废弃物循环快捷网链,使废物资源在企业间得到合理的集中、配置和交换。该信息平台包括对企业提供工业园区环境绩效目标和相关服务的信息,为企业提供环境管理培训服务。信息平台应建立起与国内外清洁生产中心以及与各级环保机构之间的联系网络,协调企业之间副产品的交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建设虚拟生态网络。

英特尔将最先进的绿色工厂理念和设计应用到了大连芯片厂,对能耗、碳排放、资源保护和回收利用实施极为谨慎的管理,将“为环境而设计”原则贯穿于产品整个开发和制造过程,每年英特尔都会回收利用大部分运营中生成的废料,固体废料回收和再利用率达到82%。通过网络信息,2009年大连芯片厂将约30吨无法用于生产的晶圆片提供给太阳能行业做原材料,用这些材料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每年可为电网提供3万千瓦的清洁能源。

3.发挥政府的协调与维护功能

地方政府作为“第三方”的协凋作用对于生态链网络的稳定极为重要。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在协凋与维护产业共生网络安全与稳定方面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多种治理结构的并存,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保持公正性。在生态链网络运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可根据产业共生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鼓励企业相互交换副产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使参与企业分享共生带来的优惠;当因合作企业之间关系影响网络稳定时,政府作为园区的管理者最适合扮演“协调人”的角色,推动节点企业实现“上游提供、下游接受”;通过政府的参与可以减少企业因微小冲突而中断合作关系的可能性,避免由此发生的更大损失;另外,政府的作用对某些企业隐含的败德行为、投机行为等经营风险会产生一种震慑作用,维护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根据系统不同结构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

产业生态系统因内部生态产业链的链接形式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结构。应根据产业生态系统的不同结构以及不同的交易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理范式,寻找最合适的组织结构形式[8],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比如,对于“多对多”的生态产业链上的企业,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主要由市场机制来实现对企业的调节,适宜采取市场治理范式;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必须通过专用的运输管道和容器进行,这种结构则采取双边治理结构比较合适;而解决资产高度专用性的重复交易所采用的治理模式,则应采取一体化治理结构。鲁北化工集团公司和广西贵糖集团公司等都是为解决高度专业化和追求规模经济,而在集团内部各分公司之间建立生态产业链条的,都是一体化治理模式。

5.构建虚拟生态产业链

产业生态实践已经超出了仅限于当地副产交换的范畴,正向“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的方向发展(Ausubel,1997)[9],这被描述为“虚拟生态产业链”(Virtual Ecological Chains),或区域网络(Regional Network)。虚拟合作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高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颖的组织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的固定地理界限,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以循环利用或生态合作为前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信息建立成员间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它通过组织、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在完善的网络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有效集成,把异地、分散的各种资源、组织和技术进行重组。虚拟链接网络合作式模式组建和运营的动力来自多样化、柔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为目标,整个区域内产业发展形成灵活的梯次结构,因此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1]FROSCH RA,GALLOPOULOS NE.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Waste from one industrial process can serve as the raw materials for another--thereby reducing the impact of industry on the environment[J].Sci Am 261(9):94-102.

[2]R.U.AYERS.Creating industrial ecosystems:a viable management strategy[J].Industry and Environment,UNEP,1996,19(4):7-13.

[3]LOWE E.Creating by—product resource exchange:strategies for eco - industrial Parks[J],Cleaner Product,1997,5(1-2):58.

[4]王兆华尹建华.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80-85.

[5]张艳.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系统的构建与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徐大伟,王子彦,谢彩霞.工业共生体的企业链接关系的分析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1):63 -66.

[7]张萌姜振寰.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及稳定性分析[J].工业经济,2008(6):77 -85.

[8]王兆华.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AUSUBLE.The Virtual Ecology of Industry[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7(1):1 -11.

Research on the Stability of Eco-industry Chain

GUO Jing-fu,ZHANG Y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Eco-industrial chain builds material flows of enterprises into a"resource—product—renewable resource"feedback process based on ecology laws.Trust and good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terprises from an eco-industrial chain are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the running of ecological industry system.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ability of industrial ecology system as well as a smooth linkage betwee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the eco-industrial chain,namely,the realization of“upstream supplies and downstream receives”,the paper suggests that a trust mechanism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an incentive and punishment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a legal system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be made and perfected to promote industrial ecology.Moreover,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good role of"guidance"and"coordination".

eco-industry chain;circular economy;industry policy

F062.9

A

1009-315X(2011)06-0562-04

2011-06-23;最后

2011-08-17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8JA850002);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09BJL014)。

郭京福(1965-),男,山东平阴人,教授,学校优秀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产业生态研究。

(责任编辑 董邦国)

猜你喜欢

生态化共生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产业链春之奏鸣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