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危机看中国虚拟经济发展
2011-12-27张树安盛乃霞
张树安,盛乃霞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从金融危机看中国虚拟经济发展
张树安,盛乃霞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发展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有必要实现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基于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总结虚拟经济在这次危机形成中的表现形式,及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对中国现阶段虚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
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影响,它更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全球GDP增长率由2007年的3.7%降至2008年的2.5%,2009年的0.9%。这次危机使美国、欧盟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甚至陷入瘫痪并伴随着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动荡。在美国,金融市场严重受挫,五大投行全部发生巨变,工业生产呈现负增长,失业率迅速攀升,家庭财富大幅缩水。在欧洲,冰岛多家商业银行陷入困境,濒临国家破产。在亚洲,日韩两国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股市出现大幅波动,实体经济收益下降,出口受到严重抑制。中国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严重影响,如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大量外贸型中小企业受到出口抑制影响而濒临破产倒闭。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教训
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社会各界看法不一,但归结起来,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创新泛滥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投入市场,如CDO(抵押债券凭证)及其衍生品、MBS(抵押房贷支持证券)、CDS(信贷违约掉期)等。CDS名义市值在2007年底达到62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水平。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使投机冒险行为得到放纵,放大了投资风险,最终酿成危机的恶果。
第二,金融监管失败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主观上,美国一直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由于太过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调整能力,造成对金融市场监管的缺失和松懈,客观上,美国实行“多重多头”的复杂监管体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从而使金融冒险行为和金融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第三,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是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美国的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使社会经济产生严重的泡沫风险,这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
经济虚拟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经济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贡献不容忽视。然而虚拟经济给世界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虚拟经济发展不断深化,金融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在这一特定时期,通过对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总结出目前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在理论上探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健康、稳步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关于实体经济的含义,吴立波2000年在《经济学家》上发表的《虚拟经济及其影响》中指出“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可以增加人类使用价值、效用和福利的产品或为其服务的经济活动,其基础是物质生产部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货币资本循环公式“G—W…P…W'…G'”,马克思的资本循环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用货币资本通过交换去雇佣劳动者、购买原材料、机器等,然后通过生产加工变成产品,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变成商品,最后商品经过交换再变成货币。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循环过程也是对实体经济循环过程的一种描述。
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定义是“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的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针对概念中提到的循环运动,成思危这样说“当前,虚拟经济的循环就是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交换,把钱换成借据、股票、债券;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通过交换把借据、股票、债券再变回钱,直接以钱生钱。”[1]
1.虚拟经济的特征
从虚拟经济的定义可以得出虚拟经济定义的来源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是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经济活动领域。主要表现在:(1)虚拟经济具有和实体经济不同的运行规律。虚拟经济基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经过长时期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运行规律,其膨胀和收缩的速度都快于实体经济。此外,其在资源的调动、风险管理、支付结算及信息披露方面也都显示出明显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特征。(2)虚拟经济具有不同于实体经济的定价系统。虚拟经济的定价标准是资本化定价方式,它不同于实体经济的成本定价方式,其运行是由观念支撑而不是由成本支撑的,它也不会受市场价值规律的限制,而是呈现波动性。(3)虚拟经济具有异于实体经济的交易对象。实体经济经营的是实物,是物质化的,而虚拟经济所交易对象则是股票、债券等权益凭证,这些权益凭证只是一些价值符号。[2-4]
2.虚拟经济的形成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从虚拟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及运行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同时虚拟经济的发展也要受到实体经济的制约。主要表现为:(1)虚拟经济的发展需要实体经济为其提供物质基础。股票、债券等都是应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而产生的,可以说没有实体经济,就不会产生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实体经济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2)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载体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而这些有价证券的发行规模是由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因此,基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而发展起来的虚拟经济规模也要受到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
3.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是为实体经济发展而服务的,其发展状况既反映了一定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刻影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合理的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如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企业融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等。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过度发展的实体经济会造成泡沫,增加实体经济发展的投机风险和不确定性,使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加大,也可能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共同起作用,促进现代经济发展
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经济的发展既离不开实体经济,也离不开虚拟经济。如果说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硬件,虚拟经济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软件,二者共同构成现代经济,并且共同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负效应,发展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虚拟经济,使其作用于实体经济并与实体经济共同促进现代经济发展。
三、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展望
1.金融市场发展程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由于受经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其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有很大差距[5]。
表1 上市公司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9年到2009年世界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1 393个,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均呈上升趋势,但美国上市公司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日本仅次于美国,而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是五个国家中最少的,这说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与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表2 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比重 %
图1 上市公司总市值/GDP
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英美两国的上市公司总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并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国家,也一直高于世界水平。而中国在2007年以前均处于较低水平,只有在2007年时才超过世界水平,并高于英美两国,但在2008年比重有明显下降。上述对上市公司总值占GDP比重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中国股票市场虽然发展迅速,并形成一定规模,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市场发展结构不平衡
金融市场结构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变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市场仍不成熟,金融交易体系还不够完善,再加上对金融市场的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失衡的现象突出,成为制约中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
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区域性差异非常明显,就证券业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远远快于其他地区,另外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范围还没有覆盖到农村,许多中小企业很难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第二,市场内部结构不平衡。中国金融市场内部结构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与证券市场发展不平衡;在衍生品市场中,商品期货市场与金融期货市场发展不平衡。
从表3和图2中可以看出,以2003年为起点期货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除了2007年由于股票市场超常发展超过了期货市场成交额外,其他几年期货市场成交额一直稳居首位。而股票市场则在2007年超常发展后也开始形成一定规模,虽然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成交额呈明显下降。债券市场与二者相比发展相对缓慢。从各金融资产成交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趋势来看,股票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期货市场则迅速上升,2007年首次超过GDP,2008年更是上升到GDP的二倍还多。只有债券市场成交额占GDP的比重变动比较平缓,甚至有下降的趋势。通过对这三个市场的成交金额及其占GDP比重的变动分析,可以得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结构的失衡,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
表3 中国金融资产成交额及占GDP比重表
图2 金融资产交易额/GDP
3.金融创新不足
金融创新始终是金融市场发展壮大的源动力,它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技术创新等方面。最近几年中国为适应金融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持续开展金融创新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出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品种和金融服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网上交易、电子结算等交易手段频频出现,大大加速了金融市场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创新还相对落后,存在许多不足,所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金融工具品种不够丰富。在以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为特点的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工具的创新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金融工具创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更为突出,金融工具的创新打破了制度和观念等限制,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至今为止,仅美、日两国推出的金融工具就有百种之多。经过几年来金融创新工程的开展,中国金融工具新的品种不断呈现,然而较之发达国家,中国金融工具的创新还有很多不足。纵观英美等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其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多以促进消费为目的,再以消费带动金融创新和市场发展。如MBS(抵押房贷支持证券)、CDO(抵押债券凭证)及其衍生品等证券化产品的推出大大促进了其国内消费,尽管这些创新工具被很多人看成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但是不得不承认,金融创新本身是没有错的,只不过是对金融工具的错误使用和创新过程中风险的监控失败等导致了金融出现问题。因此,不能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就禁锢中国金融创新的脚步,反而应该吸取教训,更好的发展中国金融创新。与美国等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相比,在中国金融创新中,消费类金融创新缺乏,现有产品多以融资和投机为目的,产品同质、同类化的现象严重,缺乏利率期权、外汇期权等场外衍生产品以及期权、期货等场内衍生产品。中国目前的产品和业务种类很难满足金融市场上参与者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要。
第二,中国金融创新侧重业务和工具的创新,而忽略体制创新。中国金融创新工作经过长时期的开展,在金融工具、业务范围和交易手段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但在体制创新方面仍存在不足。观察世界上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金融体制,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发达的金融市场自由程度很高,推崇的是自由化市场,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市场。虽然目前出现一些困难,但不能就此否认自由化和开放性给他们的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发展。反观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其运行和创新都带有浓厚的官方背景,市场发展的主动性很差。虽然这使中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自由程度的不足。中国不能因为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自由化带来的损失而封闭中国金融市场,而应该认识到金融创新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在金融创新中注意对尺度的把握[6-9]。
第三,从创新途径来看,中国金融创新多以模仿为主,缺少创造性。中国目前在金融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多数来源于对一些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成功案例的模仿和成功经验的吸取,自主创新的东西较少,缺乏创造性。这种创新形式缺乏与中国具体国情的有效结合,因而使创新产品在投入金融市场时不可避免的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另外,中国开展金融创新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战略目标的配合,这使很多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指导,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金融创新工程的稳步推进。
4.监管体系不健全
虽然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与美国不同,但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所暴露的美国金融监管的缺陷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有很大的警示作用。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
中国实行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模式与英国、日本等国家所实行的统一监管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运行成本较高。分业监管体制需要较高的成本来支持各个监管机构的运行和监管的实施。其次,可能造成监管漏洞。多个监管机构之间由于信息传递等原因,很难进行高效的相互协调和分工,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分工上的混乱,使一些金融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有空可钻,逃避监管部门的监管[10]。
由于受到资金、专业知识、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缺乏对金融风险有效的预警、检测、评价和防范等机制,不能有效地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另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强以及金融创新的持续开展[11]。中国各金融机构之间越来越趋向于共同合作,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加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结算、网上银行及其他金融业务的网络交易形式不断发展,使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呈现出明显的不足,似乎跟不上中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步伐。
5.金融人才培养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这次金融危机使中国有必要对自己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基本符合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但是与一些金融市场相对成熟和发达的国家相比,金融市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整体趋势对金融人才的新要求相比,中国金融人才在数量上和结构都存在许多不足。据统计,世界上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从事金融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而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却只有1%的比率。统计数字显示,近五年来,中国每一万名从业人员中只有48人从事金融业,而在同期的美国、法国、德国分别为423人、287人和281人,就连韩国也有174人。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中国金融人才队伍的规模仍需要更大的发展。
另外,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中,美国华尔街的所谓的金融精英们对形势的错误预测和分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使中国对目前的金融人才结构进行深刻反思。中国金融人才结构虽然已经不断完善,但仍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操作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二是中低端人才多,高端人才少;三是从事产品营销人才多,但能进行产品开发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人才太少;四是单一行业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化、金融产品和业务越来越复杂和金融市场的国际性越来越强,对高端金融人才和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未来只有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才能提高中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1):1-6.
[2]王千.基于虚拟经济的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08(6):63-68.
[3]王爱俭,关于虚拟经济几个重要问题的再讨论[J].现代财经,2008(2):3-6.
[4]吴立波.虚拟经济及其影响[J].经济学家,2000(5):46.
[5]梁君.从信用制度看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0(6):50.
[6]徐蕾,陈希.对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品的反思及展望[J].商业文化,2010(6):281.
[7]蔡萌.金融危机视角下的金融衍生品与金融监管[J].中国商界,2010(4):65-67.
[8]田晓红.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2):62.
[9]赵俊祺.浅谈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J].消费导刊,2009(6):115-116.
[10]刁节文.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及其国际化研究[J].中国物价,2010(7):38-41.
[11]秦晓.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中国外汇管理,2000(5):11.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Economy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ZHANG Shu-an,SHENG Nai-xi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Virtual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satisfies the demand of real economy whose development can not only bring great profits,but als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virtu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This paper,taking the effect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global economy into consideration,discusses the role of virtual economy during the crisis and its impact on real economy,evaluat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virtu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urpose of propell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virtu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financial crisis;virtual economy;real economy;financial markets
F019
A
1009-315X(2011)06-0566-06
2011-05-13;最后
2011-08-17
张树安(1962-),男,山东东阿人,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 董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