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视野下灾后教育重建的阶段性评价探究
2011-08-15袁飞
袁 飞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教育发展视野下灾后教育重建的阶段性评价探究
袁 飞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汶川震后至今,灾后社会重建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重建是灾后社会生活重建内容的重要部分,其意义不仅使其恢复灾前水平,还要使灾后重建的教育能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目标。依据教育社会学中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从教育本身目标的发展性程度以及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程度来对一种理论性的阶段评价模式进行探究。
灾后教育重建; 阶段性评价; 发展性目标; 理论性探究
汶川地震至今已过去三年多时间,灾难纵然给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但在党和政府的带领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灾后社会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保证重建过程中的教育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取得优于灾前的成果和效益是至关重要的。阶段性教育评价作为一种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其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结论更明晰,将其运用在灾后教育重建中,可以发挥其有力的指导功能,以保证灾后教育重建的顺利进行。本文拟从教育本身目标的发展性程度以及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程度来对一种理论性的阶段评价模式进行探究。
一、灾后教育重建目标定位的发展性程度评价
灾后教育重建的目标既是恢复和修复,也是再生和新生,更是创新和创造。重建的教育不是对过去的简单恢复,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因此灾后教育重建的目标评价首先围绕教育发展性定位的程度开始。教育发展可以看成是整个教育系统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在总体上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过程[1](P276)。灾后教育重建目标保持教育发展性的程度如何,我们应从以下两个维度来评价。
首先是灾后教育重建的数量与规模发展维度,即教育活动中各种数量方面变化的指标和规范。灾后教育重建中学校教育的数量与规模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灾后当地政府对教育系统的资金投入占灾后社会重建总投资的百分比,以四川绵竹市为例,政府对于灾后教育重建的资金投入总量为8亿元,仅次于城乡住房和卫生系统的投资[2];其二,学龄儿童复课率是否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以四川绵阳市为例,截至2009年初,全市小学净入学率已达到100%、毕业率为100.41%、巩固率为97.20%、升学率是106.34%,初中净入学率 100%、毕业率 99.78%、巩固率97.08%[3];其三,重建的学校数量和规模与灾前比较,如今四川灾区已有3 002所学校翻新或建成,经过两年半的科学重建,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超过震前水平[4];其四,灾后学校师资数量和规模的投入大小,以四川绵阳市为例,绵阳市建立了覆盖所有学科的教师应急补充储备库,建立了省、市、县近万人的骨干教师队伍,其中2009年市教育系统选派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有4 200名[3]。灾后教育重建在教育发展性的目标指导下,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就是重建后教育的普及程度如何,而教育的数量与规模是衡量教育普及程度的重要维度,因此,教育的数量与规模对于灾后教育发展性目标的定位程度有着重要关系。
其次是灾后教育重建的质量维度,即基于教育的数量与规模之上的评价标准。灾后教育发展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灾后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的恢复和提升水平;其二是灾后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提升程度;其三是灾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适应的程度,即学校教育对于灾后社会活动培养的各种适应性人才的水平。教育发展的质量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在评价灾后教育重建的教育发展质量时,更要充分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实际,将整体的教育发展作为评价当地社会发展的一项内容,这也是评价教育发展质量水平的又一重要参考因素。有研究者发现,教育发展质量的水平往往可以通过某些数量化的指标能够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来进行说明。例如,学校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备和教师水平,而教学设备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份额,因此,较多的教育经费投入可以购买好的教学设备以及吸引优秀教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5]。
二、灾后教育重建活动对社会生活重建的相关程度评价
从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中,我们可以把灾后教育重建活动对促进社会生活发展的程度,即教育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和丰富程度的提升作为评价重要标准。灾后的社会生活几近瘫痪,在重建社会生活的同时,教育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推动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的程度,为灾后教育重建的阶段性评价提供了相应的标准。
首先,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出推动和促进社会生活高质量的个体。灾后重建教育所培养的社会个体是否有利于促进灾后社会生活重建的规范化和丰富化,可以作为一个阶段性的评价标准。
第一,灾后教育重建是否充分培养社会个体拥有一种有效促进社会生活规范化和丰富化的意识和观念。灾后社会生活质量的重建,不仅要恢复灾前水平,更应该在破旧立新的基础上达到一种更新和提升。一方面,要在灾后教育是否向社会个体传授关于社会生活整体化、统一化、标准化、有序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知识理论内容上做阶段性评价,使社会个体理解这些内容是促进社会生活规范化的必要标准。同时要评价教育是否向社会个体说明了学习和运用这些知识理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最终使社会个体树立规范化的意识和观念。另一方面,要在灾后教育是否向社会成员传授关于社会生活个体化、多样化、灵活化、变通化和合理化的知识理论内容并说明其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上做评价,进而培养社会个体认识到拥有这些知识是推动社会生活丰富化的观念和态度。第二,灾后教育重建是否充分培养社会个体自身的一种规范化和丰富化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对于灾后教育进行阶段评价的标准要建立在教育是否充分传授人们有关社会生活规范化的行为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习惯以及有效运用社会生活规范化的生活方式上;另一方面,要评价教育是否教给人们学会进行多样化社会生活的行为和技能、手段和方法,进而培养出拥有适应社会生活丰富化的习惯与方式的社会个体。
其次,教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部分,其自身的规范化和丰富化的提升是促进相应社会生活规范化和丰富化的有力杠杆。灾后教育重建对社会生活重建的引导示范作用的程度是阶段性评价灾后教育重建的又一重要标准。相关学者提出,灾后教育重建可以示范引导灾后社会生活规范化和丰富化的内容有以下方面[6](P530~532)。
第一,灾后教育重建对社会生活重建目标的示范和引导程度。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教育本身就是作为一种人类最高级、最完善的改造人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所树立的目标理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的最佳理想目标。另一方面,教育活动是人类所有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针对人本身实践的最高层和最完善的实践活动,人们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目标必然对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目标的树立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灾后社会重建的过程是人类众多社会活动和实践共同渗透参与的过程。面对一个近乎瘫痪的社会,重建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社会各方面先恢复灾前水平,进而建立长期发展的目标机制来促进灾后社会更高水平的发展。因此,对灾后教育重建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的标准也是基于此,即灾后教育重建所树立的目标是否对灾后社会生活重建的总体目标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程度和水平。显而易见,灾后教育重建树立的目标对灾后社会各项生产生活的目标起到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大、程度深以及水平高,则评价水平高,反之则差。
第二,灾后教育重建对社会生活重建成员人格的示范和引导程度。教育中的成员即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类社会文明文化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所拥有的人格内容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对于学生起着重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主要包括外在学科知识的基本素养和内在的道德文化素养两种。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主要包括对于本学科的知识科学和全面的把握、教学方法生动和高效的运用以及把握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等,此人格方面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程度,进而影响学生作为社会一员的人格塑造。教师的内在道德文化素养更是体现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规范性程度,教师的自我约束、言行举止、礼仪形象等等都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学生群体本身的青春朝气和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为社会生活的建构有着反作用;学生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又相互影响和交融,进而促进其丰富化和规范化的社会生活人格形成;灾后教育重建中的学生势必会成为灾后社会重建人力资源的主力军,其人格习得的示范程度成为灾后教育重建的重要评价标准。
第三,灾后教育重建对社会生活重建内容的示范和引导程度。灾后重建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文化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三个方面,灾后教育活动重建的内容应在这三方面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在文化生活方面,灾后重建的各级各类学校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内容和方法上要丰富化和规范化,这样才能引导其他社会生活的文化内容的丰富程度和规范程度。在经济生活方面,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灾后教育重建在对未来人力资源培养的教育内容上如何取舍,必然对社会生活中经济生活内容的构建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在政治生活方面,教育活动的制度化和民主化以及培养人才人格健康完善的程度,势必要给社会生活的政治生活带来影响。因此,合理对灾后教育重建进行阶段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要看教育重建的内容对重建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示范和引导程度。
第四,灾后教育重建对社会成员生活重建方式的示范和引导程度。社会成员生活方式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彼此的生活方式以及相互影响渗透的方式上的。教育成员即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方式有着示范和引导作用。教师和学生一方面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自身能力的发展这一共同目标而协调和统一,一方面又是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不同的人群而对立和矛盾。此外,作为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的每一个个体又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发展特征,不仅为共同的教师和学生的群体发展不断使自己融入集体,也时刻为发展自身的特性而努力区分个别。灾后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建也同样包含以上各种情景,一方面社会成员为灾后社会重建得更好这一共同的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由于各自利益要求不同而产生相互矛盾或对立的生活方式。健康合理的教育生活方式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建构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这给灾后重建中人员生活方式的统一性、有序性、标准性以及各个成员是否有充分自由发展的能动性带来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第五,灾后教育重建对社会生活重建硬件设施的示范和引导程度。教育若能较好地丰富和规范其目标、成员、内容和方式实现,必然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条件。这些设施条件一方面要与教育活动各内容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各阶段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性,体现出其多样性。灾后教育重建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保持一致,即继续坚持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了完成好以上教育任务,学校教育的硬件设施条件必然要标准化和多样化。灾后社会生活重建同样有其目标、成员、内容以及方式的众多方面,同样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条件的投入,才能达到最完善的效果。教育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包含人性内容的一项活动,对设施条件的重视和建设势必会为社会生活其他各种活动提供一个强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此种示范和引导的效果也就成为灾后教育重建阶段性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灾后重建参阅第一期[DB/OL].http://egov.shifang.gov.cn/b/swb/shownews.asp newsid=2008112015241 0655,2008-06-21.
[3]绵阳年鉴 2009·教育[Z/OL].http://www.my.gov.cn/MYGOV/145812872683847680/20100517/498181.html,2010-11-20.
[4]汶川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纪实:大爱铸就新校园[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9/29/c_12621105_7.htm.2010-11-16.
[5]杜育红.中国地区间教育发展差异的经济分析[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9.
[6]傅松涛.教育社会学新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Exploration of Reconstruction Phased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under Post-Disaster in 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Vision
YUAN Fei
(School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Education re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life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According to education sociology related theory,the target of developmental level of education itself and the levels of correlativity between the education life and social life could b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the standard inquiry of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phased evaluation;developmental goal;theoretical inquiry
G521
A
1674-0297(2011)04-0099-03
2011-03-27
袁 飞(1986-),男,山东菏泽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原理、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