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与他人
——《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对话性解读

2011-08-15石景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米克比夫卡森

石景艳

(郑州大学 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00)

自我与他人
——《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对话性解读

石景艳

(郑州大学 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00)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围绕聋哑人辛格展开了一系列对话,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揭露了人类精神的孤独。文章从对话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论证卡森通过小说中主人公们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多声部共鸣以及结局未完成等特征突显孤独主题。

孤独;自我与他;多声部共鸣;未完成性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南方女作家,23岁时发表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以下简称《心》),从此轰动美国文坛。尽管在短暂的人生中遭受了巨大的病痛折磨不到三十岁就已中风三次几乎导致瘫痪,卡森还是创作了大量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其中《心》最为文论家所称道。卡森在其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探究了“孤独”这一主题,《心》也不例外。本文试图用前苏联语言哲学大师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解读《心》中“人类精神的孤独与隔绝”。

巴赫金说,“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指出对话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生活的本质,探索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时,必须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才能触其本质。对话的最低条件“两个声音”在文本中就转化为自我与他人,当多个自我与他人出现并进行对话时,就形成了多声部共鸣,另外,只要自我与他人的生命存在,对话就会延续,故事的结局就呈现未完成的状态。卡森在《心》中对“人类精神的孤独与隔绝”的探究正是在这种自我与他人的对话中展开的。

一、自我与他人

巴赫金认为人对自我的了解是十分肤浅的,要深刻地认识自我必须通过他人的关照,用他人对我的感受来感受自我,自我只有在与他人的平等对话中才能实现自我构建。《心》中,主要人物的构建和孤独主题的展现正是通过主人公之间的平等对话进行的。第一位出场的主人公聋哑人约翰·辛格是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小说中另外四位主人公(咖啡馆老板比夫·布瑞农、工人杰克·布朗特,小女孩米克·凯利和黑人医生班尼迪克特·马迪·考普兰德)的自我构建和精神孤独都在与辛格的对话中体现。另一方面,辛格则通过与唯一的伙伴斯皮诺思·安东尼帕罗斯的对话来实现自我构建和消除孤独。

辛格22岁时孤身一人来到这座南方小镇,遇到了同是聋哑人的安东尼帕罗斯,从此结伴共同生活了十年。安东尼帕罗斯除了吃喝没有任何爱好,辛格之所以与之为伴,是因为在他眼中只有安东尼帕罗斯与他是同类人,是唯一能与他平等对话的人,是他实现自我认识的那个“他人”。在两人相伴的岁月中,孤独的辛格每天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都用手语表述给安东尼帕罗斯,期待通过伙伴的关照来确认自己的感受。虽然安东尼帕罗斯对此往往没有任何回应,只是看着不停表述的辛格心里想着吃些或是喝些什么,辛格却误以为默不作声的伙伴是理解认同他的。通过与伙伴的平等对话,辛格的孤独感得到缓解并把自我看做是安东尼帕罗斯的保护人,时时处处以伙伴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因此,当安东尼帕罗斯被送进疯人院后,辛格突然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他在迷失自我的同时倍感孤独,不得不开始在镇中心的咖啡馆消磨闲暇的时光。

布朗特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因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他认识到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导致了工人生活水平的低下,他希望能够通过领导工人罢工运动来提高工人的地位。为此,他辗转各地不断地与工人同胞们进行对话,向他们宣扬马克思主义,期待唤起他们的醒悟。但是他的努力没有任何效果,其他工人不理解他所宣讲的主义,不但不接受他的思想,反而把他当成疯子、神经病,对他不断地嘲笑、讽刺、挖苦,孤独的他不得不依靠酒精麻痹自己觉醒的心。在咖啡馆买醉时,布朗特把沉默的辛格当成了对话的 “他人”,因为只有辛格从不反驳,总是微笑着表示理解。布朗特在与辛格的平等对话中实现自我构建,确认了自己是为广大工人阶级利益不惜牺牲自我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并开始更加积极地投身到自己所关注的反抗资产阶级剥削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事实上辛格并不明白布朗特在宣扬些什么,他只是通过与布朗特的对话排解些许失去伙伴的孤独。

二、多声部共鸣

巴赫金说,“小说中应该呈现时代的一切社会或意识形态的声音,即时代的一切重要的语言;小说应该成为杂语的微观世界”。这里,巴赫金强调杂语不仅是语言形式、语言风格等文体特征的混合,更是体现在这些特征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撞,是主人公们不同思想的杂交。在《心》中,卡森勾勒了一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种族和信仰各不相同的人物,五位主人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几乎毫无共通之处,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其他次要人物之间的对话自然呈现杂语喧嚣的状态。

有着音乐天赋的女孩米克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她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大师,但却没有任何金钱和时间来学习音乐,善良的她也无法向贫穷的家人诉说这么奢侈的梦想,常常在夜幕降临后把自己封闭在想像中的音乐世界,结果她被亲人们当成怪人,无法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米克只好尝试在同龄人中寻找知己,为此甚至在自家举办了一次派对来结识朋友,但派对以闹剧收尾,这种尝试也以失败告终。米克与邻家男孩哈里·米诺维兹纯真的爱情刚刚开始,就随着怯懦的哈里的叛逃而使米克失望至极,从此米克不再幻想在同龄人中找寻知己。不久,沉重的家庭负担让14岁的她还没从职业学校毕业,就不得不过早地开始工作养家,音乐梦想也不得不被她暂时埋藏在心底。只有面对房客辛格时,她才能敞开心扉谈论音乐,谈论自己的梦想。寻求自我认同的米克在与辛格的对话中感到被理解和接受。但作为聋哑人,辛格从未听过音乐,更不要说明白米克的音乐梦想了。

黑人医生考普兰德出生在南部,在北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取得了行医资格后,感到自己身上强烈的使命感,于是为了帮助自己的黑人同胞尽快脱离愚昧、贫穷、受人奴役的现状,他毅然放弃了北方良好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回到了家乡。在南部行医的过程中,考普兰德医生倡导自由理想,鼓励自己的病人及其家属为了黑人同胞的自由和未来,团结起来反抗白人的压迫和统治;同时,他希望通过教育使自己的四个子女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灵魂。可是美国南部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和习惯被奴役的劣根性对其子女和黑人同胞的影响远大于他的说教。没人理解他的使命感。他的女儿鲍蒂娅对米克谈起父亲时说,“我的父亲装满了书和担忧。他把上帝丢了,他不要信仰了。他所有的麻烦都在这。”最终他的妻子儿女纷纷离他而去,他的病人只感谢他高超的医术。无奈的考普兰德医生唯一能在与辛格对话时宣泄他的抱负和孤独。可对于辛格来说,与黑人医生谈话,仅仅是因为“和谁在一起都比一个人长期独处要强。”

三、结局未完成

小说的结局与贯穿整部小说的线索式人物——咖啡馆老板比夫关系密切,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相遇相聚和最终离散也都是围绕咖啡馆展开的。小说第一章,失去了伙伴的聋哑人辛格为了消磨时光,排解孤独来到了咖啡馆,于是在这里结识了咖啡馆老板比夫、遇到了工人杰克,小女孩米克也常常尾随辛格来到咖啡馆,黑人医生考普兰德则因杰克受伤来到咖啡馆从而结识辛格。从此,小说的五位主人公开始在咖啡馆内外展开对话。老板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给客人们营造出如此适宜对话的氛围呢?

比夫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人,对病人和残疾人有着特殊的情感,如果这类人到咖啡馆来,比夫一定以免费的酒水招待他们。这些有缺陷的他人则映衬出比夫也是个不完整的人。因为性无能,比夫与妻子生活隔阂,毫无思想和情感交流,可以说妻子被他刻意排除在生活之外。当他的妻子突然因病辞世时,他倍感轻松之余又有深深地孤独。于是孤独的比夫选择做个冷静的旁观者,每天站在咖啡馆收银台的后面观察他人,而不参与到任何人的生活中去。在观察他人的同时,比夫也在理性地思考,诸多疑问出现在他脑中,例如米克来买香烟后,比夫就在思考“应该卖给她香烟吗?抽烟对这些孩子真的有害吗?”每当辛格在咖啡馆被众人环绕时,比夫又开始想是什么原因使得众人都找辛格,辛格在想些什么,明白些什么,又知道些什么等问题。通过思考,比夫第一个意识到辛格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倾述,并不真正理解认同他周围的那些对话者。同时,比夫的内心也充满着对生活和交流的渴望,他有时也去找辛格,但与他人不同,比夫很少倾述,更多提问,问辛格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辛格从不作答。

巴赫金说,“只要人活着,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他还没有完成,还没有说出自己最终的见解。”也就是说,人是自由的、发展变化的,只要没有盖棺就不能给人定论。《心》中,当辛格给安东尼帕罗斯送圣诞节礼物时,得知了他病死在疯人院的消息。永久性失去伙伴的辛格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认为此生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失去了认同自我的“他人”的辛格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随着这位灵魂人物的死去,小说中的众人又将何去何从呢?

虽然已经开始工作来分担家庭的重负,但米克没有向残酷的现实低头,音乐仍时常在她心中响起,她始终计划着存钱买一架钢琴,期待着梦想的实现;布朗特在辛格死后便离开了这座南方小镇,他的离去并不代表他对工人阶级悲观失望,相反,他要前往下一个地方,继续宣扬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考普兰德医生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随岳父一起到乡下生活,但解放黑人同胞的使命感一直在他的胸膛里澎湃着,终有一天还要爆发出来;比夫仍然在经营他的咖啡馆,尽管生意惨淡,他坚信太阳总会照常升起,生活还将继续。《心》中这些孤独的灵魂在自我与他人的平等对话中认识了生活,构建了自我,削弱了孤独;尽管他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种族不同,甚至信仰也不同,但正是这众多各异的自我与他人构成了巴赫金心中杂语喧嚣的世界,突显了卡森孤独的灵魂。

[1]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M].陈笑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2]米哈伊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北京:河北出版社,2009.

[编辑:张雪梅]

I 106.4

A

1671-4806(2011)01-0103-03

2010-12-10

石景艳(1982— ),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米克比夫卡森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用分析
——以《推销员之死》对话选段为例
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回归理性上汽斯柯达 柯米克综合油耗测试
卡森和里夫斯
妊娠早、中期应用替比夫定可以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
另一只鞋
善良是路标
善良是路标
善良是路标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