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甦庵心语”:方拱乾《甦庵集》探论

2011-08-15陈美华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宁古塔好友诗人

陈美华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甦庵心语”:方拱乾《甦庵集》探论

陈美华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甦庵集》是方拱乾赦归及归后生活的写照,是人生感悟的总结,是思想情感的结晶。文章从离别之不舍、与亲人团聚之欢乐、门人故旧赠答、记游、对人生的体悟与反思五个方面入手,探讨其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方拱乾;《甦庵集》;心语

方拱乾(1596—1666),字肃之,号坦庵,安徽桐城人,著有《何陋居集》、《甦庵集》。他“弱冠负文誉,经史一览不忘,为文捉笔立就,诸生时辄以天下为己任”[1]258,与同乡诗人姚孙森、胡效宪、蒋臣、叶祖、刘雁先被誉为“六骏”[1]602。明崇祯戊辰(1628)进士,官少詹事、东宫讲官。入清后荐补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晋升为詹事府少詹事。顺治十六年(1659)其以江南科场案被贬至宁古塔。归后,先寄居淮阴,后居扬州,以卖字为生。

《甦庵集》为方拱乾赦归及归后所作诗集。本文通过对此诗集透彻地解读与分析,了解诗人赦归及归后的生活,进一步探究其晚年的心灵世界与思想情感。此诗集还是清初流人归后生活的生动写照与缩影,正如方孝标为《甦庵集》序言:“先君子不可见而先君子之言在,即先君子之言可知先君子之心矣,即先君子之心可知先君子之诗矣。”[2]9

一、“穷荒应疾离,恋子转迟迟”——分别之不舍及归后对东北流人的思念

在宁古塔生活的三年期间,方拱乾与当地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今即将离别,诗人心中不免有些伤感与不舍。他的诗歌真实地记载了其情感的波动与不舍。

离别总是伤感的,方拱乾《留别坦公》云:“此别知无几,临歧亦黯然。”[3]305又如《留别汉槎》之二言:“同来不同返,处处动人悲。此去回车地,前年并辔时。冰河冲雪渡,土屋压烟炊。鸡唱灯明候,知君共我思。”[3]304此诗为方拱乾留别吴兆骞所作。诗人与吴兆骞同贬谪至宁古塔,如今诗人即将归家,却不能与吴子同返,其落寞、难过的心情跃然纸上。但即便分离,诗人坚信与吴子间患难与共的情感不会割裂。又《道上别诸子》云:

“前年发三河,孙子拜东侧。挥手无一言,泪枯不到臆。今年发宁古,朋俦别荒陌。痛哭皆失声,征裘怪滴沥。悲欢境既殊,亲疏理胡逆。丈夫濒死身,万缘付一掷。安能学儿女,涕泗羞巾帼。及今当生还,回头思往昔。万里魑魅天,胡为我行役。居者各有悲,岂徒离别惜。行者宁不欢,追痛三年迹。倚毗胜属离,稗草同朝夕。恨无翼垂云,负尔归京国。人生彼已情,颠倒难穷测。”[3]310

方拱乾一家即将离开宁古塔,当地好友前来送别。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4]35诗人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两次送别的场景,一次为三年前至宁古塔,孙子相送,而此次则是宁古塔好友送诗人归家。然无论哪一次,诗人及送别者的心情都是悲伤欲绝、痛哭失声。方拱乾回首往事,思绪纷杂。“居者”与“行者”各有伤心事,“居者”不仅面临离别之情,还要继续在凄寒之地生活;“行者”虽可归乡,但回想起与好友朝夕生活的三年,亦难以言别。他悔恨自己无垂天之翼,不能将好友一起带回故乡。此诗不仅描写了诗人与宁古塔好友离别时的场景,还展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

方拱乾在归途中,也常想起与吴兆骞、钱德惟等人同去宁古塔时的情形,如《阿稽林子忆及汉槎、德惟》云:“吴子抱头车折足,钱郎赤脚雨倾盆。”[3]314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而今却空留诗人一人。短短两句将诗人失落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个月之后,方拱乾一家来到沈阳,见到了贬谪此地的好友陈之遴、陈掖臣、释函可、赤岩等。在未至沈阳时,方拱乾作《将至沈阳》八首,诗中表现了他对沈阳好友的思念之情。别后,方拱乾又作《沈阳晤诸君子别后感赋》:

“远塞望近塞,不啻帝国然。况复故人多,郁陶经三年。又恐踪迹殊,未必人人全。曾附飞骑书,叮咛发夕先。望城急谋面,情悰棼且专。仓皇问居止,次第成周旋。或待逾旬月,或来自极边。或急马相问,或敝裘自褰。拜起泪各垂,喜乃不及怜。捋我雪白鬚,摩我黄皱颧。差胜意中衰,强谓形体坚。逡巡到杯酒,清斋陪月圆。谈言非不畅,中怀若未宣。谐笑非不欢,心伤微以渊。生长何郡县,相对何山川?我从死地还,益信义命权。春风吹行色,柴车难久延。精蓝作旗亭,尘沙蔽马鞯。挥手凌冰澌,归心翻流连。行行勿惆怅,聚散恃皇天。”[3]322

三年间,方拱乾与沈阳好友以“飞书”寄相思、以诗传“叮咛”。如今,匆匆一面便将离别。是诗描写了诗人见到好友悲喜交加的心情,又用四个“或”字句展现他与沈阳好友不忍分别的场景,流露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拜起泪各垂”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衬托出他们之间难分难舍的深情。“挥手凌冰澌”一句展现诗人不忍离去,不停地与好友挥手道别。同时,诗人安慰好友不要悲伤,相信总会有相聚的一天。

方拱乾至津门,又想起宁古塔的诸位好友,“悠悠云物亲吾土,脉脉心期负故人。”[3]362他回忆起与好友一起赏花观景、分享美食、诗酒唱和的愉快时光,“记得端阳花满城,冰厨方法点杯罌。棠梨移后萦窗萼,瓜菜诗中带雨茎。棋野可能冰曙色,茅庵曾否殷钟声。伤心最怕荒边梦,几度怀人冀梦成。”[3]362时光飞逝,温馨热闹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他只能寄希望于梦中见到好友,抒发思念之情。

二、“童子识面颜,欢呼足似奔”——与亲人团聚的欢悦心情

清初,清政府的流放政策极为严厉,凡流放之人能安然返回者甚少。他们大都死于流放之地,如季开生、陈之遴;或久经波折、历尽磨难归来者,如吴兆骞、孙旸等,而像方拱乾这样在戍所将近三年赦归者少之甚少。方拱乾言:“则此生之儌天幸者,殆昔人所谓‘从死地走一回,胜学道三十年’。”[5]703那么,其归后与亲人团聚的欢快心情可想而知。

康熙元年(1662)春,方拱乾从京城出发,经津门、济宁,秋至淮上。家乡亲人纷纷从桐城探望诗人。久别重逢,方拱乾内心无比喜悦。如《仲侄畿自桐城就晤长安喜赋》其一:“已分今生别,俄惊此地逢。抱头疑梦寐,对面叹龙钟”[3]339,展现了方拱乾见到仲侄方畿时惊讶的神情,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又如《儿标携旅、施两孙自毗陵至》:

“北风江路雨,南船忽及门。童子识面颜,欢呼足似奔。相别时不久,相见绪偏繁。塞外集聚惯,及兹怪晨昏。……儿性不饮酒,浊醪亦开尊。围坐席几满,羁屋如家园。 ”[3]428

长子方孝标携带云旅、云施看望方拱乾。“欢呼足似奔”将云旅、云施二人迫不及待想要见到祖父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老人而言,人生最大的乐事莫过于儿孙满堂,共聚一室。方拱乾见到孙子后心情舒畅,与他们举杯饮酒,畅谈古今,热闹非凡,诗人真正体会到家园的味道、家人的温暖。再如《广陵客舍夜集》之一:

“谁教骨肉聚他乡,岁宴如登光启堂。(龙眠世屋)桐子人来邗水雪,兰陵浪接白门航。漫将踪迹稽年月,且把诗书当稻粮。三代啸歌丛一室,菜根共嚼有余香。 ”[3]452

此诗序曰:“先是儿标携孙旅、施自常州至,儿亨自白门至,侄畿自桐城就老夫泰州,此日同儿奕,随老夫至。”[3]451儿孙齐聚广陵客舍,虽羁居在外,然在诗人眼中,如同在龙眠世屋光启堂一般。诗中描写了子孙三代共聚一堂、长啸歌吟的热闹场面。虽然食物粗糙、简单,他们却视为佳肴,满口余香。

与子孙重逢,方拱乾更多地表现久违的喜悦,而与同辈见面,除了表现欢喜之情外,还感叹人生变化无端。如《济宁官舍喜晤凝斋兄》:

“兄年六八弟六七,重逢忽漫生还日。十年颜面万里踪,从子官衙谁期必。入门惊呼病卧床,伏枕扶头话短长。白发覆额泪在眼,痛苦不可翻慷慨。伤心怕忆少年事,月山柯叶前朝季。沧桑不独一家经,萍蓬坐见千山异。春江曾送秣陵船,廉吏惊涛瘴海边。罢官尚觉冤难白,何似投荒魑魅天。头颅既在复何苦?兄贫犹剩龙眠土。即我飘摇一策无,以贫较死差堪愈。破涕强欢当勿药,相对两翁同矍铄……”[3]381

方孔一,方大铉之子,字尔唯,号凝斋,顺治初以岁贡谒选,授广东清远令。著《抱璞斋集》、《击柝集》。二人多年未见,饱尝相思之苦。如今方孔一卧病在床,方拱乾忙至床边嘘寒问暖,谈家长里短。“白发覆额泪在眼,痛苦不可翻慷慨”,形象地展现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喜极而涕的表情,也道出了经历人世沧桑巨变后重逢的复杂心情。曾经,他们有许多欢快的少年往事。而如今,豪华殆尽,物是人非,他们却怕勾起那些逝去的时光。此诗情真意切,以记叙为主,道尽了二人的喜悦之情。

方拱乾生病时,儿孙们请人为其弹琵琶、说事度曲,想尽办法为老人缓解病情;心情不悦时,子孙与其聊天解闷。可见,亲人的团聚、子孙的孝顺,对贬谪归后的方拱乾而言,无疑是其晚年生活最大的慰藉。

三、“京邑传高谊,交游逼古人”——与门生故旧间的赠答、怀念之作

如果说与亲人的团聚是方拱乾晚年生活最大的慰藉,那么与门生故旧的相逢也为其人生增添不少乐趣。方拱乾归后“日惟与门生故旧言诗或及禅也。 ”[6]92

方拱乾到京城时,感慨世事变化无常,“三年梦醒黄粱客,万里魂还皓首翁。”[3]331然与故友重逢乃人生一快事,使其备感欣慰,正如他在诗中所言:“老遇诗人老益亲,况经绝域再生身。”[3]424又如《书顾见山补画帙子》其一:

“交情不尽画,对画识情深。再世重逢面,枯毫两地心。我生本丘壑,何处老山林。满纸淋漓意,三年望到今。”[3]334

此诗序言曰:“己亥冬,儿育、膏别见山于夏镇,攫其画帙而东。帙中有痛哭失声札子,至今不忍置,儿亨为作《欢喜岭归图》于其后。今年生还,与见山同观,更嘱作此。”[3]334顾见山即顾大申,原名镛,字震雉,号见山,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初诗画家。二人关系甚密,方拱乾贬谪宁古塔时,顾见山曾为其作画并附有札子。归来后,方拱乾仲子方亨咸在此画后作《欢喜岭归图》。如今,两人重逢同观此画,他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已非言语所能表达。“满纸淋漓意,三年望到今”表现了二人渴望相逢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在南归的路途中,不断有好友看望方拱乾,如陈允衡、程邃、李长祥等。与分别数年的好友相遇,诗人无法掩盖内心的喜悦。如《广陵雪中,陈伯玑顾老夫于李书云斋头,因留听歌酌酒竟夜》之一:

“巾车扑密雪,灯火照颜开。喜尔病还健,怜余死后生。别惊当日地,酒借故人怀。歌哭十年事,都凭子夜催。”[3]434

陈允衡,字伯玑,号玉渊,江西建昌人,客居金陵,著《爱琴馆集》,为方拱乾挚友。纷纷飘雪扑打着巾车,灯火照耀下,每个人脸上都面带笑容。他们互相寒暄,方拱乾因陈伯玑的身体康健而高兴,而伯玑亦为诗人的死后重生而欣慰。多年未见,二人畅饮不止,又互相倾诉内心的苦楚,直至深夜。又如《秣陵关道中怀胡大吉父、李子研斋》:

“白门亲故多,消息不敢通。岂不思见面,见面转忡忡。伤心甘隔绝,悯默思靡穷。眷怀只老友,八十二岁翁。屈指前朝别,二十四春冬。昨欲棹淮阴,奉辞期山中。连朝霜雪恶,将毋阻枯筇。更有老门生,落拓浮萍踪。题书订毗邻,闻又归江东。可能并辔来,话兹契阔悰。既恐声闻喧,复虑前期空。人生离合境,辘轳劳心胸。”[3]434

胡吉父即胡效宪,号绥山,万历间诸生,安徽桐城人,著有《山居诗》,是“六骏”之一。李研斋即李长祥,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四川达州人,著《天问阁集》。他是方拱乾的得意门生,并为其作《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此诗即诗人怀念二人所作。胡效宪为“六骏”中最长者,已是白发老翁。二人一别二十四年,想迫切地见到对方,可惜天公不作美,连日的霜雪阻隔了一切。方拱乾还是期待着不久的相见。据方孝标《可处堂集序》记载:“今胡先生无恙,癸卯秋,犹渡江访先君子于广陵。”[2]10方拱乾《喜晤胡大吉父》描写了二人见面的场景,“望颜如不识,熟视泪平浇。岂是须眉改,疑将魂魄招。”[3]438即便二人容颜已老,多年未见,可他们之间仍心有灵犀。另外,诗人也非常怀念门生李长祥。可惜他漂泊不定,不知何时能相见。诗人在末句感慨人生离合聚散变幻无常,心情也如辘轳般上下波动。

方拱乾时常感慨人生无常,他庆幸能从宁古塔安然返回。他时常与好友对酒当歌,畅谈诗文,说禅论佛,不仅丰富了其晚年生活,也增添许多人生乐趣。

四、“春深催客伴,人老重山情”——记述归途中的见闻

方拱乾从荒寒、凄凉的宁古塔经历磨难、艰险一路归来,其记游诗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久违之欣喜,也夹杂一种晚暮沧桑之感。

方拱乾至京城,重游了西山,此处有大觉寺、香山寺、广慧庵等胜地。故地重游,他不仅欣赏了西山独特的景观,还勾起对往事的追忆。如《游西山》:

“愁霖惊枕上,启户已朝晴。万汇竟如沐,孤筇分外清。春深催客伴,人老重山情。几载登临眼,嶙峋到处明。”[3]343

此次游西山,有好友汪吉旋、仲侄方畿、长孙方云旂相伴。西山景色绮丽,孤竹清秀,山峰高耸,诗人发出“人老重山情”的感叹。又如《大觉寺》:

“西山山几寺?此寺独能幽。不问路深浅,但看水去留。千章树色古,三月雨声秋。衰蹇连朝步,登登转未休。”[3]347

在诗人笔下,大觉寺以僻静、幽雅而称。置身于如此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可以不问世事,享受坐看云卷云舒的闲情逸致,观泉水去留无意的淡然。此寺还以古树闻名,雨打树叶的声音也是另外一种享受。此诗中亦流露出诗人难以言表地喜悦之情。再如《止弘光寺晚过香山寺》:

“分明素壁画,谁许置香林?不尽游人目,难为作者心。步回松失磴,声合水流岑。日落群峰隐,钟因近可寻。”[3]343

此诗展现了香山古寺的淡雅幽静,山泉从上流下,敲打着石板,与水声融为一体。斜阳下,群山若隐若现,只听到不远处传来的钟声。

方拱乾到济宁,拜见好友,也游览各处名胜故地。有“太白楼头晓日凉,南池遥送藕花香”[3]384的太白楼;有“梁木千章在”[3]397的孔林;亦有“是亦帝王宅,荒原冷断烟”[3]400的少昊陵。同时,诗人还到了兖州的少陵台,其诗言:

“南楼旧城堞,今称少陵台。海带青如昨,少陵安在哉?趋庭合是髫年句,间关岁月夔州暮。细将踪迹配篇章,伤心不独嗟行路。生平经历几山川?残砾荒榛人尚传。始信光芒高万丈,不同陵谷争更迁。秦碑鲁殿三尺土,公在当时已怀古。江河又复百千年,可堪临眺当风雨。”[3]400

少陵台位于山东兖州的旧南楼处,此诗开头两句便点出了少陵台的来历。此地曾留下杜甫的踪迹,而今物是人非。面对破旧的少陵台,诗人颇有苍凉凄清之感,同时,感叹杜甫坎坷的人生经历。其实,他何尝不是为自己的遭遇发千古之叹呢?王士禛曾作《少陵台》云:“不见杜陵叟,犹存杜甫台。如闻石门路,曾共谪仙杯。平野苍苍合,浮云故故来。岱宗青未了,髣髴六龙回。”[7]1256此诗与方拱乾之相比,缺少一种沧桑之感、郁结之气。

方拱乾九月至淮安。此地为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自然环境优越,也有闻名远扬的古迹胜地,如淮阴钓鱼台、漂母祠等。方拱乾《淮阴钓鱼台》言:

“吁嗟乎!此即手夺西楚霸王之天下、掷授沛公之韩王孙所乞食而垂钓之台,真乎否耶?淮水千年流不绝,涓涓疑是龙且血。真王假王竟寂寥,荒椽断瓦栖残碣。……吁嗟乎!古今几个渭滨翁,严子滩高七里风。文叔心情类而祖,垂纶良是善藏弓。”[3]418

淮阴钓鱼台,位于萧湖湖畔,为西汉军事家韩信少年时代垂钓处。此地有荒椽、断瓦,到处呈现出一片寂寥景象。在诗中,方拱乾对韩信的将帅之才、能屈能忍的品质表示钦佩,但又对其被杀的悲惨命运表示惋惜。他羡慕太公望吕尚、庄子。纵观历史,被杀的功臣何止韩信一人,如何才能在功成名就时保全自我,诗人以为退隐山林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从宁古塔至扬州,方拱乾游历了较多名山秀水。因有宁古塔的贬谪经历,他的记游诗中流露出了一种落寞之感。

五、“人生处境遇,多为境遇迷”——对人生的反思与感悟

经历了明朝灭亡、入清为官、贬谪流放至赦还归家的大波大浪,方拱乾对人生的思考、世态炎凉的体悟之深非常人能比。归后几年,他开始审视自己的一生。

方拱乾反省自己因贪恋功名利禄而入清为官,结果遭致贬谪宁古塔之祸。在《出都》诗中,诗人作了深刻地剖析与反悔。

“微雨湿垂杨,洒我去国路。今古一叶轻,况自千艰度。追悔少年心,错认春明树。一堕五十年,坐被浮名误。回头百千丈,乃达双阙住。只见奔辕来,几见安车来?祸首苍颉氏,圣愚谁能悟。脱饵保潜鳞,象踪绝回顾。举棹即清江,岂待秦淮渡。”[3]356

微微细雨吹打着路边的垂柳,在这萧瑟凄清的环境下,诗人即将远离都城,然而追思往事,却后悔莫及。他在《及淮安》一诗中也表达同样的看法,“悔不少年时,关门事稼穑。何枝不可栖,何黍不可食。”[3]416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深刻地自我批判和沉痛自责。方拱乾在《人生》一诗中的感悟颇多,他认为逝去的已随波而流,将来亦缥缈如烟,无法预知,所以人生要把握好现在。诗人齿落发白,侥幸从宁古塔死里逃生。三年漫长的宁古塔生活让其深刻地体会了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苦闷,感悟到家园的魅力。

经历了人生的波澜起伏,晚年的方拱乾向往隐逸生活,他渴望从尘嚣缰锁中解脱出来,寄游于青山丽水之中,寻幽访寄,他“独游偏爱月黄昏”[3]427的景色。遇赦回归故乡,至沈阳时,恰逢立春时节,方拱乾触景生情,感叹道:“新添甲子浑忘老,重向中华作逸民。”[3]322他到京城时,重游了西山。西山的秀丽景色亦激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思。如《广慧庵》:

“我昔天启初,读书西山寺。回头四十年,到门迷忆记。有僧八十二,能说前朝事。相见忘面颜,细讯知姓字。庭花别后栽,佛容别后置。僧雏别后生,长廊别后坠。西偏破屋存,认是下榻地。尔时山水心,半为文章费。霜天手一题,沿溪析奇义。杖藜尽日闲,坐负林峦翠。早知浮名误,兼此流光驶。悔不恣眺涉,甘抱山灵愧。白发语青岑,浮云来去意。自怜未死身,犹秉烟霞志。”[3]345

此处与卧佛寺较近,明天启二年(1622),方拱乾曾在此读书。如今,四十年过去了,这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庭内种植了鲜花,增添了一些佛像设施,长廊已经破损。庆幸的是西侧破旧的房屋尚存,此处曾留下诗人的踪迹。受此平淡清雅环境的熏陶,诗人内心清静,然终究还是被功名利禄所诱惑,追悔晚矣。他后悔当日未能与山林为伍,与白云共游,而今逝去的时光不重来。虽然已至晚年,诗人仍“秉烟霞志”。又如他在《老去》诗言:

“老去一身在,贫来百务删。易荒惟白业,难割是青山。日引帆何去?云中屋几间。乾坤高视里,撒手自然闲。”[3]365

此诗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他渴望一种与世无争、平淡简单的生活状态。他在脑海中建构理想的生活意境:在青山白云间,置茅屋几间,每日与大自然为伍,与青山为伴,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舒适的生活。再如《草帽歌》:

“帽兮帽兮,余将携汝泛洞庭,披橙橘、寻灵岩、问梅鹿。再游西子之湖,重入匡君之谷。汝好为我点缀乎白雪之颠,提契乎丹霞玄鹤之服。噫!朴遬遮眉贱且粗,生还剩得旧头颅。非关尘土轻轩冕,久识簪缨是祸枢。”[3]372

从表面上看,诗人是为其所戴草帽而歌,实则为自己而赋。此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渴望归隐,自放于山巅水涯之间,访山问水,寻梅探柳。这是他从自身经历中深刻的体会,也是对遭际坎坷之自我的重新审视。

《甦庵集》既是方拱乾晚年生活的私人留真簿,又可谓一卷清初东北流人归后生活的浮世绘。他不仅重新审视自我,还透露出对平淡隐逸生活的向往。因此,对这部诗集的解读,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方拱乾及其创作,进而为其在清代流人史与文学史上的贡献作出更为准确、合理地定位。同时,亦能窥见清初东北流人赦归后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与内心世界的波动,对进一步了解东北流人大有裨益。

[1]潘江辑.龙眠风雅[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98.

[2]石钟扬,郭春萍.方孝标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7.

[3]方拱乾.方拱乾诗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4]江淹.汇文通集汇[M].胡之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方拱乾.绝域纪略[M].中国地方志集成,黑龙江县志辑6.

[6]李长祥.天问阁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7]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注[M].惠栋,金荣,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

Abstract:Su An Poetry,written by Fang Gongqian,portrayed his own life during and after the period he was granted to retire.It was a summary of his reflections upon life,and displayed his bountiful emotions.This paper elaborates Fang Gongqian's reluctant parting,joyous reunion with his relatives,exchange of gifts and poems with his disciples as well as his friends,poems on his travels,understandings of and reflections on life recorded in Su An Poetry,attempting to exactly define his status in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ture of Qing Dynasty.

Key words:Fang Gongqian;Su An Poetry;thoughts and feelings

[编辑:张雪梅]

“Su An Thoughts and Feelings”:Exposition of Fang Gongqian's Su An Poetry

CHEN Mei-hua
(School of Humanity,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I 207.227

A

1671-4806(2011)02-0086-05

2011-01-24

陈美华(1984— ),女,安徽砀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诗文。

猜你喜欢

宁古塔好友诗人
《宁古塔纪略》简介
——《龙江三纪》之三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竟是世外桃源
属羊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删除好友
诗人与花
雪花特快专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