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2011-08-15崔恒义张成年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院校

崔恒义,张成年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崔恒义,张成年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导师制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引入团队导师制概念,并认为以团队导师制配合职业导师制是完善高职院校导师制的一项可行性举措。

高职院校;导师制;团队导师

导师制是牛津大学的一种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保证学分制有效实施,促进学生个体全面成长的重要措施。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导师制主要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少数重点高校本科阶段实行了导师制。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推行导师制依然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只有极少数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然而,导师制作为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中实施导师制对培养高职学生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建立导师制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与科研,忽视教学与育人的结合,认为育人的主要职责在专职辅导员,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课下交流,使得教书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导师制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增强教学效果。

1.有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形成

学生导师基于自身优势,有利于加强与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任课教师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有利于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凝聚思维方式、价值趋向、思想观念、是非标准,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高等教育是单向的知识传递,以相对封闭、静态和单一的标准为格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导师制可以使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实际水平和能力,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计划并进行指导,使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3.有利于优化师资队伍

导师制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交互式的学习与指导过程,在导师与学生交往的进程中,一方面可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激励,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更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培养和再教育,有利于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其实质就是教学相长和师资队伍的自我优化。

4.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导师制不赞成学校对教师的严格管理。机械式的教师管理制度容易使教师也机械的对待学生,使学生处于服从和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使教育成为划一的、片面的教育。实行导师制,导师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带领学生从事一些积极向上的兴趣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探索等,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实行导师制,还有利于增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在思想上和生活上也必然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当前在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面临的困境

我院已经对导师制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两年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来自制度、学生、学校的,也有来自导师自身和传统文化的,这也是当前实施导师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校配套制度不完善

导师制的配套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学校缺少对导师制的奖惩措施;缺少完善导师制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缺少支持学生参与科研的经费投入和相关的法规政策。学生能否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完全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丰厚程度,缺少保证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制度。

2.导师资源不足,个性化辅导相对不足

由于近些年的扩招,师生比普遍偏低,师生比平均达到1:17,而真正适合做导师的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这是导师制实施中巨大的绊脚石。如何设计出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导师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切实的帮助,是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实践中由于导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师平时与学生见面很少,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交流,还有的导师甚至根本就没见过自己负责指导的学生。少数导师缺少足够的责任心,导师将指导学生看成是加给自己的额外任务,机械的完成导师制规定的任务。

4.学生态度不积极

很多学生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态度,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分配,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联系自己的导师。有的学生在见导师之前,自己从来不做准备,提不出问题,参加指导活动时只能被动的听,对于导师和其他同学的思想,既不加思考也不参与讨论。

5.培养指标难以量化,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由于高职教育导师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考核内容难以量化。具体、可操作的针对导师工作的监督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学院只能对导师工作进行比较简单的考核,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而且,目前激励机制几乎空白,这将大大降低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导师制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结合所在学校近年来实施导师制的实践,特别是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导师制教学的探索,提出切实落实好高职教育导师制应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形成监督和考核机制

导师制培养制度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首先要成立专门的导师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及监督,定期召开导师工作会议。其次,要实行导师津贴制,根据指导学生数和学时数计算工作量,纳入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的工作考核范畴。第三,建立相应的导师工作激励机制。学生发表论文,课题获奖或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获奖的,应同时对导师予以奖励。导师管理部门通过导师自评和学生评教的方式,综合考核导师的工作业绩,评出优秀导师。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经导师管理部门评议可取消导师资格。

2.明确导师制的指导目标

对学生导师的职责进行恰当的定位是导师制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导师的行动指南。通过对照工作职责,学生可以客观评价导师的工作,向院(系)里的学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改进导师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导师通过参照工作职责,规范自身的行为,及时对自己指导行为做出评价,以便进一步加强指导的效果。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制要求教师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必须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鼓励教师下企业,培养富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型专家教师。要积极建设导师团队,着力培养导师团队带头人,逐步建立以团队形式开展导师教育的导师模式。

4.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约束

导师制的实施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入手,为导师制的实施奠定基石。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切合实际的大学期望,形成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理念,激发学生求知、求善、求美的动机。

另外,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还必须对实施导师制过程中学生的职责做一定的规定。目前学院试行的导师制除去指导思想与组织机构以外,剩余的就是导师的任职条件,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聘任以及对导师的考核,而学生的权利义务则没有任何的体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实施自己的行为,导师的行为缺乏对学生的约束力,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可以不参加导师的指导,导师制对学生没有任何的约束力,结果导师成了摆设,成了学生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

四、团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1)综合导师制。综合导师制是以系(部)为单位建立的、由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导师组。按照“专业交叉、专兼搭配、功能互补”的原则,除以本系(部)教师为主体外,还聘请校外专家和学校相关的政工干部,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高素质导教师团队,在总体上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

(2)特长生导师制。聘任科研、教研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并选拔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结对。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与“四技”服务等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一技之长。

(3)社团导师制。职业院校团委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根据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和学生兴趣,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聘请一些有专业知识、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实施导师制教育过程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积极探索职业导师制的各种形式,最终形成了“项目引领、团队指导”的“团队导师”形式。软件技术教研室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分别组建了以“嵌入式软件开发”为主和以“网站与信息系统开发”为主的两个团队。这两个团队既是指导学生的职业导师团队,同时也是教研室开展专业教学、科研和“四技”服务的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与企业接洽,联系并承担多个科研和“四技”服务项目,这些项目也就成为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载体。团队每接到一个科研或“四技服务”项目,就选拔组织一支学生团队,并带领他们参与项目的开发活动。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团队导师”形式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强调团队的作用,职业指导全方位、立体化

这里的团队不只是导师团队,也包括为项目开发而组建的学生团队。多个团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指导,不再是师生一对一,而是一个团队对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对一个学生的多层次的指导。

(2)参与项目实战,真实感受职场氛围

在参与项目开发过程中,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指导老师,还会面临他的项目和客户。事实上,一个项目的完成,要经过和客户方的多次沟通,项目内容与要求的变更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开发方在成本、预算、进度、效益等各方面有全面的考虑。因此,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职业指导不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职场感受。

(3)双向选择,动态组队,职业指导更能体现个性发展

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团队时,学生可以针对项目的内容与技术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与兴趣报名参与。随着教师承担的科研与“四技”服务项目的增多,学生的选择空间也会越来越大,这样就能满足不同学生对职业指导的不同需求。

(4)有利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项目引领、团队指导的形式非常有利于特长生的脱颖而出。有些专业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在一年级就进入了项目开发团队。经过在校期间多个项目的实践与锻炼,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项目开发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导师团队的助手,学生团队的领头人,并在各级各类学生竞赛中获得了好成绩。

总之,实施高职导师制就必须真正发挥导师在专业上的优势,在体现学生专业特长和爱好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学习计划,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哈书菊.高等院校学业导师制的建立与完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7).

[2]唐建生,刘红普.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5(11).

[3]罗红安,曹志立.浅析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意义[J].科技信息,2008(27).

[4]孙廷埙,孙峰.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基本形式[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编辑:林钢]

G 461.6

A

1671-4806(2011)02-0060-03

2011-02-2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立项课题(SYKJ10B10)

崔恒义(1965— ),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张成年(1978— ),男,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院校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