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汉末公文骈化及影响

2011-08-15

文教资料 2011年36期
关键词:骈文句式

戴 静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东汉公文的骈俪之风,源于西汉武帝时期。以歌功颂德、劝百讽一为目的的汉赋在西汉中期发展到鼎盛,受其铺张扬厉和讲究藻饰的影响,公文也向典丽方向进一步迈进。武帝喜功崇文,重视文治,而其臣下也纷纷以作文为能事,“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1]西汉特有的雄风演变到东汉,趋于华丽浮华,之后愈演愈烈,到汉末形成一种骈俪之风,注重铺排与气势,文章中间或出现词义的属对,讲究辞藻的华美,典故的运用,成了后代骈体公文写作的滥觞。

一、汉末公文由散而骈的表现

(一)用典开始成为文章结构方式

东汉时期公文开始注意引经据典,用典数量较之前代有所增加。《文心雕龙·才略》中说:“然自卿渊已前,多俊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助文。”[2]左雄是东汉时期的尚书令,他的文章得到刘勰的推崇,“左雄奏议,台阁为式”[3],即左雄写作奏议时的方法和结构,被时人引以为板式,所谓“台阁”即为骈体公文。以左雄《用贤考黜疏》[4]为例:

臣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是以皋陶对禹,贵在知人。“安人则惠,黎民怀之。”分伯建侯,代位亲民,民用和穆,礼让以兴。故《诗》云:“有渰凄凄,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及幽、厉昏乱,不自为政,褒艳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故其诗云:“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又曰:“哀今之人,胡为虺蜴?”言人畏吏如虺蜴也。……是以吏称其职,人安其业。汉世良吏,于兹为盛,故能降来仪之端,建中兴之功。

左雄文中出现大量排比句式铺陈连譬。一般用典时,作者往往是用一两个关键字加以提炼运用,左雄则不然,选用一句两句来举例说明。在讲述历史上用贤与否的君王时,普列“皋陶对禹”、“分伯建侯”、“幽、厉昏乱,不自为政,褒艳用权,七子党进”、“宗周既灭,六国并秦”、“至于文、景”、“降及宣帝”等,一路铺陈,广泛引用历史事例。文中也多次出现“诗云”字眼,引用诗经原句。既向受众深刻阐述了用贤考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劝诫可能给人引起的反感和抵触。有研究者提出:“多用典故使骈文写作增加了难度。”“骈文而多含典故,这就不是一般‘犯上作乱’者掌握得了的。用骈文来写官场应用文,于是成了统治者对老百姓起心理威慑作用的手段之一。”[5]当受众是为万人之上的皇帝时,将活生生的事实举例放在他眼前,提醒其前车之谏这种方式使文章深度和广度得以大大扩充,容易在读者群内唤起广泛的共识,有助于直观地理解所用典故背后的意味,较之苦口婆心,能使人更能信服和接受,从而促使公文所申主张,得到有效的认可和接受。

(二)句式求整齐,刻意求偶

《文心雕龙·章句》揭示了四六句式各自的优点,指出“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6]东汉时期的公文写作句式上开始趋于整齐,除了沿袭西汉时期典型的四字句式之外,六字句、七字句也慢慢登上公文句式的舞台,但格式上没有完全整一,并且开始强调对偶,不像四字句刚发展时期的偶一为之。东汉后期的蔡邕被后世称为“汉末大骈文家”,但观其公文仍以散句为主。以其《荐皇甫规表》[7]为例:

“臣闻唐虞以师师咸熙,周文以济济为宁。区区之楚,犹用贤臣为宝;卫多君子,季札知其不危。由此言之,忠臣贤士,国家之元龟,社稷之贞固也。昔孝文愠匈奴之生事,思李牧于前代;孝宣忿奸邪之不散,举张敞于亡命。况在于当时,谦虚为罪,而可遗弃。”

文中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句均有,以四言短句(词组)用得最多,字数相同使公文顺畅,间杂的其它多字句又使文章节奏自然上口,跌宕有致。句式与句式之间有的两相对偶,有的构成排比关系,有的是字数相同而在内容上有承续关系,比较严格的对句仅是间杂其间,并未占全文的主导地位,更多整齐句式的构成,多借助于虚字,如“唐虞以师师咸熙,周文以济济为宁”;“区区之楚,犹用贤臣为宝;卫多君子,季札知其不危”;而“国家之元龟,社稷之贞固也”、“孝文愠匈奴之生事,思李牧于前代;孝宣忿奸邪之不散,举张敞于亡命”两联相连在一起,更是标准的对偶。由这种散句间杂骈句而成的公文,尽管不能达到整齐划一完全规范的效果,却是在句式改变上做了一次有效的尝试。这种句式结构读起来既流畅,又有节奏,由于没有实现通篇的追求骈体句式,这种风格在公文写作者和读者而言都较易接受。

(三)雕琢语言,文风趋于浮华

东汉官员多是曾经担任过重要秘书性质职位的官员,公文写作水平较高,受汉大赋的影响,有作者将赋的写作形式融入到公文写作中,或者说是以赋的形式来写作公文,公文逐渐开始注重语言的雕琢,追求风格的华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孔融的《荐祢衡表》[8]:

窃见处士平原祢衡,……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雠,鸷鸟累百,不如一鹗,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馀,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终军欲以长缨,牵致劲越,弱冠慷恺,前世美之,女睹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霓,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宝。……

这篇表句式上相当工整,多用四言六言,错落有致,词句对称,骈散相间,读起来流畅生动。通篇借用多处典故,反复比拟,尽情直陈对祢衡的赞赏和推介之情。特别是表中对字词的选择,吸收汉大赋词藻堆砌的特点,并用华词丽声,组合成句,光彩斐然。

二、东汉末期公文骈化的原因分析

(一)时代环境使文士投身公文写作以进阶

汉代各种矛盾在汉末迅猛爆发。先是黄巾起义,后是董卓作乱,军阀混战,最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社会没能出现西汉那样大一统的相对稳定的局面,纷乱动荡一方面使文士丧失了大一统王朝的庇护,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他们个体意识的成熟和创作上的自由,所谓“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9]。

在用人选官制度上,汉朝一直推行察能授官制度,用“察举”、“征辟”的方式选拔政府官员。在这种方式下,能被推举的人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较高的公文写作素质。“以文取人的选官制度也促使公文撰者多互相比较”[10],这也促使更多未能进入到推选名单的百姓受教育,学写作。骈文属于贵族文学,一般地说,只有文化修养较高的士大夫才能创作,才能欣赏。因此从政的这部分文人就将自己在文学上的修养用于骈体公文的写作,“以文取人”的取士标准更是促进了文人策士间以文媲美,相互比较。公文写作骈化愈加明显。

(二)帝王提倡以致激发文士写作热情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常常成为规定和支配事物发展的巨大力量,因此最高统治者们对于骈体公文的喜爱,极大地激发了封建士大夫们的创作热情。他们为此苦苦研习,刻意经营,客观上促进了骈体公文写作艺术的发展。这里,骈体公文的写作是他们取悦君心,博取更高功名的内在动力。东汉时武帝的写作已经开始追求雕琢,他的《谪见日月诏》则多用四字句式,及至明帝、章帝,如《诏骠骑将军三公》《幸辟雍行养老礼诏》、《使诸儒共正经义诏》等,愈加追求所谓的典雅文风,及至汉末,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灵帝政治上昏暴,文学上却是有力的变革者。在君主的默许和支持下,公文写作自然要向着君主所赞赏的方式,即骈体写作上发展。

(三)文学影响公文写作

西汉中期大一统盛世下的审美追求使得铺陈夸张的汉大赋应运而生,艺术上堆砌词藻,丰富词汇,锻炼语言辞句,以至好用生词僻字,加强写作技巧。至汉末,灵帝立鸿都门学,召集辞赋家、小说家、书法家、绘画家数十人,委以重任。散文多受到汉大赋的影响,已经呈现出骈化倾向。骈文正是这种转变的产物,艺术上铺排、夸饰,讲究声音美和字型的排列美,铺张扬厉。东汉公文典雅古奥,篇幅冗长,也是受其影响。

公文的行文目的是要办事,没有表现力,就不能有效地表达出公文的经国治世的思想内容,也就达不到公文的初衷。骈体公文的声律、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声势与气度,也提升公文在声韵上的美感。因此,骈文这种修辞上讲究对仗、声律上追求平仄、音律上要求和谐、字句上注意雕饰的风气,深刻影响了汉末的公文写作,促进了骈体公文的诞生,公文写作由西汉时期的散体化,逐步导致骈体化。

三、骈体公文写作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一)汉末骈化成为后世骈体公文写作的滥觞

魏晋时期,骈体公文正式形成,曹丕、曹植兄弟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文章追求华美的辞藻,喜欢采用排比对仗,讲究雕饰,骈体公文的写作在他们的带动下,得到很大的发展。南朝骈文臻于鼎盛,作文求丽,骈体公文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求艺术之丽而非内容之用。盛唐时期,骈体公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如陈子昂、萧颖士等,他们写作时不事雕饰,不讲对偶,不用艰深的语言,“一洗陈旧文风,古朴慷慨,力图破除骈体公文体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解散骈俪的倾向”[11]。真正有力地抵制骈风并收到成效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但不喜欢浮夸之风,而“好经术”,故“群臣稍厌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12]在他的支持之下,才有所谓“燕许大手笔”,即比较注重内容的新骈体。北宋古文运动,再次给骈文的形式主义以致命打击。“古文运动”的领袖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亦未尝不是用骈体来写作公文,并且还都是此中高手,他们以政坛地位去推动文坛革新,以写作实践结合强势政策。有明一代诗词歌赋等高雅艺术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中后期盛行的公文繁冗之风则是屡禁不止。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对汉文化表现出空前的热情,花很大气力推动古籍整理编撰工作,导致骈体公文在清代出现“中兴”。

(二)骈体公文写作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启示

读者要很好地吸收和理解骈体公文,有一个前提,即作者和读者具有互相理解的文化基础。“一般名言警句之所以能够以寥寥数言而致意味深长,就在于和读者心灵达到了某种契合。”[13]骈文和骈体公文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如果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典故不熟悉,阅读公文时就会存在很大的知识断层;如果对平仄、对仗不熟悉,公文的美就不会被显示出来,只是单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已。因此,为了读骈文,我们无疑需要作点准备工作,并且调整某些习惯看法。这就对我们现在的公文写作者、接受者和写作提出了要求:经常注意积累必备的历史知识,多读些诗文典故,多学习大文学博雅知识,不仅在写作中体现出个人丰厚的学养,更会直接推动政务的实行。

骈体公文以唯美的表达形式为目的,给实用性的公文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骈体长于抒情,生动形象,但在叙述和议论方面却不及散体,而公文在表达上恰恰是以叙述为主的。吸收骈体经验,学习和借鉴古代公文中一些有益的方法,尽可能地把公文写得生动活泼一些,可读性强一些,但不一味追求文辞华美、韵味隽永和辞藻华丽,更多是要讲究浑然天成,妙手偶得,这样读者就多读爱看,乐于接受,公文的实际效果也就会更好一些。只要文笔兼顾,功能性和写作技巧使用得相得益彰,公文形成的就不是读者心中的刻板印象,而是令人唇齿留香的美文,达到实际效用,令人舒服又印象深刻。

[1][8]萧统.李善.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3][6]刘勰.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7]闵庚尧.中国公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13]余福智.骈文兴衰原因探[J].佛山师专学报,1986,01.

[9]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王舒雅.试论先秦到汉代的公文文气演变[J].文教资料,2010,06.

[1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骈文句式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晚清骈文研究述论
主持人语:明清民国骈文研究的创获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启事一则
特殊句式
论配价、题元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