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亡然后《春秋》作——论《左传》里引用到的《诗经》诗句

2011-08-15严行健

文教资料 2011年36期
关键词:孝子左传诗句

严行健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说过“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即面对当时“礼崩乐坏”道德衰退的局面,孔子欲通过寄寓褒贬于史书之中,建立善恶是非的标准,重新振起道德的基础。

清代学者章学诚提出过“六经皆史”,按这个标准,《诗经》也可以算是一部历史,其中的民族史诗便是其中代表,当然,《诗经》的历史的性质自然不如《春秋》强。然而,从其中体现的思想来看,两者还是相承接的。

所谓《诗》亡之说,并非指《诗》这个文本消失了,而是《诗经》中所蕴含的思想——即当时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经基本沦丧,所以孔子才觉得有必要作《春秋》来确立善恶真伪。《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书,很难读懂,而《左传》是比较权威的综合解释《春秋》的书。《左传》不仅从历史的角度对《春秋》加以补充,而且在思想上力求解释《春秋》“微言大义”。而在这两方面,都引用了不少有关《书》、《诗》、《易》这些儒家经典作品,其中尤其以引用《诗经》为最多。

至于作为解释《春秋》的左传,为何要引用很多《诗经》里的诗句,而且《诗经》不少诗句都是在有道德总结性质的“君子曰”里被提及,这就体现了《诗经》与《春秋》两者在思想方面有很多共通的思想和共同的价值观。

《诗经》虽然是一部诗歌总集,但是却溶哲学、历史、社会、思想于一炉,单单就诗论诗,往往体现不出《诗经》的深刻含义,或者让人以为其风格只是单纯的“温柔敦厚”而已。然而并非如此,我们从后来南宋思想家朱熹的《诗集传》和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诗广传》都能看到《诗经》思想的高深。可以说,《诗经》是一部体现了“大道之简”的经典。而当《诗经》里的诗句被运用于《左传》时,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能发现《诗经》的思想价值。

经典的融会贯通往往是其中思想的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贯通中,能够探求并发现他们各自的价值,从而有新的理解,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左传》在引用《诗经》时,有时不是《诗经》的本意,属于引申发挥或者断章取义,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如隐公元年在评价颍考叔时用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此语出自《大雅·既醉》“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原意指君子是孝子而嗣子又是孝子,他们的孝可谓源源不竭的,是一家从上到下都是孝子的意思。而在《左传》里的意思却有了变化,即颍考叔作为孝子,他身上的孝道感化了庄公,这样就扩大了这句诗的对象。还有不止是扩大而是整个词义变化的,如隐公三年,宋宣公把位子传给了弟弟没有传给儿子,在对这一事件评价中引用了《商颂·玄鸟》“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在《诗经》里,对“受命”的“命”的解释是“天命”即“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就是说殷受了统一天下之命。而在《左传》中,“受命”的含义已经变化成受兄终弟及的命令的意思。有借用情境进行引申的。如《召南·行露》里的“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在诗中是说露水多不敢夜行,《左传》里却是表示小国家应该有所畏惧,量力而动的意思。还有的意思和《诗经》里完全相反,如《左传》中孔子在评价一位因谏诤君主不要和夏姬淫乱而被处死的官员时,用了《诗经》中“民之多辟,无自立辟”这句话,而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句的解释是人民既然有很多邪僻,怎么又可以自己也邪僻?但《左传》里这位官员的行为不仅不邪僻而且很正直,还被昏君处死了,那么孔子的话就应该理解为这位官员的行为反而促成了君主那伙人新的邪僻,大概属于批评这位官员头脑糊涂不知道远离恶人的意思。这样,就和《诗经》所指的意思相反了。有的引用属于比喻性质,如《氓》中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及,二三其德”在《左传》中则被鲁国的季文子用来比喻晋国乎取忽与朝三暮四的外交政策不讲信义,失了小国对他的信心。有的属于象征性质,如襄公十五年引用了“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这句本为妇女思念丈夫的诗句,而在这里用贤人象征丈夫,用周行大道象征行政机构。也有将本是同义的诗说成正反两种意义的。《诗经》为了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常常重复一些意思大致相近的句子,比如说“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和“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就是这样的类型,而在《左传·成公十二年》却把这两句意思大致一样的诗解释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被解释成公侯为德政是为人民造福,是人民的干城;但“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却被解释成公侯为了一己之欲,罗致武夫作自己的打手,发动战争,致民生涂炭,是取乱之道。《左传》的着重点似乎就在“干城”和“腹心”上了,属于倾向性很强的断章取义。有用两句出处不同而且不一样意思的诗来说同一个人物的,如文公二年一位武将与统帅不和,他不是选择发怒作乱,而是一怒之下作为先锋打败敌人而死在战场。《左传》用了《小雅·巧言》里的“君子如怒,乱庶遄阻”和《大雅·皇矣》里的“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前者是说君子对小人发怒,在《左传》里被引申为对自己的行为发怒,后者指周武王愤慨暴政率领军队,在《左传》这里成了这位武将在发怒后集结军队攻打敌人。

将《诗经》里的含义,断章取义,《左传》需要的语境里作出新的解释很多见。然而就是这样的形式多样的断章取义,使得《诗经》与《左传》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联系。

其次,将《诗经》里的诗句作为外交辞令是《左传》的特色之一。春秋时期诸侯林立,自然也少不了对外交往,而担任外交任务的往往是善于辞令的贵族。这些贵族在外交时喜欢引用《诗经》,并常常将之断章取义,在特定的场合,赋予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一般来说,他们都不喜欢直接表达,而是经自己的意思委婉的通过特定的诗句表达,让对方来领悟,总之,这需要双方都有一定的理解力。如襄公二十七年晋国的赵孟请郑国的大夫赋诗言志,子展赋《草虫》里面有“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就是把赵孟比作君子,赵孟明白后表示不敢当。而子产赋《隰桑》意在“既见君子,其乐如何”赵孟回答说:“武请受其卒章”即“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表示自己希望得到子产的教诲的愿望。另外,在外交中赋予《诗》中的一些章句以政治含义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如襄公十九年季武子到晋国访问,赋《黍苗》里的“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季武子的意思就是“小国之仰大国,如百谷之仰膏雨焉”,希望作为小国的鲁国能够得到晋国的照顾与保护。

诗言志。《左传》中尤其注意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认为这些都表现了人物的内在品质和性格,甚至预示此人的命运。同样是襄公二十七年赵孟和郑国大夫用《诗经》交流完毕后,文子就告诉叔向说其中一人语言不当,预示其没有好的命运,而其余都是数世之主,因为其余人的语言得体。而他的依据就是——诗以言志。

诗不仅用来观察人物志向,判断人物命运,在《左传》中,用《诗》时候也要强调礼义,这也是《左传》的一个主要思想。如襄公四年,叔孙豹到晋国外交,当乐工演出《文王》时他不拜,演出《鹿鸣》时他三拜,别人问他理由,他说《文王》是两君相见的礼仪,他不敢接受。《鹿鸣》中提到“我有嘉宾”所以他拜谢晋君对鲁君的善意,《四牡》中有“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所以他拜谢晋君对于自己这个使节的慰劳,《皇皇者华》中提到“咨诹”“咨谋”“咨度”“咨询”等词,他认为这使他获得了教益,所以三拜。相反,那些无礼之人,《左传》就要谴责他,乃至用《相鼠》这类讽刺人没有礼义的诗进行讥讽。

《左传》里择取的一些重要章节从侧面显示了对《诗经》的推崇。襄公二十九年吴国的季札到鲁国观乐,对《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国风》《雅》《颂》都做了概括和系统性的评价,尤其是通过《诗》的外在形式而深入其本质的深层的内核,体现了对《诗经》中蕴含的高尚道德的推崇,而记叙这件事的浓墨重彩也表现了《左传》对《诗经》里的崇高道德的肯定。

在《左传》中,人物往往用《诗经》来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得当。也就是说,《诗经》在当时是具有某种提供道德依据的经典。如楚庄王在大胜晋国后,表示要发扬武德,穷寇勿追,就引用了《诗经》里《周颂》里赞颂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数句诗作为其理论依据,表达了他追求文武之道的志向。至于引用《诗经》中的文字作为道德格言的更是很多,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以多福”,“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等,这样的道德格言还有很多,大都是要人们怀有敬畏之心,以德行作为根本的意思。

《诗经》在《左传》中也有被用来当作军事思想或理论来指导战争的,如宣公十二年有人就以《诗经》中“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即以十乘先行,突犯敌军作为理论获得了战争胜利。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过:“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就荀子的观点来看,《诗经》与《左传》的思想共通性和两本经典对于道德的共同坚持,都是具有一致性的。在礼崩乐坏道德逐渐衰退的时局下,孔子对典籍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整理了《诗经》,写作了《春秋》,目的是通过对典籍的整理与生成,挽救那个时代日益滑坡的社会道德。“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当《诗经》里提倡的道德被人抛弃,而沦为只是一种文本的本身的时候,孔子就想通过创作的方法,试图接续《诗经》的道德属性,提出一种他力求的适合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诗经》在《左传》的引用表明,无论是作为引申的发挥或是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两者都体现了一种先后承续的道德观。可见《诗》在当时作为道德教材虽然被社会抛弃,但是《诗》的影响深入了《左传》,在《左传》中,《诗》重新获得了活力。而作为解释《春秋》的《左传》,在记叙中的引用很多《诗经》的章节,从一个侧面也告诉我们《春秋》与《诗经》两者之间的相通性与继承性。

[1]朱熹注.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第一版.

[2]诗广传.王夫之著.中华书局,1964,第一版

[3]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90,第二版.

[4]朱子语类.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986,第一版.

猜你喜欢

孝子左传诗句
TOUGH LOVE
久病为何无“孝子”?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六一来了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巧用诗句育新人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