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文化”设计

2011-08-15王行升

文教资料 2011年35期
关键词:预设新课程流程

王行升

(睢宁县高作高级中学,江苏 睢宁 221200)

当前语文课堂,乃至许多大型展示课充斥着非语文性的东西,为了凸显人文教育,似乎非要把课堂残存的那点“语文味”给榨干不可。而且,新课标在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人文性,强调了语文教育在育人上的独特作用;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许多“选用了‘人文话题’结构,以一个人文母题为教材组元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选用文本,设计教材要素,排列组合选文”[1]。这确实有利于克服过去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技术化”和“科学主义”的倾向,但同时会让人们对新课程产生误解,而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集中指向人文话题,从而导致“语文”的缺失。再从理论上说,语文教科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教科书直接呈现教学内容,语文教科书是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而课文是一个“全息”概念,有丰富的信息和多层的内涵,包含着语文性的内容和非语文性的东西,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根据“语文”的要求进行挖掘、选择和取舍。为此,我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语文化设计。

一、目标确定

宏观上说,阅读教学的目标从属于语文学科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提高政治素养或历史素养等,它的确定要做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微观上说,“文以载道”,本体与载体,孰轻孰重,早有定论:阅读教学更应该侧重的是载体,即感情的抒发而不是抒发的感情,人物的塑造而不是塑造的人物,道理的阐述而不是阐述的道理,景物的描写而不是描写的景物,事物的说明而不是说明的事物。以此为理论支撑来考察当前的阅读教学,实在让人焦急。许多教师误解新课程理念,将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确定为主要学习目标,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目标设置为了解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伟大贡献,那么,围绕这一目标,学习中一会儿搬出“国际共运史”,一会儿查马克思传记和年谱,一会儿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对第三节中的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哲学原理大讲特讲:既像历史,又像政治,就是不像语文。相反,如果我们坚持“三维统一”,将学习目标设置为分析作者如何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那么,课堂上,师生就可以既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又学习恩格斯由次到主、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过渡自然的行文风格,还品味语言的精妙和含情,体会作者对马克思无比的热爱、崇敬、赞美、怀念之情,也激发对马克思的敬仰和热爱之情。这才是语文。新课程凸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强调了语文教育在育人上的独特作用,并不是以牺牲“语文”为代价的,而是要更加突出语文教育的特质,所以,学习目标的确定一定要语文化。

二、问题设置

阅读教学往往是以问题为凭借来引导师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阐释”的,因此,阅读中问题设置得好坏往往会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误解了创造性阅读、开放性阅读和多元化阅读的含义,有些问题的设置就太离奇或太随意,根本不是语文问题,所以要倡导问题设置语文化。问题设置语文化需要在两个层面上推进:第一,必须是问题,而不是“伪问题”。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如有些“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简单的选择问,这些都是“伪问题”。让这类问题充斥课堂,不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是使他们弱智,因而必须摈弃。第二,必须是语文问题,而不是“伪语文问题”。语文问题必须是合乎文本的规定性、引向文本、增值思想、养成语文习惯、提高语文能力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结构上起支撑性作用的问题更应该如此。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老师设置的问题是:“如果林冲要写梁山入伙申请,该怎样写?请代写申请书。”这个问题没有“引向文本”,学生不需要仔细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能够回答问题。相反,学习《雷雨》(节选),有位老师设置的问题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有无真情?”这一问题就可以引发学生分析情节和矛盾冲突,品味语言,探究潜台词,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表情、动作,甚至玩味标点、语气、语调,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体会到人物情感的复杂性:这才是语文问题。“本文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本文的意向和本文的结构,而对本文的意义作随意地理解和解释”[2],阅读中问题的设置自然要受到文本的规定性制约。

三、方法和手段选择

教学方法手段要符合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方法手段语文化就是要使方法手段体现并服务于语文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贴合文本特点。如学习《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就不宜齐读,只能自读,因为这一部分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是自言自语的,有的地方是念念叨叨的,书写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自己伤害过母亲的悔恨。齐读,破坏了文本的意蕴;自读,才能感受作者的内心。其次要贴合语文学习特点。语文教学归根结蒂是学习语言,阅读就是读者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披文入境、披文入情的,读者先是视觉感受文字,同时将所感受的文字输入大脑中枢进行加工编码,转换为形象,再凭借形象进入文本,理解文意,展开对话:这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思维活动。所以说,看电影永远代替不了看原著,阅读教学更多的是要拒绝直观。而当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还附加大量的声音画面,搞得花里胡哨,岂不知这恰恰不贴合语文学习特点,弱化了语文能力。著名语文教材编审温立三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度”》中指出:“有节制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有时候像一块‘遮羞’布,掩盖了教师基本功的不足;赤手空拳能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的教师,倒显出他的真‘功夫’”。最后要合乎语文学习目的,即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守财奴》,可以让学生表演“抢梳妆匣”的情节,但是,如果仅仅让扮演葛朗台、欧也妮、太太、拿侬的四人表演一下,然后笼统而简单地评价好坏,就不是学语文,或者不是深入地学语文;而应该对照文本进行评价,看看哪个地方的音高、语调、语速把握得准,合乎特定情境,合乎人物个性;哪个地方心理揣摩得到位,表情演得惟妙惟肖;哪个地方细节有遗漏,动作不符合人物性格,等等,如此学习语文方为到位。

四、教学流程预设

新课程认为阅读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反对师生被预设的教学流程捆住手脚,而使课堂成了教案的翻版。这是新课程的一大贡献,但它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教学流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越是充分预设,就越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越是充分预设,就越能很好地促成和利用课堂生成。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为了突出“生成”,淡化了预设,信马由缰,弱化了教学过程的语文性。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强化流程的预设,并努力使教学流程语文化。那么,怎样预设教学流程?怎样使教学流程语文化?我认为,教学流程最能体现教师个性,所以没有统一范式,但有一个根本原则——以走进文本为经、以读说听写思为纬,交织始终。当前许多课堂充斥着违反教学流程设计原则的做法,突出表现是胡乱迁移拓展,如学习《师说》,不学习其对比论证的特色,不品味其形象的语言,而抓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两句,进行两次拓展,先是结合新课程,重新认识老师的作用,然后讨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问题。对此,温立三先生强调:“能适当进行延伸拓展。”我认为这“适当”就是遵循教学流程语文化的原则,做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陈军也说:“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是课文。”我们应当谨记。

五、作业设计

阅读中对字词音形义的识记和诗文的背诵等积累性作业无疑是语文化的,应当落实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这里强调的是阅读练习必须将学生引向文本,走进文本,并最终指向语文素养的提高。下面以具体练习设计为例,加以说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第35页的《我的五样》一文“活动体验”中的练习设计:

1.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试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

2.结合自己选择的体验,阐述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

(2)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3.你最后的选择是什么?请认真想想,这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吗?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选择与理由,珍藏起来留给未来的自己,或与知心朋友交流,相互勉励。

第1、第2两题都将学生引向文本,并培养其分析概括能力和理解阐释能力,是语文化的;第3题则很难说是语文化的,因为这个活动不需要学生反复研读文本,而且它既可以放在班会课上,又可以放在政治课或心理课上,它缺少语文性的东西,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有限的。李海林说:“‘语文’是语文教学主题活动设计永恒的追求和基本原则。”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理论上讲,一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相对固定的最本质的东西。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就有其最本质的东西,它也是相对固定的;语文化就是要使语文教学在不断的变革中守住其“宗”,永远是语文,永远有“语文味”。

[1]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语文学习,2005.4.

[2]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理解与建构.

猜你喜欢

预设新课程流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