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外汉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1-08-15杨春燕

文教资料 2011年35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技能

杨春燕

(西南科技大学 文艺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一、背景

对外汉语专业大多办学时间短,积累的经验不足,在当今扩招的背景下面临新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上。对外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就业都面临比较高的门槛。国内的留学生教学主要在高校,本科毕业根本不能进入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如果在国外就业就更难了,一个是途径不多,一个是要求较高。有的学生眼睛只盯着欧美东南亚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本科毕业后专业对口的出路相当狭窄。针对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这种现状,抱怨、逃避、后退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力求在素质教育方面寻求出路。

我们认为,扩招背景下的大学专业教育,与昔日的精英教育、螺丝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同。高等教育计划教育背景下,专业招生是针对岗位计划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校扩招,招生与就业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岗位对口。高校扩招的初衷是提高全民劳动者素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不回避问题,告诉学生真相,给学生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变得十分重要。因此,过度专业化教育必须改革,而素质教育正当其时。

素质教育虽深得人心,人人叫好,研究者和拥护者甚多,但实施性较差,操作性不强。对外汉语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本文拟结合本学科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综合素质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对外汉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关于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内容说法颇多,但不外乎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一般从四个方面来概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1]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2]

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特点,我们提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指具有科学的知识架构、贯通中西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双语素质、过硬的师范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多元化,人才类型复合型。

面向每个学生,尊重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精神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多元化而不要专业化,人才要是复合型而不是单一型的。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的在不同职业之间转换适应的能力。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大学生就业也是宽口径的。人们逐渐改变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在慢慢地接受大学生就业的多元途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除了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以外,也可以从事其他所有需要中文人才、外语人才、新闻人才和双语人才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大学生的就业路子越来越窄了,而是选择面越来越宽了,这意味着学生成才的潜力和可能性更大了,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科学的知识架构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知识架构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上。我们在设置课程时,特别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的全面知识需求构建贯通中西的语言、文化、文学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分四个知识模块:语言模块、文学模块、文化模块、师范模块,每个模块均由中西两条线索构成。

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1996年前任欧盟主席雅克·得洛尔担任主任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4个学会”: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tobe)。学习能力被放在四个学会的第一位。[3]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4]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教授学习方法;二是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改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以学生讨论、学生讲说为主。

3.双语素质。双语双文化人才包括扎实的中文基础和熟练的英语能力。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的双语写说技能。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5]魏斯格贝尔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有一个“中间世界”(ZwischenWelt),也就是语言。 语言不同,“语言世界图像”(WeltbildderSprache)也不同。[6]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夫(BenjaminWhorf)提出一个关于人类语言的假说,即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学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所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语言具有的相对性使得不同语言里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7]

这些学说虽然还有一些争议,但是它给我们一个启示。多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多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对这个世界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就会离真实客观的世界更近。所以,对双语素质人才来说,学外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而且是学习了一种文化,懂外语不仅仅多了一门工具,而是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从学生综合素质来说,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4.扎实过硬的师范素质。

对外汉语专业要培养很大一部分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师范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师范素质的内容长期以来有很多人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后提出“活教育”的理论,并在江西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开始较系统地实施“活教育”的经验。意在 “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腐化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陈鹤琴希望“活教育”“成熟为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希望它能从理论走入实践,更希望它能由一隅一地之试验,发展而为普遍的推行”。为了实现这个“活教育”目的,他提出培养优良师资要从七个方面对师范生进行训练:(1)锻炼强健身体;(2)陶冶道德品格;(3)培育民族文化;(4)充实科学知能;(5)养成勤劳习惯;(6)启发研究儿童教育之兴趣;(7)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他说:“师范生将来出去服务,不但要做儿童的导师,而且还要做民众的导师,不但要谋学校教育的发展,而且还要谋社会教育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人格、学识、技能、服务种种的修养”。[8]在在实践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中我们努力践行这种“活教育”的理念,在特色课程、能说能写两种实践技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5.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改革的大旗早已高高飘扬,理工科类和职业院校的实施相对较好。但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贯彻与实施要么因为课时少而影响效果,要么因为操作性不强而流于形式,扩招之后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所以实践教学常常只是极少数感兴趣的同学展示特长的舞台,这与提高教学质量矛盾,违背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三、以实践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我们这里讲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着力点在如何解决实践教学环节“走过场”的问题,重点在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上下工夫。

在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探索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施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已取得明显进展,概括而言就是师范“一笔一画一形体”、文化“两个技能”、语言“读写说三位一体”。

“一笔一画一形体”是指师范技能培养的书法技能、简笔画绘画技能。其中,写好一手字是传统师范素质要求掌握的技能,形体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优雅的身形。

“两个技能”是指弘扬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和古筝课。太极拳和古筝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学习这两种技能与本专业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相一致,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读写说三位一体”是就英汉双语功底来说的。“读写说”是传统中文素质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一般重视读写能力,轻视说的能力,而且主要靠学生自觉,缺乏教师的监管与督促。本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将三个环节统一,达到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每个学期安排了16学时的写作实践和16学时的语言实训即说训练,以“说”这个环节牵头,带动“写”和督促“读”。例如,以“我喜爱的一本名著”专题讲解为目的,要求学生精读名著,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并围绕本书开展研究,最后讲解读书报告,就书中问题开展讨论。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可以上台讲4次,共3年6个学期。每个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以调查报告汇报解说为目的,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3年共6次,有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

一个好的培养方案既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架构,又能起到督促教师完善教学,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品德,以及宽以待人,懂得对别人的欣赏与倾听的品质。所有的语言实训课均是由学生上台讲,其他学生都是这个学生的听众,因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讲得很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生生学会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和相互鼓励。许多演说本身的思考要求演说者自身把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听众,当然这对演说者本人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2.良好的自我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习惯。以“说”的技能训练牵头而带动读写,是一个自然地带着任务、带着问题读书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会慢慢地养成有疑问就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个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身。

3.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内在气质美与外在风度美的完美结合。朱永新说:“教育的最重要使命,是培养美好的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从而建成一个美好的社会。”学生上台讲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丰富精神世界,而且能培养学生站在讲台上的身体语言和服装审美等方面的能力,更是对学生外在风度美的训练。

4.利于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和耐挫折能力。学生每次讲完后教师点评,有优点有鼓励,当然也会讲缺点有批评,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在自己的错误中前进,从而练就强大的内心承受力。

5.面向每一个学生,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面向每个学生,一是强调人的生存教育,发掘人的潜力。针对我国扩招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这种实践教学注重体验,注重动手(口),注重了解社会,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就学生来说,重视学生个体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正确定位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全面提高职场竞争力。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M].1996-6-13.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4]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2002.

[6]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撒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8]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出版社,1983.12.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技能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画唇技能轻松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