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1-08-15邵献平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素质

邵献平 袁 岳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

1 素质和素质教育

1.1 素质

素质,又称天赋,是个人与生俱来的,先天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遗传素质。主要指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这种特征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基础,其外在表现为性格、意志等。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1]”素质不同于知识、能力,知识丰富不等于素质高,能力强也不代表有素质,素质比知识、能力更高一个层次、更深的蕴含。在人才培养上,我国“从重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到了90年代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

素质主要包涵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四方面要素。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

1.2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法最早源于1988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柳斌的文章:“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素质教育的提法就被广泛引用。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在高考的“指挥棒”指引下,学生在题海中提高学习成绩,千军万马通过高考的“独木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关于素质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的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2)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在进行时;(3)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是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变革,是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一次变革;(5)中国教育学协会副会长叶澜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最根本的是要唤醒人的生命自觉。[2]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和个性天赋。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劳动者。但在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是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旅,强调素质教育并不能否定或贬低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知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途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最终目的。

2 科学素质的构成要素

科学素质的内涵。2006年3月20日,国务院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首次对科学素质进行了明确界定:“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3]

科学素质的构成要素。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科学素质的四个要素:(1)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个体科学素质的首要表现,它包括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具备,使人们远离愚昧、迷信和无知。(2)科学能力。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包括,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所谓运用科学知识能力,就是将自己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工作生活中,是自己获得一技之长,为自身、家庭和国家创造财富;科学推理能力就是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3)科学方法。所谓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方法,它包括各门学科具有的特殊的研究方法,也包括各门学科共同的、普遍的研究方法。“方法和能力不可分割,对方法的掌握就是衡量能力高低的一个要素。因此在能力要素的组成中,已经讲到了某些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方法和能力又不完全相同,方法论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关于自然科学一般的研究方法的规律性理论。因此有必要的把这些一般的研究方法列为构成科学素质的一个单独的要素,借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注意学生科学方法要素的培养。”[4](4)科学品质。品质指的是人在行为作风上的品性和本质。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等方面。兴趣使人们对科学具有热情的关注,乐于参与科学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甚至终生坚持不懈。良好的情感和心绪,热情、自信、有高度的责任感是学习科学知识、技能与进行科学活动的成功保证。科学活动既复杂又艰辛,要求人们有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果断、顽强和自制。

3 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大学生科学素质现状不容乐观。据中国科协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比1996年的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过去的5年里,平均每年增长0.24个百分点。这是党和政府重视科普工作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工作的结果,这也表明我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取得的成果。从数据上显示,虽有较大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5]这项调查虽然不是针对大学生的,但我们知道,我国大学生,无论是人文学科的大学生,还是理工科的大学生,他们的科学素质现状都不容乐观。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1月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6]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1)应试教育——高考的指挥棒所带来的教育目的的方向性问题。首先,中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科学素质问题不可避免地受中小学教育的严重影响。而中小学的教育均受到“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导向,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上大学。这样就可以脱离相对艰苦的农村环境,可以实现“光宗耀祖,以显父母”的“孝之终也”。从而带来两大弊端:一是中小学对科学素质教育问题的忽视倾向在大学中被延续。大学成了“高四”、“高五”,是高中的延续;而是同学们在中学时形成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的沿袭,“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兴趣。其次,过早的文理分科教学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缺陷。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观点教育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使你了解自然;学习社会科学让你了解社会;学习人文学科使你了解人,所以,要学习除了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科学,以达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而事实上,我们的教学方式仅仅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仅仅是科学素质“四要素”中的一个要素而已,更不能说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的平衡,以形成科学情感、科学责任意识和科学道德。

(2)主体问题——主体认识、主体素质对科学教育的方法论影响。(1)对科学素质的重要性问题缺乏知识和舆论支持。“目前,无论是在高教理论界,还是在高校领导管理层,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亟待加强,科学素养教育则处于受忽视、放任自流或居于从属地位。”从而导致“科学教育有余”而仅仅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就可以解决“教育问题”的错觉。对科学素质教育认识不足,舆论支持不够,形成对科学素质教育研究和重视不够。(2)对科学素质教育存在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只是教会学生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科学素质教育。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科学知识不等于科学素质,科学知识要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要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索和创新的能力。(3)教师的认识和素质问题。首先,有些教师认识到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质,但是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下,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去做没有人承认、不在评价指标之内的份外之事“吃力不讨好”——学校不承认,家长不认同,学生不需要。其次是教师素质问题。一是教师自身也是“填鸭式”教学的牺牲品,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品德、科学精神教育也同样不熟悉、不知晓;二是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就在高校教书,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展情况和生产第一线了解不多,研究不够,这个问题是他(她)自身能力难以解决和克服的。而事实上这也是大学学生对教学不满意、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产生高校师生冲突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3)学生自身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首先是学生的认识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在学生头脑中的教育评价指标是“成绩”,在学校如果考高分,教师表扬、同学羡慕、家长“又是亲又是爱”;如果在学校考试不及格,老师批评、同学鄙视、家长“又是打又是骂”。从幼小的心灵中造就熟谙社会的评价机制,成绩是获得一切的法宝。其它所有的评价指标是软性而非刚性的,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了。其次是虽然有些学生也在质疑大学的教学和评价机制,从心底发问:我学了后有什么用的问题。但是这种发问被认为是幼稚的,自身也无能为力,因为教师不会教你别的,在学校你也不可能学到别的,你别无选择。

(3)高校资源配置上的偏差——科学能力训练平台建设滞后。虽然,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是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大学需要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所言的“大楼、大师和大爱”三要素的齐头并进。我们认为所谓的“大楼”就是,大学校园中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和与社会接轨的、先进的实验设备,能为学生提供模拟工作场所和探索、创新实验条件。但是,目前国内许多大学走进了大校园建设的误区,大学校园建设仅仅是重视学校校门建设和教学大楼的建设等“面子工程”,而忽略改善教学条件和实验、实习设备等“里子工程”。同时,高校在师资培训和引进上存在着较为严重问题,较重视一线教师的引进而忽视实验室教师的引进;尤其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和课时计算上对实验室教师的“歧视性政策”,使他们对实验室“望而却步”。

4 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对策

(1)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深刻理解科学素质的内涵,使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牢固地掌握科学基本知识的重要性;其次,由于科学知识的海洋如此浩翰,以至谁也无法将其穷尽,应选择那些对学生面向世界、面向生活及自身的发展来说是最必不可少的知识来学习;再次,仅仅学到了面向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的“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务必需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发展知识,在实践中创造知识,让丰富的知识和超强的能力比翼齐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转变学生学习态度。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科学素质的提高,要充

分认识良好的科学素质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加强锻炼和学习;其次,在行动上,要合理利用高校这一宽松的学习环境,自觉将科学素养的锻炼与提高纳入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安排当中,不仅要在课堂上汲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实习、实验环节学习,注重艰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科学作风养成。在学习方法上,大学生不仅仅校内学习,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充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还要注重在专题网站、各类媒体宣传上猎取科学知识。最后在实践上,在生活中注重锻炼和实践,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一般包涵三个要素:校园的物质文化、校园的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第一,校园的物质文化,它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校园的各种教学硬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实施,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也是十分困难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次是校园的制度文化。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实际上,制度是一个责任体系。也就是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章去做,否则,就要承当相应的责任。通过健全的制度文化建设,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养成;最后是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功能“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一种理论就是泡菜理论,一种理论叫做熔炉理论(国外也有的称为熔铸理论)。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大学就像一个泡菜缸,缸里是什么泡菜水,投进去的菜就会成为什么样味道的泡菜。这个比喻尽管不一定特别妥当,但它非常形象生动。熔炉理论把大学比作一个大的文化熔炉、价值熔炉,让大学生在其中经受熏陶、锤炼,铸造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优秀人才。”[7]所以,我们认为,校园文化的三个要素同样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完善学生评价机制。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科学素质的社会评价;二是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行业评价。第一,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社会评价。它包涵两个层面,首先要全面衡量学生的科学品德、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等三方面的素质,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评价。这三方面素质的平衡发展是评价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标准。其次是对学生科学素质这三方面要求要根据时代的标准,即社会一般标准。如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等;第二,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又具有特殊的要求,如职业道德要求,各种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这是对大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道德、科学能力的职业标准。大学生素质的社会普遍标准和职业特殊标准,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我们不能以特殊否定一般,也不能以一般代替特殊。

1 张 云 .素质的内涵[N].安徽日报,2004-10-15

2 吴婉芬,对素质教育的多元理解[J].h ttp://sgx x.sdedu.net/sgdyo/Show A rticle.asp?A rticle ID[3] http://www.gdk epu.com/n2232c568.aspx

3 江琳才.试论科学素质的构成要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4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6813/63493/63494/4369010.h tm l

5 转引自:h ttp://www.gmw.cn/01ds/2002-03/13/19-EC98E275342FD 03548256B7B000415FF

6 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素质
蜗牛看牙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