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老年人心理康复及教育对策*
2011-08-15屈川
屈川
(四川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汶川地震灾后老年人心理康复及教育对策*
屈川
(四川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灾难,灾难留给大家身体创伤的同时,也为心灵蒙上了沉重的阴影,尤其是对身体、心理都更加脆弱的老年人。阐述了相关研究背景,对地震后老年人各阶段心理反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灾后老年人心理康复及教育对策。
地震;老年人;心理康复;教育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山河悲怆,全国震惊,我国四川省发生了里氏八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以下简称“汶川大地震”),汶川地震造成多地满目疮痍,相比之下,满目创伤的大地尤可重建,难以重建的是人心。相对于身强体壮,身心素质良好的青年人来说,身体条件较弱、心理更加脆弱的老年人在震后的心理康复则更值得我们关注。研究已表明,地震最容易给老年人留下创伤和心理威胁。在当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不利状况下,探讨灾后老年人心理康复并提供积极的教育性对策,不仅有助于老年人恢复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一、相关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一样,都是有标准的,只是由于人类对生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较早,所以生理健康比心理健康的标准显得更加具体和客观。《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书中,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状态。在我国,心理学家吴振云教授将心理健康看作是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况,因此,心理健康包含两个方面,即心理活动过程和个体心理特征。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老年人心理健康指老年人能够保持或具备一种健全人格、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良好、具有一定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的心理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心理咨询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逐渐增多,这也导致一些人将心理咨询简单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心理咨询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已,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更加宽泛。
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通过教育来改善或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方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特征,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采用教育学原理,增强老年人心理素质,构建适应老年人的和谐心理体系。
二、地震灾后老年人各阶段心理反应
地震发生后,受灾者面对亲人的伤痛甚至离别,家庭的破裂和财产的损失,失落、无助、无望甚至无能的情绪将涌入他们心间。这个时候,全身的伤痛都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内心的痛楚、消极的心理状态以后震后所承受的压力才是他们以后生活面临的大敌。面对重大的灾难,压力会使人们产生一些短期的症状。但有时由于创伤过于强烈,比如,当一个人亲眼目击死亡,或受到死亡的直接威胁,可能使人产生更为消极的反应,如极度害怕、恐惧,这种状态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反应会有所不同。
对老年人而言,地震灾后反应可表现为:退缩、淡漠、焦躁、生气、困惑、抱怨、失去理智等。如果对震后各个阶段压力进行分析,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一)第一阶段——地震发生至灾后一个星期
在这个阶段,老年人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情绪,包括害怕、麻木、惊赫、困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同时,人们可以发现有些人却表现出“英雄”的气概,以最大限度解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这种明显的利他行为和合作无间的精神将有助于人类的繁衍和复原。在这个阶段,对老年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家人、邻居和各种危急关头施救的工作人员。
(二)第二阶段——震后一星期至一个月
第二阶段老年人心理症状将有所改变,胃口与震前可能发生变化,出现消化问题,厌吃、忌食,同时,头疼、生气、怀疑、急躁的情绪出现,甚至可能出现淡漠、忧愁,面对家人和朋友时容易退缩,对于未来的焦虑感上升。另外,幸存的老年人(失去亲人和财物)会发展出一种强烈的愿意与他们分享危险经验的意愿。在这个阶段,地震对不同个体会引发不同的特殊需求,而从这些需求中老年人积极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舒展绷紧的神经是非常重要的。
(三)第三阶段——震后数月至一年
在这个阶段,如果当地或政府的救援措施没有兑现或出现延迟,老年人将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怨恨和痛苦,对未来生活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由于这个阶段,政府救援机构和红十字会等都将陆续从灾区撤出,而老年人积极的人际关系网可能并没有建立起来,容易陷入到“黑匣子”中,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独自躲避在自己的“黑暗”个体世界里。因此,这个阶段如果老年人能积极与外界沟通,多与人交流,会渐渐恢复到震前的状态。
(四)第四阶段——震后数年
第四阶段,也是老年人生活重建的阶段,这可能要持续许多年时间。对大多数老年人而言,在这个阶段他们将摆脱受灾初期的消极情绪,他们也已经慢慢认识到,生活虽然对他们不公平,但是生活必须继续,而且只能靠自己才能重建家园,并且也必须担负起重建的重任。“老者为尊”,很多老年人也会认识到,只有自己坚强起来,才能给年轻人以极大的动力投入到家园的繁重重建任务中来。随着崭新的建筑、公路取代震后破败的景象,援助者跟他们一起劳动、奋斗,心理辅导者帮他们疏通心理障碍,积极情绪将慢慢萦绕大多数老年人的心间。
三、地震灾后老年人心理康复及教育策略
从第二节分析可以看到,地震发生后,在不同阶段老年人将产生不同的消极心理和挫败情绪,但是最为严重的消极情绪将主要发生在震后第一和第二阶段,换句话说,震后老年人心理康复和教育必须及时,绝不能拖而不决,议而不断。
(一)原则
震后老年人心理康复和教育需要遵循两个原则,即可接受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他是指开展心理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能够让他们接受,因此,可接受性原则就要求施教者从震后实际情况出发对老年人进行教育,同时要考虑老年人当时的心理感受。在施救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在认知上对心理健康还没有完全认识和接受。为此,在对他们开展心理疏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他们情绪上的接受程度,一旦发现他们有逆反心理出现,就应该立即停止。同时,在教育时,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和方式,让他们乐于接受,自愿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教育效果。
循序渐进原则就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要事先安排好,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最终使受教育者掌握心理知识,构建和谐的心理状态。循序渐进原则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过程,也符合人类思维的方式。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由于岁月的侵蚀,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都已经开始退化,并且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很多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个新事物,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只有采取稳妥的节奏,适当的速度,让老年人学起来既不费力,也觉得饶有趣味,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达到应有的效用。
(二)具体措施
(1)心理评估
前面已经提到,震后要及时对老年人开展心理康复教育,但是如何开展,每个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都有很大差别,因此,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心理评估。进行心理评估,必须利用检查工具和手段来筛查受访者是否存在或存在多大程度的心理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在震后四周内,是幸存者最惊慌、心理最混乱的阶段,因此,可利用不同的检查手段对不同老人进行心理评估,心理评估的手段可为以下几种:第一,建立灾后心理反应评估量表,筛选出心理问题指数较高者,作为心理康复教育的对象;第二,灾后开展量表测量并不一定合适,为此,可根据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对老年人受伤状况的记录,对失去老伴、重伤和家园损毁者作为重点康复对象;第三,首先编制心理问题量表,然后再灾区广泛散发宣传资料,鼓励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自发的报名,主动接受心理康复治疗。
(2)安抚情绪,重拾希望
面对重大灾难,老年人必然产生一种不适情绪,因此,如何投过老年人不适的情绪,如焦虑、痛苦、愤怒等,将他们拉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是最重要的。为此,首先就应让他们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并缓和身体的不适,然后重新燃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让他们重拾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
安抚情绪时,可采用三“T”原则:
①让老年人明白,应该允许自己流泪(Tears):面对灾难,无需压抑,无需装强,坦然面对内心的伤痛,痛哭一场,宣泄叼内心的悲愤。
②找人谈话(Talk):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并不可怕,千万不要认为所有人都抛弃了他们,找个人好好谈谈内心的感受,让他人来分享老年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痛苦也就少了一半。
③给自己充分的充分的时间(Time):不要让自己试图立马忘掉灾难,给自己一些时间,时间是伤痛最好的治疗师,它会冲淡老年人的悲伤情绪。
重燃希望时,可以采用三“A”原则:
①自我察觉(Awareness):人的情绪是一个很难所清的东西,有时候灾难并非来自灾害带来的创伤,而是人消极的想法,因此,教育者要帮助老人自我察觉,将消极变为积极,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动力。
② 回答(Answering):当察觉到存在消极心理时,教育者就要引导老年人试图问自己怎么做才是积极的,想想灾后该怎么办,以后的生活如何继续,无论对自己还是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都有助于振奋精神。
③采取行动(Action):地震并没有带走一切,至少你还有生命,因此,人生就没有结束。想要挣脱消极的情绪,唯有采取实际行动,无论是重建家园还是与人分享,最终总能见到光明。
(3)提供切实的心理康复教育支持
“老人如小孩”,震后老年人更加缺乏安全感,心理非常害怕和恐惧,担心谁或某个亲人要好的人会不会也死了,离开我了,抛弃我了?自己会不会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害怕以后大家用异样的眼光来打量自己,因此,他们在极力维持自己的尊严和以前的生活状态,但是内心却是在无比挣扎。这时,心理康复者应该告诉他们:您仍是家庭一份子,大家仍然爱着您。告诉他虽然老板不在了,但是孩子们仍然爱着他;虽然孩子们不在了,但是政府不会不管大家,政府会照顾好你们的。另外,由于我们这个社会强调老人是家里的中心,容易让他们产生压抑情绪,生怕给其他人带来影响。因此,还应该告诉他们宣泄掉自己的情绪,想哭就哭吧,哭泣也是一种美。让他们理解到不会因为他表现得太悲伤而责备他们。
[1]钟文理.面对地震,老年人该怎样应对[J].老同志之友,2008,(7):48.
[2]廖正涛.地震灾害中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转变[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 -3.
[3]屈川.继续教育重建灾后老年人心理健康及评价[J].新西部,2010,(4):161,165.
2010-11-11
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8SA079)
屈川(1981-),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