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山寨、山寨产品、山寨文化及其它*
2011-08-15孙洪伟
孙洪伟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安徽 铜陵 244000)
所谓山寨、山寨产品、山寨文化及其它*
孙洪伟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安徽 铜陵 244000)
“山寨产品”这个名字源于“山寨手机”,最初出现在物质消费领域。“山寨”与手机的结合是一个偶然,但是这个偶然却给势力逐渐壮大的“草根”势力一个出口,使他们通过“山寨”这个新生词来表达他们对权威和传统的反抗。而“山寨”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进入社会文化领域的机会是由于手机与时尚的结合。因此我们获得了“山寨”—“山寨产品”—“山寨文化”这样一个逻辑发展序列,其中在“山寨文化”中,我们进一步将其细分为“产品山寨文化”和“社会山寨文化”。
山寨;山寨产品;山寨文化;时尚
从2008开始,“山寨”成为一个曝光率极高的词汇,一夜之间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山寨”。然而对于什么是“山寨”,“山寨”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众说纷纭,似乎很难有人说清楚。时至今日,“山寨”已不再是社会争论的焦点,曾经的甚嚣尘上现在已尘埃落定,大多数人已习惯,并接受这个事实,默认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等存在的事实。与此相应,对于“山寨”的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当前的研究已经涉及很多领域,经济管理、社会文化、语言文字和艺术设计等。
“山寨”一词在汉语中早已有之,但是现在的用法却与传统不同。因此要研究“山寨”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山寨”。可以确定的是,“山寨”一词在粤语中早就存在,现在的用法最早出现在香港地区,后来由深圳、广东等地传播开来。名记闾丘露薇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第一次听到山寨,还是十多年前来香港。家里面的老人家,会讲起60年代在家里面为山寨厂缝塑料花,缝衣服的经历,看了《狮子山下》,明白了这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没有规模,缺乏设备,更谈不上管理的山寨厂,见证了香港人成长,挣扎生存,从无到有。山寨厂原本是狮子山下依山而建的小木屋里面的那些小作坊,60年代政府发展工业,建造了大量的工厂大厦,这些山寨厂搬进了厂房,不过他们还是把自己称为山寨厂……”
因此,“山寨”一词最初在产品制造中使用,主要指规模较小,家庭作坊式的工厂。后来经深圳、广东传播至内地,其意义又进一步扩展,由最初的物质生产领域进入社会文化领域,于是开始出现诸如山寨明星、山寨春晚之类的新名词。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山寨手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山寨手机就没有山寨文化。
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人,甚至很多研究者看到了山寨产品与山寨文化之间的共性,但是忽略了其区别,于是武断的将两者混为一谈。这进一步造成了对“山寨”意义理解的混乱。
一、山寨产品
既然“山寨”起源于制造业,那么其意义的考证便不能脱离山寨产品。山寨产品有很多,有山寨数码相机、山寨笔记本等,但是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是山寨手机,而本文对山寨产品的研究也主要基于山寨手机。所谓山寨手机,也是一个模糊的称呼,大致是指在一些小规模工场、作坊里生产的手机,这些手机大多无牌照或者没有经过泰尔实验室的入网检测。与品牌手机不同,这些山寨手机出货快,市场策略灵活多变,具有野蛮的生长力。“根据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山寨手机的产值达到216.3亿元,占据了国内手机市场接近四分之三的份额。另一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品牌手机产量为约为5.6亿部,而山寨手机产量突破亿部,在国内、外(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东)均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在短时间内,山寨手机就获得如此大的产量和市场份额,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技术的进步,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联发科公司开发的高度集成的芯片。原来手机制造商使用的芯片都是德州仪器、高盛、英飞凌等公司提供的,相对于联发科的芯片,这些芯片都相当于半成品,手机制造商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并且传统的手机制造商都是垂直开发,这样手机开发的周期较长,大致需要半年到一年,而使用联发科的方案则最短一个月。在手机使用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开发周期短的山寨手机明显占优势。同时,不同于品牌手机的垂直开发模式,山寨手机大多采用横向采购,在市场选择最具性价比的零部件,因此在成本和定价上也要低于品牌机。
因此山寨手机与品牌手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国家电信管理方面来看,品牌手机是经国家工信部核准的,且经过检测的,而山寨手机则很多都是绕开这些政策监管;(2)从生产和制造技术来看,品牌手机大多是自主研发除芯片外的完整系统(现在很多品牌手机也开始部分采用山寨手机的开发模式),而山寨手机的生产基本上不需要研发环节,芯片由联发科提供,设计外包给专业的设计公司,零部件市场直接采购,山寨手机公司的工作只是将采购回来的各部件组装起来,然后卖给零售商。
这两条正是山寨手机备受诟病的地方,有人认为山寨手机逃避市场监管,扰乱市场秩序,并且偷逃税款;也有人认为山寨手机没有任何技术开发能力,只是简单的组装,并且有剽窃品牌手机的嫌疑。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山寨手机面对各种政策打压,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顽强存活,并逐步壮大,则体现了市场的需要。况且山寨手机还打破了品牌手机的垄断,大幅降低了手机的价格,为大多数的消费者带来实惠。也有人直觉式的认识到山寨手机可能代表了某种方向,而将其称为“扁平世界里的另类表达”或者“Web2.0时代的草根狂欢”等。更有甚者,认为山寨手机为代表的“山寨现象”代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将其称为“山寨革命”。
山寨手机的生产方式确实与品牌手机不同,但是将其作用和意义无限制的提升也有夸大的嫌疑。这种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产品的核心技术发展到一种相对完善,且价格便宜的基础上,并且其相关部件的生产和采购也相对容易,于是一个产品的生产就由原本企业内部组织的研发转变成社会内部的研发。所谓企业内部研发,是指基于企业内部分工,任何一个产品的开发都需要某一企业不同部门的共同参与,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而社会内部研发是指社会分工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很多企业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发。而企业对特殊领域的专注则确保技术和质量的可靠性。山寨手机的生产就是得益于这种社会分工。这样做有很多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在市场上选择最具性价比的产品,
这种社会内部分工、研发的生产方式并不是从山寨手机开始的,在20世纪就是年代末和21世纪初,风靡中国大陆的VCD和DVD的生产就采用这种模式。有趣的是,那次风潮背后的推动力量还是联发科。联发科开发的芯片使生产DVD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并且有可靠的质量,因此可以说DVD是中国最早的山寨产品。DVD风靡的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久远,最初的DVD价格在一两千元,但是技术门槛降低之后,各路人马进入这个行业,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新品牌。新成员的加入让这个行业竞争惨烈,价格也一路下降,最后只有三四百元甚至更低。这么低廉的价格诱使当时很多家庭都购买DVD,在一些城市甚至家家都有DVD。然而,随着利润的降低,逐利资本慢慢退出这个产业,曾经的DVD热潮也慢慢的退出人们的视线。山寨手机的发展模式与DVD如出一辙,但是DVD热闹了一阵就过去了,其影响力仅仅在于产业本身,充其量推广和普及了DVD,而山寨手机则突破了行业的界限,气势汹汹的进入文化领域,创造了很多“山寨XX”这类词汇。
于是,一个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为什么采用同样生产方式的山寨手机能够掀起如此大的风浪,而DVD产业却销声匿迹了呢?既然生产方式是一样的,那么问题就出在这两种产品性质上。DVD是家庭产品,最普及的程度就是家家都有DVD,而手机则是个人产品,每一个人都是可能的手机使用者;并且,DVD只是在家庭环境中使用,而手机则需要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这两点决定了手机高度参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并且具有极高的社会曝光度,自然也就更能引起社会关注,也更容易进入社会文化领域。在进入社会文化领域之后,便成为我们熟悉的山寨文化。
二、山寨文化
山寨文化源于山寨产品,两者毫无疑问会共享一部分特性,但是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有本质不同,而当前很多研究往往将其混用,这是相当不严谨且不负责任的。首先,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山寨产品是一种基于市场的物质性生产,其产生和存在的直接目的是追逐利润。尽管山寨文化不能完全摆脱市场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但其更多的是脱离物质层面的精神性创造。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山寨文化细分为两种:基于山寨产品的山寨文化和脱离产品的山寨文化。前者我们姑且称为“产品山寨文化”,后者我们称为“社会山寨文化”。
在“产品山寨文化”中,它与产品共享了很大一部分特性。比如山寨手机,为了吸引消费者,手机往往被设计成最新潮大牌手机的造型,或者在一部手机中集成众多功能。而消费者之所以对山寨手机趋之若鹜,其原因也正在于此,能在花费较少前提下,获得相对较大的满足感。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山寨手机只是便宜,而造型丑陋;或者如果山寨手机外观设计漂亮,但是价格昂贵,它们还会有如此大量的拥趸么?毫无疑问,答案的否定的。这是由当今社会手机的功能所决定的,手机最初的功能只是通讯工具,但是随着其使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其承担的角色也慢慢的扩大,逐渐进入时尚消费领域,成为一种更新换代极快的时尚消费品。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机的快速更新并不是像电脑一样完全受技术的驱使,而是与时尚,或者与消费者对时尚的追逐有关。而时尚并不是社会自发的、无意识行为,更不是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它总是与知名的企业、时尚品牌相关,是通过其新产品的发布来决定今年的流行。具体到手机来说,山寨手机花样百出的外观设计也是投其所好,看准了消费者的时尚需求。比如苹果公司开始推出手机的时候,很多人被iphone的时尚造型吸引,但是面对高昂的价格,很多人只能望而却步,于是山寨手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时尚是一种奢侈,或者时尚都是与奢侈品有关。但是山寨手机给很多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接近时尚的机会,尽管这只是廉价的时尚,但也足以使很多人的内心得以满足。就像和尚知道肉好吃,但是又不能吃或者吃不到,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豆腐做成各种各样的鸡鸭鱼肉,满足自己的精神欲望。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对山寨手机的选择并不是对品牌手机的否定,也不是有人认为的“品牌之死”的征兆,而只是消费者一种无奈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如果条件成熟他们还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正版”的时尚。
在这个层面上,山寨手机与文化是一体的,都集中在手机这个产品上。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其对于品牌的态度是肯定的,他们知道品牌的号召力,不然他们不会在造型和LOGO上(如HiPhone之于iphone)都努力模仿大牌手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其对于品牌的态度是既爱又恨,一方面热衷时尚,另一方面又囊中羞涩。当消费者将其对山寨手机的态度转移到其它领域时,当消费者将审视山寨手机的目光转向社会文化时,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唤醒了人们心中潜在的,或者已经存在的精神需要、文化诉求,并给它们赋予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山寨XX,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会山寨文化”。
一说起“山寨”,除了山寨手机,恐怕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和“山寨百家讲坛”等词汇。“山寨”这个词之所以在社会中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类“山寨”词汇,这些都是“社会山寨文化”的具体体现。“社会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或“产品山寨”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以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诉求和表达,而与经济利益无关(也有例外,如“山寨明星”通过商业演出活的经济利益)。传统的社会中,个人表达自己的渠道有限,总是由少数权威占据有限的传播渠道,这些人都是明星,就像著名品牌是同类产品中的明星一样,他们通过对传播渠道的控制垄断了发言权,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但是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个人表达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多,表达自己声音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统称为“草根”。“草根”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阶层,而且一直被压抑,一旦有一个合适的机会让他们自由表达,他们会在瞬间爆发惊人的力量。“山寨”恰好遇到了这个机遇,于是“草根”们的自我表达、表演和自娱自乐被统称为“山寨文化”,在本文我们则称为“社会山寨文化”。
汉语的词汇何止千万,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山寨”这个词来表达这种新生的社会声音呢?原因有二:(1)“草根”是一个新生阶层,他们的自我表达也是一种新生事物,传统语言里没有合适的词语;(2)“草根”与“山寨”共享了一部分精神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尽管山寨手机出现的直接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但是由于其主要消费者都是“草根”阶层,因此在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其意义逐渐扩大,被赋予了挑战品牌、挑战权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山寨”与“草根”的精神诉求是一致的。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去局限性。在“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和“山寨百家讲坛”这样的现象中,“山寨”只是做一个定语,也就是说“山寨”的反抗有一个特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社会的权威。换句话说,“社会山寨文化”必须有一个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它们所要挑战的权威,如果没有这个对立面,它们的战斗就是一次没有敌人的斗争。因此,“社会山寨文化”并不是一中全新的文化创造,它们只是一种“反”文化,这也就决定了这种文化的发展是有局限的,当反无可反的时候便是“山寨”的尽头。另外,对于权威的反抗,还意味着对权威的羡慕与嫉妒,就像我买不起iphone的时候就只能买一部HiPhone来暂时玩一下,一旦手头宽裕的时候便毫不犹豫的转向苹果公司的产品。
三、其它
从物质消费领域中山寨产品的出现,到社会文化领域山寨文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必然因素在推动。如果没有手机芯片技术的发展,没有手机部件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绝不可能出现山寨手机;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发展,绝对不会产生“草根”,绝对不会出现他们的诉求被社会化表达的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偶然的巧合。最大的巧合就是“山寨”与手机的偶遇,而手机恰好是一种与个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产品,这使手机得以很快进入时尚领域,与时尚有关的手机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涉足社会文化;在进入社会文化领域之后,恰好迎合了新生“草根”的需要,于是便成就了“山寨文化”的诞生。
与前两年相比,现今的“山寨”似乎冷清了很多,不再有人声鼎沸的喧嚣。但是这种平静并不意味着“山寨”只是天空中一闪即过的流星,并不意味着“山寨”已经退出历史,更多的是社会对“山寨”的一种认可,默认这是一个既定的存在。就像我们在街头偶遇一个时尚女郎,她优雅的手袋里取出一部Hiphone手机,旁若无人的打着自己的电话,而路人甲们也对其视而不见一样。
[1]阿甘.山寨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顾登晨.“山寨”是扁平世界里的另类表达[J].政工研究,2009,(1).
[3]李凌凌.山寨文化:Web2.0时代的草根狂欢[J].新闻界,2009,(1).
[4]毛燕凌.对“山寨文化”的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09,(3).
[5]赵璞.山寨文化的传播、建构与发展[J].新闻知识,2009,(3).
[6]王源庆,亢世勇.山寨新义及其理据、用法分析[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4).
[7]魏英杰.超越山寨文化[J].新东方,2009,(9).
[8]宋健,张尼.山寨手机的发展及趋势研究[J].移动通信,2009,11.
[9]方旭东.诠释学视阈中的“山寨文化”[J].兰州学刊,2009,(11).
2010-12-11
铜陵学院院级科研课题(2010tlxy08)
孙洪伟(1982-),男,山东日照人,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