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视野下以人为本的要义探究*

2011-08-15陈灿芬

外语与翻译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学群众发展

陈灿芬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科学发展视野下以人为本的要义探究*

陈灿芬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又一个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满足人的全面价值的发展要求,关注公平问题,强调效率与公平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民的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历史沿革,“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和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来进行阐述。

以人为本;核心要义;探究方法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沿革

以人为本的思想渊远流长,它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民本思想。早在殷商时期,《尚书·五子之歌》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此后,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仁政思想;荀子也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治国的主张,也表明群众是帝王执政的基础;管仲也提出了“夫王霸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的治国策略,他认为君主要成就霸王之业,离不开民众这个根本。“民固邦宁”“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主张尊重人的人性,体现人的价值,强调要利民为民惠民。这种君王对民众的尊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命题。它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把人从受奴役、受压迫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是一种“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理论,自始至终贯彻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主张用人的思维逻辑来重新解释世界,构筑世界,他指出了了一个最深刻的道理,即人及其实践活动乃是世界之本,“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坚持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最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要位置,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执政的发展理念。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的内部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没有发展观,也谈不上科学发展观。是否是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在于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最关键在于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和为什么发展以及为谁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面。

(一)以人为本就是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体理论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没有人,便没有社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而已”。马克思极为重视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他把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最高目标,他明确指出,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核心的内容。他在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说“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主体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以新的理论概括突现了其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的含义是指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的含义就是根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一切工作都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就要始终坚持为了人民而发展、依靠人民而发展、并由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全面发展,就要做到统筹兼顾,渉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特别注意平衡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等群众方面的利益,切实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和多样性需求。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有其多种形式的需要;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有其多种形式的社会交往的需要;人作为精神的存在物,有其多种形式的精神需要。所以马克思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与其他一切动物”。同时,要做到尊重人权和人格,提倡言论自由,充分体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切身权益,让人民群众能够过上自由自主的生活,富裕而健康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谐安祥的社会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富有创造性的生活,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包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创造了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必须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面临的重要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强大合力。

中国共产党除了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能够自觉做到坚持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不动摇,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一致性不动摇,坚持为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不动摇,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一致性不动摇。

(三)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体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一切工作、一切决策都要用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经济过快过热的现象,我们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积极协调发展它。科学发展观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意义,始终认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既是扩大和满足全国人民各方面需求的物质基础。它主张又好又快发展,追求全面价值的发展,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把人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与我们党的宗旨统一起来,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党要指明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积极调整分配政策,大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要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需求问题。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为目标,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出谋划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带来的丰硕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关注公平原则,体现效率价值,达到有效价值与公平价值的有机统一。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生活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两大价值,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种内部结构性矛盾关系,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坚定不移地高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旗帜,党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促使公平与效率更能促进社会发展,确保社会稳定,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能有效创造价值又能公平分享价值的成果,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求不受侵犯,一切保障基本权利优先,基本需求优先的原则,在人的所有权利中如生命权、受教育权等,科学发展观主张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必须优先得到保护,优先得到实现,否则,就没有公平公正。为此政府要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纠正不正之风。

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终目的,它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在政治上要保证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要不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要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构建充满活力和谐社会。在经济上,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文化上,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时时刻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就要做到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方便群众。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想群众之所想,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从群众中来,一切从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在实践中探索新办法、新途径。政府要建立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办事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坚决克服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倾向。

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上。如果发展的成果没有或很少被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那么发展为了人民就是一句空话,发展的美好愿望就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发展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就达不到发展的目的。因此,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一定要努力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来共同享受。

(四)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以为本,又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

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得到充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得到充分实现。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中去,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将来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当然,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促进人民群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才能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三、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永远存在。并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人类生产力有其无限性,但它必然地受到人类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制约。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这一系列问题都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的行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其实,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而今天,我们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已经交了不少的“学费”。这一切告诉我们:发展是为了人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决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包含了“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在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自身满意的存在和持续发展。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物质文化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特别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亟待扭转。第二过分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观念上的认识似乎经济增长似乎就是增加GDP,从而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我国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却没有相应调整,社会事业还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第三是在经济日趋活跃、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第四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要讲究“效率”,社会发展要讲究“公平”。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视效率,不重视公平。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社会发展不叫全面发展,同样,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没有人的发展也不叫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为此,政府要逐步要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对那些能够帮助贫困群体、失业群体和弱势群体重新融入社会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新获得机会发展的项目,更应给予优先考虑,尽快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的机制。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之间、各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其三,必须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总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思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资本论(全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011-01-13

陈灿芬(1966-),男,湖南娄底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科学群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