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治未病”中医理念为引领推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

2011-08-15毛春燕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治未病防灾校园

毛春燕

(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 兰州 730050)

以“治未病”中医理念为引领推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

毛春燕

(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 兰州 730050)

通过解析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将“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已病防变”等中医理念运用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从心理干预、道德素质养成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策略和途径。

“治未病”;中医理念;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治未病”是中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预防、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这种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同样可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中,对问题学生提前干预、教育与有效引导,有利于杜绝不良行为,转变德育工作模式,构建和谐校园。

1 “治未病”的内涵

“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诸多篇章都不断强调“治未病”理念及实践原则。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等。“治未病”理念经过历代医家的完善,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想价值在于其作为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防患于未然。

1.1 中医“治未病”与“不治已乱治未乱”

古代中医学从理性上重视预防的价值与意义。《周易·既济》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预防是主动处理事物达到理想效果的最佳途径。古代军事思想也十分注重“不治已乱治未乱”理念,将其应用于中医学就是“治未病”。

1.2 “治未病”的含义

“治”是管理、伦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包含3方面内容:(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发生。(2)“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细微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3)“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时切断传变途径。

2 “治未病”中医理念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1 “未病先防”,加强中职生心理及行为引导

2.1.1 中职生特征和思想状况(1)中职生年龄大多在16~18岁,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和独生子女,他们识别能力差,心理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还有一部分中职生由于家庭原因,如父母离异、丧父(母)、隔代扶养等,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2)由于人文素质教育不足,中职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往往无所适从,无法正确定位并确立发展目标,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消沉或堕落。(3)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中职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遇到困难就退缩,以致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4)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感,生理早熟和心理发育迟缓等原因,导致学生早恋现象严重。

2.1.2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 中职生特征和思想状况使其易出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依赖和独立的矛盾。同时,人际关系、异性交往、就业升学等问题也会困扰他们。作为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学生潜在问题,及时、科学地进行干预,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中医“未病先防”理念的关键在“防”,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干预、调节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

(1)培养中职生良好思想品德。①培养中职生成就意识。班主任要关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而予以正面肯定,让他们有成就感。②培养中职生意志品质。鼓励他们勇于迎接困难,树立克服障碍的信心。③增强中职生适应能力。不少中职生不愿与同学和教师接触,不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等。班主任要帮助他们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鼓励其多与同学交往,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④加强就业指导。培养中职生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竞争激烈、就业困难是中职生出现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中职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其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2)调动中职生学习积极性。文化基础较差是中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是关键。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兴趣和认知规律,营造和谐氛围,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加强心理指导。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中职生通过学习、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加强问题学生的心理矫正,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以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2.2 “见微知著”,提高德育意识

2.2.1 中职生道德现状(1)行为偏差明显。部分学生在组织纪律、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随意旷课,不讲卫生,语言低俗,破坏公物,行为不端等;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不尊重教师和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厌学、上课睡觉或逃课现象严重;部分学生更是起哄喧闹、打架斗殴,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现象普遍存在。(2)法制观念淡薄。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往往身处犯罪的边缘还浑然不知,反而觉得自己讲义气、够酷。(3)社会公德的知与行脱节。据调查,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学生会马上打扫干净;而有80.21%的学生想打扫干净,但最终没有做;其余14.06%的学生干脆置之不理。这说明部分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未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2.2.2 发挥班主任的道德引导作用(1)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班级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奖惩制度,使中职生明白遵守社会公德是一种文明,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班主任及时表彰先进者,制止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同时,举行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讲座,引导中职生树立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谴责不道德行为,从而在校园内创设人人讲公德的良好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班主任在搞好班级管理的同时加强德育,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以不断强化道德认识,提高道德素质。(3)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做人、做事。同时,班主任要及早发现学生不良行为,提前干预和引导,以防小事变大,甚至恶变。

2.3 “已病防变”,强化中职生安全管理

2.3.1 中职生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造成校园的不稳定性。一是网络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传播,不受印刷包装、材料运输和出版发行限制,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学校发生群体性事件时,中职生通过网络信息作出反应,会扩大事件的不良影响。二是网络不良信息有很强的煽动性、蛊惑性。因此,不良信息传播者、混乱制造者会威胁校园安全和稳定。三是网络信息真假难辨,易造成中职生群体性的盲从与冲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生健康成长。(2)安全意识缺乏。中职生在校住宿,安全监管任务由学校和班主任承担。渴望独立,性格叛逆的中职生,面对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易产生不良行为,诸如欺辱同学、打架、包夜上网、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等。一旦造成伤害事件,就会引发学校和学生家长的纠纷,让学校难以应对。(3)防灾、减灾机制不完善。一是一些师生缺乏防灾意识,对预防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引发严重事故。此外,灾害事故逃生时没有良好秩序,易导致拥堵、踩踏等事件。学校组织的应急演练较少,缺乏实际防灾、减灾经验也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二是校园防灾、减灾机制不健全,经费缺乏,各种活动形式单一,使学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很大隐患。(4)校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非典、甲型H1N1流感、学生食物中毒、马加爵事件、宿舍火灾等治安安全类、公共卫生类、学校管理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给广大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对学校和社会安全与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2.3.2 发挥班主任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1)加强中职生网络信息引导与管理。网络信息是学生管理与校园稳定的晴雨表,通过定时监测学生网络信息,分析其产生原因,能及时了解学生意见、情绪和态度。同时,学生网络信息监控也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学校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学生自律。通过加强学生网络信息引导和管理,为维护校园稳定创造良好网络环境,有利于学校安全管理和学生健康成长。

(2)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和完善安全工作预案和规章制度,健全汇报制度,保证信息畅通。负责学生上课和就寝考勤的教师、班主任和管理人员应认真考勤,发现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并上报主管科室,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借助校园文化强化安全知识宣传,如在窗户上张贴“请勿将身体探出窗外,珍惜生命,切勿攀爬”,在插座旁张贴“请勿无人时用电,安全用电,人人有责”,在消防栓上张贴“破坏消防设备违法,防火安全人人有责”。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等进行防火、防震、防盗、防抢、交通、食品等安全知识宣传。班主任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参与者,应做好安全检查、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消防演练、秩序维护等工作,明确职责,落实措施,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3)加大防灾文化建设力度。防灾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防灾教育、防灾思想、防灾观念、防灾制度、防灾宣传、防灾责任、防灾应急、防灾服务等。宣传教育对提高师生防灾和减灾意识、保障校园安定与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班主任应利用班会、政治学习等讲解灾害基本知识,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防灾疏散演练等,使学生掌握各种逃生和自救技能。

(4)构建突发事件防范机制。学校突发事件除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危害性等特点外,还有主体活跃性和社会敏感性的独有特点。学校建立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时应立足于预防和管理,而不是事后补救。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制订科学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还要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及社区的联系。处置公共卫生事件需要与卫生监督、卫生防疫部门加强沟通,治安类事件往往需要公安部门的介入,火灾事故则需要消防部门的协助。积极争取公安、司法、工商、交通、卫生、城市管理、文化新闻宣传等部门的支持,逐步形成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社会合力,多层次、多方面地预防学校突发事件,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G40-058

A

1671-1246(2011)11-0017-02

猜你喜欢

治未病防灾校园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