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潭秋教育实践的背景与特色

2011-08-15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陈潭秋高师湖北

刘 艳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陈潭秋教育实践的背景与特色

刘 艳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陈潭秋的革命生涯是从教育的实践开始的,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自身的家庭、教育背景来看,陈潭秋从事教育工作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他的教育实践呈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教育思想充满了革旧布新的时代气息,体现着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他不但完成思想转变,实现了世界观的自我改造,还培养出了一大批献身革命的优秀人才,对湖北青年的民主主义的启蒙与革命势力的养成起了重大作用。

陈潭秋;教育实践;背景;特色

陈潭秋的教育思想是具有实践性的。他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之中,同政治经济相联系来思考,是为着完成现实提出的任务来思考的。实践性正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力量的根源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一个重要特点。长期的教学工作、家庭办学的实践和广博的见识,使陈潭秋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教育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陈潭秋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最终使他结束了教师生涯,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本文仅就他教育实践的背景与特色作些探讨。

一、教育实践的背景分析

与恽代英等五四时期很多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相似,陈潭秋的革命生涯是从教育实践开始的。陈潭秋为什么会选择从事教育事业?我们认为这是由时代条件、地域文化、家庭影响和学识背景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从时代条件来看,新文化运动以来湖北教育界变革思潮风起云涌,为陈潭秋提供了教育实践的广阔舞台。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还缺乏彻底的反封建的斗争。湖北教育界长期以来为两湖书院和经心书院的守旧学究所把持,省立学校负责人多是封建思想浓厚的清末教育界老人,他们积极鼓吹尊孔读经,制定清规戒律,钳制学生的思想。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以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以磅礴的气势冲决着封建文化网罗,湖北教育界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一批优秀的武昌高等学校的学生涌现出来,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改进湖北教育为己任,自觉地站在了运动的前列,陈潭秋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员。1920年初陈独秀受邀来到武汉,在高师和文华大学都作了关于教育的演讲。他大力鼓吹新教育的精神,提出教育要趋重社会,要注重启发的教育,要讲究实际应用,对湖北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由此引发了改良湖北教育的大讨论。《武汉星期评论》就曾刊载刘子通、陈潭秋等人多篇改良湖北教育的讨论文章。曾有报载:“自五四运动思潮澎湃,社会人士均感新式教育力量之伟大,应予以发扬。斯时国立武昌高师已两界毕业,科系及学生人数并每年迭增,各科系毕业诸君,对于教育趋势,认识自清。且鉴于武昌市内学校既少,教学方法,亦未尽合时宜,受纠集同志则办一理想上之中学”。这一段文章是对陈潭秋等创办私立武昌共进中学缘起的分析,很好的说明了当时湖北教育界提倡新式教育、大胆尝试办学的氛围对陈潭秋等高师学生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看,陈潭秋的故乡湖北黄冈自古文风浓郁,教育兴盛,素有“教育之乡”美誉。早在科举考试之前就设有家塾、乡校,隋唐科举后,重教兴学之风日渐兴起。明清时期,黄冈书院林立,讲学成风,名师辈出,不胜枚举。浓厚的尊师重教的地域文化特色培养了陈潭秋热爱教育、遵奉教育事业的热情,这也是黄冈早期中共党员不少有过办学经验的原因。

从家庭环境看,陈氏家族是靠教育起家的,陈潭秋的祖父陈畴就是前清乙亥年高中湖北乡试第六名的举人,素有“穷不废读”的共同信念,陈家兄弟数人都得以入学读书,陈潭秋和八弟陈荫林甚至靠变卖田产维持到大学毕业,二人都成长为湖北教育界颇有名气的英语教师。五兄陈树三,还创立陈氏族立聚星学校,在乡村开创了教育的新风尚。从出身在这样尊学重教的教师世家,又深受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的影响,不但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而且培养了他爱教育、会教书的秉性,对于他日后的斗争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学识背景看,陈潭秋就读的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成立于1913年秋季,是当时计划办理的全国六所高等师范学校之一(以后实只有三所)。陈潭秋 1915年入学,是高师招收的第二期学生(1914年未招生)。这一时期正是高师兴旺发展的时期,聘用了一大批留日、留美的饱学之士,兴建了教舍、图书室,一批忧国忧民的热忱青年在这里吸取了精神的动力和知识的养料,逐渐成长起来。陈潭秋正是在高师这样校园氛围的熏陶中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日后又积极投身到革命生涯之中。

总之,陈潭秋选择教师职业绝不是机缘巧合,而是时代、地域、家庭、教育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陈潭秋的教育思想也因之带有比较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地域特色,如最初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传承黄冈的扎实稳健和高师的人文精神等。

二、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陈潭秋的教育实践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从反对旧教育的思想启蒙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陈潭秋很快就完成了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1919年夏,陈潭秋在上海结识了董必武,他们一见如故,志同道合,“相互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畅谈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抱负,同时商定用办报纸、办学校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1920年春,武汉中学开学,陈潭秋讲授两个班的英语课,兼任乙班级任,协助董必武主持校务。武汉中学的办学着眼点是“要建设武汉中学这个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开展革命活动。”因此学校办学改革旧法,以新思想培养训练学生,如“招生考试准许用白话文;国文课,白话文、文言文兼用”,“男女同班”学校聘用的老师如刘子通、黄负生等都是倾向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课堂教学也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反帝反封的革命思想。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武汉中学还邀请李汉俊讲解社会主义,增设了社会主义课程。这段时间里,陈潭秋和董必武共同指导学生会主办《武汉中学周刊》,自编《政治问答》,宣传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他还发起组织新教育社和湖北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刊《新教育》,宣传民主和科学,抨击封建势力和反动教育思想。陈潭秋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但培养教育了广大青年,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和升华,由五四时期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产生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发展到自觉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 7月,陈潭秋与董必武作为湖北代表参加了党的成立大会即“一大”,初步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变的历程。正如董必武回忆说“我和陈潭秋同志也只在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才有意识地学习俄国革命”。

“一大”结束后,陈潭秋回到武汉,更加坚定了教育服从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宗旨。他在教学中常对学生讲授革命的道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十分重视培养革命力量,吸收了不少进步学生加入共青团,引导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湖北女师任教时指导了女师的学生运动,赶走了封建校长王式玉,在高师附小,陈潭秋以教师身份掩护党的工作,大力发展和培养革命的力量。总务主任江子麟、教务主任钱介磐都是陈潭秋介绍入党的,学生中一批进步青年也先后参加了共青团,“武昌高师附小有一个时期简直成了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中共五大、青年团四大都是在高师附小召开,这与陈潭秋在高师附小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1922年3月,陈潭秋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发表了《私有制度下的教育运动》的文章,指出“在私有制度的经济组织下,教育是决不能普及的,义务教育是决不能实施的。”“我主张在现在社会做教育运动,应当着眼在‘造就改造社会的人才’的上面。……应该向‘改造社会经济’方面进行。”陈潭秋自觉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结合了自己教育的实践,揭示了私有制度下的教育是资本主义教育的实质,从而把革命的方向引导到改造社会制度上来。如果说“一大”后陈潭秋思想的自我改造还未完结,还有很多矛盾之处,还不是很坚定,那么这篇文章是陈潭秋彻底抛弃“教育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的标志,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努力寻求改革与创新

正是因为陈潭秋是在教育的实践中完成思想转变,实现自我改造的,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反抗压迫、扫荡废物、寻求革新的时代气息,呈现出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首先,从变革学校管理、制度和办学理念来看,陈潭秋是具有创新精神的。1921年年末,陈潭秋与倪季端创办的共进中学,校制和办学理念十分超前。学校采用会议制,不设校长,只设名誉校长,学校重大行政由各主任会议解决,分别执行。经费由董事会筹措。“董事之大部为教职员,教职员之半数亦即董事,故校务进行极端顺利,……训育方法采取自动自治,校风极为良好,师生感情亦极融洽,故该校学生大半升入国内著名大学或军事学校陆大等,服务社会国家,均成绩卓著。”陈潭秋的办学和治校在当时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的,是具有开创性的,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陈潭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寻求革新的时代气息。他想方设法把新的文学讲给学生听,打破只学古文,只写文言文的传统,从文字上解放学生。他十分注重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结合,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他反复教育学生,不要从朝代、帝王的更迭看历史,而要从社会的经济发展看历史的发展,用社会发展史的启蒙思想教育学生,揭露当时社会所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指出什么是教育救国、工业救国都是没有希望的,“只有改变社会制度,才是消除社会一切弊端的根本出路。”在教学中,陈潭秋往往能针对学生的实际,联系现实,启发学生的民主觉悟和革命意识。他在女师担任国文教员时,针对女师保守僵化的校风,想方设法讲授新文学,讲授十月革命、妇女解放等问题,鼓励学生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冲破封建囚笼,引导她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后来女师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共产党人,如徐前直、夏之栩、袁傅之等,这是与陈潭秋的培养教育分不开的。

最后,从教学方法看,陈潭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这在当时来看也是具有教育改革的精神的。与守旧学究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同,陈潭秋鼓励学生既要刻苦学习,又要关心社会,接触民众,在政治活动中去接受教育。他指导学生成立读书会、青年励志社等团体,学习、讨论各种革命学说,为参加革命实践准备有利条件。在他的教育和领导下,附小高年级的学生纷纷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参加了纪念五四运动的游行;声援了“二七”大罢工和“五卅”运动等等,这样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从革命斗争的锻炼中涌现出来,为革命准备了人才。

[1] 张影辉,孔祥征.五四运动在武汉史料选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54. 255. 276.

[2]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3] 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08-509.

[4] 陈潭秋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7.

[5] 湖北人民出版社. 楚晖:第一辑[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8.

[6] 中共黄冈县委.回忆陈潭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38.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Tan-qiu Education Practice

LIU Yan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CHEN Tan-qiu’s revolution stated from his education practice. From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history environment and his own family,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t seems inevitable that he was engaged in educational work .His education practice showed a strong political color, education thoughts filled with new era’s breath, aroused strong education reform spirit. In education practice he not only finished thought transformation, realized the world outlook of self-improvement, but also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dedicated revolutionary talents, enlightening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forces of Hubei youth.

CHEN Tan-qiu; Education;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D20

A

1009-5160(2011)02-0063-03

刘艳(197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2010年度教育部党建专项课题(10JDJNJD228).

猜你喜欢

陈潭秋高师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黄冈市黄州区陈潭秋故居
王韵雪:不要给国家增加负担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论隐性教育在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