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1-08-15王芳,林媛,王悦
王 芳,林 媛,王 悦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关于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王 芳,林 媛,王 悦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高校;贫困生;资助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所谓贫困生是指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学生;特困生是指在校期间无力支付学费和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学生。随着高校扩招及并轨收费制的实行,贫困生比例不断加大,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解决贫困生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生个人成长及成才,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1 高校贫困生产生原因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1%;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2007年3月,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公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我国高校学生总数的20%,其中特别困难学生占8%~10%。高校贫困生产生有社会经济、地理条件、家庭等多方面原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就读高校的机会。同时,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使得贫困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市失业家庭,贫困生数量增加的本质是较为严重的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两极化的反映。
2 高校贫困生现状
2.1 经济拮据,生活俭朴
由于家庭收入少,贫困生深知生活艰辛,日常生活非常俭朴,节约意识很强。贫困生需靠国家资助及银行贷款支付学费甚至生活费用,因此,他们的忧患意识较强,生活上对自己较苛刻。有的贫困生一日三餐仅以米饭、馒头、面条充饥,有的贫困生干脆只吃两顿饭,导致一些贫困生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下降。
2.2 课业重,压力大
大多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不够,给其学习带来巨大压力。大部分贫困生学习被动,缺少学习资料,有的学生忙于为学费和生活开支奔波而不能正常上课,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2.3 社会交往能力差
经济上的困难使很多贫困生不愿或者不敢与同学交往,不仅害怕受到同学轻视,更怕麻烦别人,成为大家照顾的对象。同时由于聚会和活动往往需要一定费用,但贫困生囊中羞涩,于是望而却步。大多贫困生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与同学缺乏主动交流和沟通。
2.4 心理压力大
大多贫困生都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信、自立、自爱、自强,但也存在相当数量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1]。家庭经济困难造成很多学生心理上的阴影,到大学这一转型期,贫困生心智尚不成熟,又缺乏倾诉对象,更易产生自卑、孤独、焦虑心理。又由于自尊心及虚荣心作祟,可能存在冷漠攻击、敏感多疑心理,甚至偏执心理。
3 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方法
3.1 做好贫困生调查统计工作
准确界定贫困生,将有限资金真正起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作用,是高校做好助困工作的先决条件。贫困生认定工作往往牵涉贫困生隐私,由于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界定工作还缺少统一的标准和具体的实行程序[2]。贫困生界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印制《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新生入校时填写;(2)阅读学生档案,了解其家庭经济情况;(3)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或进行个别访谈,以了解贫困生情况;(4)调查学生用餐费用情况,掌握贫困生消费现状。将有关调查数据录入电脑,建立贫困生档案,进行动态管理,保障档案的真实性和实时性,保证学校资助金发挥最大效能。
3.2 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目前高校已构建了“奖、贷、助、补、减、勤”贫困生资助体系,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倾斜制度,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完善贷款制度,提高诚信意识;加大资助力度,使贫困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及社会的温暖;通过减免书费、学费,切实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深入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贫困生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实践能力,建立长期兼职关系,不仅利于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更能提高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为以后就业创造更多机会[3]。
3.3 发挥社会力量,拓宽资助渠道
贫困生资助体系应建立在社会参与的基础之上,并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健全社会救助体制。当然,作为承担贫困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高校要承担起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责任,但不是资助体系中的单一主体。应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集政府、高校、社会之合力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
3.4 大力开展贫困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将其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相结合,使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而不是完全依赖学校及社会资助。从而增强贫困生自尊心、自信心及责任感,发奋读书,珍惜生活;培养诚实守信品德,使贫困生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也懂得感恩和回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加强挫折教育,使贫困生能以平常心面对贫困,采取积极行动解决经济困难问题。
4 贫困生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4.1 探讨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导向问题
“决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成为检验高校助学工作的一项标准。但解决贫困生问题是一项长期工作,如将这一标准不加区分地、笼统地贯彻实行,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教育不公平。因此,提出“决不让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会更切实可行。
4.2 防止把贫困生问题简单经济化
贫困生“解困”问题,不只是经济上的“解困”,也包括精神上的“解困”,只是物质帮助,不提思想教育,这种资助作用是有限的。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心理上、道德上的“解困”。
4.3 完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及失信惩罚机制建设
目前银行未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贷款信用机制,贫困生欠款、失信的责任追缴更多通过学校完成,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通过严格的失信惩罚辅以高校诚信教育,达到效益回收目的,真正提高全民信用水平。
总之,高校贫困生“解困”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关注。必须努力将经济“解困”和精神“解困”相结合,将教育、管理、引导相结合,构建有效的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位一体的贫困生帮扶机制,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1]王胤,潘四群.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0,(2):145~146.
[2]黄永斌.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模式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31~34.
[3]杨爽,张涛.增强高校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119~120.
G40-058
A
1671-1246(2011)01-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