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2011-08-15杨怀中
杨怀中 朱 轶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武汉 43006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实质上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企业科技创新需要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和推进.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权利化体现,科技创新成果只有经过法律的确认,并获得知识产权,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形成市场竞争的优势.
1 知识产权制度及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在工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创造的,以知识形态表现的智力成果和工商业业绩,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即为经济的制度结构,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来说,无疑都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保护基于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是避免公共属性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保护科技创新的合理收益,促进技术有偿合理地扩散,激发创新者的科技创新热情,吸引外来先进技术和资金的有效手段[1].
知识产权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科技发展、经济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说,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又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挑战,促使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知识产权制度则是保护和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机制,没有科技创新就无所谓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就是为了科技创新的持续进行和不断深化.概括地说,适合国情、企情的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保护和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热情 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和极强的外部性,其研究开发的成本高昂,而模仿生产的边际成本却很低.如果创新成果的产出按照边际成本定价,企业将无法收回创新成本,这就使研发企业作为价格接受者丧失了继续创新甚至生存的能力.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创新者对于创新成果合法的垄断权,让其回收投入,取得收益,这样不仅保障了创新者的基本利益,还在天才之火之上添加了利益之油,有利于刺激企业进一步的创新.
2)构建企业健康的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是继承与突破的矛盾运动,科技创新的规律是超越与创造.知识产权人从知识产权保护中获得的一定的垄断权利,是以技术的公开为条件的.因此,各国专利法都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必须将其发明内容用完整充分的说明书公开,并在法定期刊上公布,在充分维护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又要促进技术的公开及交流,使其社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长期拥有某项创新成果的垄断权,最好的方法是多与相关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不断在继承中突破、创新.
3)合理配置企业创新资源 我国R&D经费普遍不足,创新资源稀缺,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领域,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引导企业选择正确的创新领域、创新方向和创新项目,把有限的创新资源用在刀刃上.这样,企业就可以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缩短科技创新时间,提高科技创新质量.
4)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产权结构调整 当前,企业管理存在重大变革,要求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可以被看成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之一.同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迅速适应科技发展趋势,走向人才兴企、科技强企之路.
5)有利于确立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在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知识产权优势.知识产权优势体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关的技术标准化体系和拥有高信誉度的品牌等方面.我国企业只有确立并不断完善适合国情的知识产权制度,才能逐渐获得国际竞争中的知识产权优势,从而取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2 现阶段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仅有0.03%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而无“创造”、只“模仿”而无“创新”、有“产权”而无“知识”的状态,缺乏技术优势,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位,但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2].阶段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2.1 知识产权立法中存在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迅速发展,由低水平到高水平,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我国加入WTO以后,必须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然而,整个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保障作用仍然不尽人意.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一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完备.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内容、手段不够协调,缺乏法典化的统一安排和规范.正如十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姜恩柱所认为的:每一个法律部门的基本法律制定完成,是已经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根据之一,但是,我国知识产权法缺乏具有基本法律地位的知识产权法典,因而造成了法律体系的不完备.二是法律规范之间存在交叉和冲突.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以单行法的形式出现,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分别对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进行了界定和规范.由此带来的共性内容重复规定和权利范围、保护标准、举证责任等规定的冲突不可避免.三是分散立法导致责任制度不统一.由于知识产权的各单行法由不同部门分别起草,由此产生了各单行法之间在法律责任制度上的不统一或不明确,会直接影响执法效果.四是传统知识产权法与现代科技发展不同步.现代科技在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生物、航天等领域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而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对于科技发展的滞后性,使这些高新技术难以得到保护.
2.2 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企业内部整个管理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知识产权管理兼有无形资产管理、创新型管理、知识化管理、柔性管理的特征,贯穿于企业的产品开发、科技创新、市场营销、市场竞争的全过程.从国外企业来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经营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共同组成企业的核心,并与生产部门、财务部门一道共同组成企业最高层组织管理机构.然而,我国企业很少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诸如知识产权规划、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知识产权权属、知识产权诉讼、知识产权奖励、知识产权培训制度等.这使得一方面企业不能主动、系统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面对知识产权纠纷时束手无策;另一方面不能形成知识产权产出与转化的奖励机制,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积极性.我国企业之所以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是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成果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其路径有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形成主要依靠诱致性制度变迁,即行为主体受到利益诱惑而引起的自发性变迁.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待于企业自身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3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企业是知识产权的主要使用者,然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存在重视有形资产、重视市场,而轻视无形资产现象.例如,一项科研成果出来后,不是着手申请专利,寻求法律保护,而是忙于进行成果鉴定、发表论文、公开成果、开发市场,因而失去了申请专利的大好时机.造成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工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我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内在要求.建国以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存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施知识产权制度,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没有切身的体会.其次,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排斥将知识作为一种权利来保护,儒家思想中“窃书不为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观念都与知识产权的保护背道而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知名商标有超过80个在印尼被抢注,有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有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有15%的中国企业商标已经无法在境外申请注册[3].
2.4 知识产权产业化率低
一般而论,一项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其价值.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资源,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运营.然而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形势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在技术成果转化、技术中介服务等方面制度的缺失,不少地方和行业存在着有技术无专利、有专利无应用,有应用无产业的现象.据资料表明,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0%~15%,而技术应用的产业化率只有7%,远低于发达国家相关指标60%~80%的水平[4].这些都已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瓶颈.
3 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的创新,而主动权只能由知识产权制度来保障.拥有知识产权不仅是规则的要求,更主要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可以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就一定能够牢牢掌握竞争中的主动权.
3.1 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知识产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财产权的新型民事权利.作为无形财产的知识产品,其所有权的范围无法从其自身来确定,而必须由相关法律给予规定.知识产权鲜明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它在权利的取得、利用、保护等方面与传统民事权利有较大差异,传统民法理论已经不能适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随着知识经济的日渐生成,以知识为基础的财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知识产权需要在法律上体现其重要性,突出其基础性地位.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是由其物质基础决定的,来源于物质的社会生活.著名知识产权法学专家郑成思认为,知识产权在整个财产权中的地位,从附属向主导转化,已经成为当代财产法立法的重心.知识产权法从民法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单行法发展的最高形式和最大成果就是法典化,知识产权无形财产的创造性价值超越传统财产价值的趋势,呼唤着知识产权法典化的出现.
3.2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实际就是企业知识资本的优化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任务是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使命和目的决定的,即充分整合企业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经营资源,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效运营知识产权,为企业带来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
企业应根据需要设立一个统一的、综合性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明确分管领导,配备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可采用企业直属型,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直属企业总经理,其地位与本企业各分厂及研究所平行.这样,知识产权部门可直接掌握企业负责人的方针、经营情况,将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当下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开发和产品生产相结合,便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人员的管理职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责应涵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协调本企业内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事宜、处理有关知识产权的诉讼以及知识产权咨询、协助审核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成果的申报工作、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等.具体任务如:研究开发项目的立项、开发方案的制定实施、创新成果的保护以及市场化选择和运营等.
制订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的确定方式应该是:将一些比较原则性的内容集中在一份文件中,由较高的决策部门来制订,而将其他较具体、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放在另外几个文件中,由具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按照前一份文件的内容制订.
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应该具有完备性、逻辑的自洽性和可操作性.完备性要求制订出的管理规范包含有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绝大部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需要规范的事项,并且对这些可能发生的事项采取合理的措施.逻辑的自洽性要求规范本身及与其相关的其他规范等使用的概念、命题一致,规范的不同部分相互支撑,成为一个自圆其说的整体.可操作性要求规范本身确定所需规范事项的人、事、责任、时间、行为等要素,一旦相关事项发生,与事项相关的人能够从管理规范中找到相应的规则来确定其行为和相应的责任.当然,根据规范所从事的行为必须是可以实现的,并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3.3 建构企业知识产权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特有的哲学思想和性格特征,是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政策的內驱因素,也是企业一切制度有效运作的基础.知识产权文化是由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和法律制度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种具有同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新型文化,它以知识产权观念为核心,是知识产权制度和秩序的基础[5].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指在知识产权战略及其相关活动中,企业和企业员工对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的总和,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重要的软资源.建设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是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决策.著名学者西格尔◦巴萨得认为,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和企业架构必须结合起来,而这三者的结合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因为,他们既要决定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又要协助制定公司的战略,并要决定企业架构是否支持该种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老板的文化”、“企业领导者的文化”,有什么样的老板、有什么样的企业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自身学习,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有了企业领导者对知识产权的正确理解和高度重视,就能将崇尚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企业文化自上而下传播,使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价值观的“强度”,还在于价值观在企业内传播的“广度”.企业知识产权文化要在企业内部得到贯彻,就必须得到企业员工的理解和支持,这就要求企业在员工中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对于普通员工的教育应包括的内容有:知识产权制度概要、企业的专利方针、发明创新的评价方法、专利战略及实施方法、对其他企业的专利对策等.对于科技和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教育则应更加具体,包括专利法的基础知识、如何提出科技创新建议和委托申办专利、如何进行专利情报检索等.另外,还可有计划地抽调技术部门的优秀研发人员加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技术部门进行横向连接.
3.4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创新者收回创新成本和获得收益的唯一出路.2006年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提高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政府应重视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下大气力为当地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实施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在科技创新决策与实施阶段,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科技查新、文献检索,了解所选项目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能优化企业科技创新决策,避免重复开发或侵权行为的发生,并加速创新过程;在创新成果转化阶段,信息服务平台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将知识产权成果与市场连接起来,对其进行评估、市场预测、交易联络等,能较好地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科技创新扩散阶段,通过创新信息扩散,可以获取一定的市场利润,同时为创新技术的接受方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资源和条件.
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要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部门,引导科技人员将其创新成果尽快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彻底改变以往只重论文、成果鉴定和评奖,不重市场,许多新技术完成后被束之高阁或流失的弊端.
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是确保创新成果转化的物质保障.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企业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任何一方面出现短缺或配置不均衡,都可能会影响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果.因此,企业需要对人、财、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和规划,注意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并对有关预算和规划赋予一定的弹性,这是由知识产权的动态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性决定的.
4 结束语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尤其在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激励和推进进科技创新,优化科技创新的资源和环境.
[1]陈丹红.国有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构建[J].企业经济,2007(8):95-97
[2]董炳和.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J].苏州大学学报,2006(6):85-87
[3]章 颖.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跋扈所存在的问题[J].教育前沿,2001(5):25-27
[4]吴汉东.中国应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J].中国发展观察,2007(5):45-46
[5]林炳辉.知识产权文化读本[J].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