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与防范
2011-08-15严美娟
严美娟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江苏南通 226001)
科技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与防范
严美娟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江苏南通 226001)
通过对目前出现的各种学术不端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学术不端产生的根源,针对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流程,从编辑初审、专家审稿以及作者撰稿等环节进行预防,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从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净化科技期刊学术环境。
学术不端;科技期刊;防范
随着各种学术不端现象的不断被曝光,学术诚信制度的建设迫在眉捷。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当事情出了才想着去弥补已无济于事,因此我们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目前有关抄袭论文的报道越来越多,而抄袭只是违背学术道德的一种行为,其他包括学术腐败、学术失范等现象也日益增多,因此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通过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及学术失范等行为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作者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已成为目前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学术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作者的警惕性,注意如何维护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被别人窃取,另一方面告诫作者不可以将别人的科研成果改头换面后占为己有。
在科研领域中,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必须用实验或调研获取的数据去验证推论或得出结论,分析成因,进而得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有效的办法。然而,实验或调研过程非常辛苦,因此,有些作者采取弄虚作假、篡改或伪造科研数据的卑劣手段撰写论文。他们通常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对与自己科研课题相近的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将其中的数据、图表等稍作修改便成为自己的科研成果。目前有许多在职学位申请的研究生,他们都具备一定的资历,手上握有一定的权力,因此只要动动嘴,现成的学位论文就会有人自愿地写好交给他,其实他本人对此课题的研究一窍不通。还有的研究生为了不吃苦,干脆雇用一个枪手,为其完成学术论文,他只要出一些枪手可以接受的费用就可以了。目前有许多变相的抄袭,即将外文翻译成中文,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版权就属于自己的,也有的作者将自己的科研稍微变通一下,以不同的文字进行发表,也有的甚至将别人的成果窃为己有,改头换面后再进行发表。现在各类职称评审要求对作者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使得一些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论文达到评审要求,片面追求发表文章的篇数,将内容相同的论文改头换面,稍作修改后成为一篇新的文章在另一刊物上发表。
以上现象均违背了学术道德,可归为学术不端。那么何谓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1]。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指出我国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7种形式:(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2)伪造篡改实验数据;(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4)重复发表论文;(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的不负责任;(6)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7)过分追求名利和助长浮躁之风[2,3]。对于作者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科技期刊编辑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约束,对作者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情节轻重应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建立举报制度和警示、惩戒制度,通过一定的程序调查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借鉴国内外经验,引进或研发相关软件或建立相关专业网络文献库即“反剽窃网”,将作者所撰写的综述、论著及经验交流等方面的论文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比对鉴定。例如中国政法大学通过对本校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采取上述方式进行检测,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明显降低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率。目前,崔洁等[4]提出使用中国知网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来稿初审,依照《著作权法》对稿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来稿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合理的判断。目前,许多论文只不过是多篇论文的结合体,由于网络的发达,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文献,吸取各篇论文的精华,组合成一篇自己所需要的文章,根本不需要自己多费脑筋。有些作者的水平相对比较高,通过查阅大量国外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文献,将其中的主要内容翻译成中文,加上自己所做的部分数据就完成了一篇自己的研究论文,由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中的数据库尚不包括国外的文献,因此对这类改头换面的论文尚不能检测出来。对作者的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加强监督防范,还要加大惩戒力度。依据不同的违规行为、情节的轻重应给予不同的惩罚,对于情节比较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应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如对这些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的论文不予刊登、对其行为通报给相关专业的科技期刊,让同行们对其所投稿论文特别注意,尽量不予刊用等等,加大惩戒力度,在作者心理中形成有效的警示约束力。
[1]中国网编辑.解决学术不端行为不能仅靠道德规范[E B/O L].(2007-03-25)[2010-10-25].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7-03/25/content_8007702.htm.
[2]刘轶博,张磊,雷二庆.学术不端行为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7(2):70-73.
[3]赵肖为.学术不端的初步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增刊):321-323.
[4]崔洁,谭华.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审稿功能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36-338.
[5]程郁缀,刘曙光.防止学术不端和期刊的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2(5):635-638.
Acknowledgement and Precaution of Scientific Journal Editors for Scientific Misconduct
YAN Mei-juan
(Editorial dept.,Nantong University Journal‘Medicine Edition’,Nantong Jiangsu 226001,China)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behavior of the scholarly misconduct,analyze the roots of the problem,from the published process,keep watch all of links,editing trial,peer reviewer and manuscript.And put the behavior to the end.Therefo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academic quality and purify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scholarly misconduct;scientific periodicals;precaution
G 238
B
1671-0142(2011)06-0038-02
严美娟(1970-),女,江苏南通人,副编审,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科技期刊研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GB J X A 1104),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资助,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资助(2010G J 011).
有的作者学术不端行为被揭露曝光或因抄袭剽窃侵犯知识产权发生法律纠纷后,竟大言不惭地质问:“你们编辑当时为什么不指出,编辑是干什么的?”面对这样的质问,编辑该如何反应呢?当然在过去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对作者所投过来的稿件进行分析,而在网络时代,又由于编辑部的人员少等问题不可能做到每一篇文章都通过网络进行比对,好在最近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公司研制了基于全文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 mL C),给我们编辑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该系统可以在期刊审稿、学术论文评审中发挥重要作用,开辟了采用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新方法[5]。我们可以对所投来的稿件通过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对具有抄袭嫌疑的论文初审时就作退稿处理。然而对于检测结果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如有的论文检测结果虽然与其他论文的相似率达30%以上,但仔细观察发现,其中相似部分大多为研究方法、疗效判定等内容。对于这类论文,我们可以通知作者或我们对其进行编辑加工,对于疗效标准和研究方法不需要重复描述,只要引用相关文献就可以了,这样就避免了抄袭的嫌疑。有的作者认为以前的文献也是自己写的,自己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一样的,所写出来的研究方法一样是应该的,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引用前一篇文献对判断文章的水平更有益,专家可通过作者以前所做的研究确定其现在研究的意义,更有利于专家给出恰当的审稿意见。然而对于变相的学术不端行为,一般人很难察觉,有许多报道的学术上的弄虚作假行为都是由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同行专家发现后举报的,如西安交通大学的李连生事件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因此,对于这类稿件,一般的编辑和审稿专家不一定能识别,因此编辑这时的关键作用是找到相关专业的专家审稿,如果让外行专家审稿的话绝不可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表面上看一篇文章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数据做了一大堆,咋一看这篇文章都可以发表于S C I收录的期刊,然而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审稿后却发现其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相反,而正文中却写的是与文献报道的一致,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应该写好返修意见,如果与其他论文结果不一致,其原因是什么?是研究手段不同还是其他原因?追根究底有可能存在新的作用机制,这并不一定是学术不端行为。此外,本人曾遇到过一位作者,其论文中提到该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然而通过仔细阅读其论文后发现,其文后的参考文献已有相关研究的报道,只不过是用外文发表的,且其中的数据比该作者做的还要多,他只不过是重复了一下别人的实验,数据还不够齐全,只不过相关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因此这种语句“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欠妥。这些例子都提示我们要选择好审稿专家,这样就要求我们编辑对审稿专家的的研究特长及研究方面有所了解,这样论文送审时才具有针对性。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论文的科学性,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还能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book=54,ebook=311
(责任编辑刘 红/杨荔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