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思维方式诠释下马克思人的本质

2011-08-15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自然性本性自然界

袁 泉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实践思维方式诠释下马克思人的本质

袁 泉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马克思以前的全部哲学都无法科学认识“人的本质”问题。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应从“物”的思维方式转变成“人”的思维方式,即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转变为实践思维方式,按人自身规定的方式理解人的本质。

实践思维方式;人的本质;人性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是研究和把握“人”的问题的学问。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探索都来自于对“人从何而来”的困惑,来自于对“人是什么”的思考。在苏格拉底之后,哲学家们的思想主题就从对自然的思考转向对人自身的思考,对人的问题的追问开始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旋律。总体来说,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形成两种基本看法,即认为人的生物本能是人的本质,视人为物,如“人是机器”说;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都看到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却未能把人的理性同人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成了无本之木。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全部哲学都无法科学认识“人的本质”问题呢?高清海先生一语中的地指出:“思维方式是无形的,它却像‘灵魂’一样贯彻并支配着哲学的整个内容。”[1]无论是认为生物本能是人的本质还是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其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即不变的、单向度的思考人的本质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思考物质世界,但是用来思考人类世界,就犯了抽象、直观的毛病。所以,要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首先要从“物”的思维方式转变成“人”的思维方式,即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转变为实践思维方式,按人自身规定的方式理解人的本质。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文本考察

1932年第一次全文发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借助于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力求用劳动的观点来理解人。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的类本质,是把人作为一个类来考察本质,说明人和动物的区别。类本质的重点在于说明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方式的不同,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手稿》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出发,看到人类劳动的特殊性并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进行了批判,但对人的本质做“自由自觉的活动”理解仍然带有抽象色彩。此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从需要是人的本性出发,将“劳动”的特殊性表述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须的生活资料”[2,p23]。

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简称《提纲》)中,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抽象性和非历史性,揭示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6]。马克思强调,要真正理解人就必须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关系中,从人的活动理解人的本质,由此实现了从实践理解人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更加明确地表示要从“现实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研究人的活动及其社会关系。他们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p30]由此,从根本上得出了“实践是人的本质”这一科学论断,为哲学史上历经几千年的“人”的探索研究,指明了科学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

二、在实践思维方式视野下,从人的本性维度理解人的本质

人的本性,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指受人的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生俱来的且不可或缺的规定性,有“自然”、“天性”的含义,它侧重于人的固有本性,是自然而然地制约人的行为的原初类特性。也可以说,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是人的本质的自然前提和根源。这一点,旧唯物主义看到了,费尔巴哈也看到了。然而,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然性,绝对不仅是旧唯物主义抽象的、直观的把人仅仅看作自然存在物的自然性,相反,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自然性恰恰是对人的自然性的超越性,因为他看到人的自然生命和动物的自然生命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如果说动物对自然界是“依附性生存方式”的话,那么人对于自然界则是“创造性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源于人的需要的产生,从原始的采集野果维持自然生命到靠自己的劳动生产生活资料,从自然的绝对主宰中解放了自己,使人的自然生命获得了某种自主性。

人与自然界不是外在关系,而是内在对立统一关系。人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对象也被人化,二者达到内在的对立统一,这就是说人在改造物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自然界只生成了猿,而劳动实践生成了人,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人的劳动史,正如马克思说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4,p131]因此,马克思在研究人的自然性问题时,让费尔巴哈抽象的人重返人间成为现实的人,并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人对物的改造和创造要遵循自然规律,体现自然本性。在双重对象化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着自然界,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产品。对人类而言,意味着实践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发挥人类的潜能。然而,人类劳动实践的任何基本要素都来自于自然界,而人类所谓的创造也不过是体现自然界生化万物的本性,人类只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性将它提供给自己的要素重新排列组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事物而已。所以,在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时,决不能“神化”人的自然性,认为人可以凭借“纯粹理性”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反,人的实践创造活动,恰恰只有实现人的本性和自然的本性和谐统一时,才能做到既按人的意志行事,又不违背自然规律。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一系列人与自然不和谐现象,都是人类肆意发挥抽象理性,不按自然规律办事,把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看作完全对立的关系,认为人类实践能力迅猛发展的今天,有能力掠夺、霸占自然资源成为自然的主宰,这是人的本性的片面发展,是人的纯自然性的复辟,人必须要发展人的自觉性,完善人性。

三、在实践思维方式视野下,从人性维度理解人的本质

人性与人的本性不同,人性更侧重于由后天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特性,即人的习得性。人由猿进化而来,身上固然有自然本性,如生存、繁殖,但人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又与动物不同,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文化、教育、环境等多因素的熏陶,结合而成了人性。人性通过人的行为表达,是评价和判断人行为的某种尺度,该尺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因而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性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以前的哲学在理解人的问题上很难摆脱物的思维方式,如费尔巴哈关于人性的观点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把人性看成是个体的共性,用物的思维方式从个体中抽象出人的共性,这种共性充其量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共同点,而不是人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就对这种理解的自然主义倾向作过批评。所以,要理解人性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把人看成“实践的人”,看成永远处在奔向“人”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的人,从实践思维方式出发,从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理解人性,把人性看成人的社会性和理性,从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状况来探求人性;从人作为理性的、有意识、有思维的特殊存在物来探求人性。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社会中才能生存,社会是容纳人的空间,没有人能够离开社会单独生存。然而,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像盒子装东西那样,是外在的二元关系,相反,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中的一切关系都离不开人,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生产力,没有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没有生产关系。所以,人性既不是旧唯物主义强调的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唯心主义强调的人的精神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因为无论是自然属性还是精神属性,只要是人的属性就都是被社会化了的属性,都要在社会历史中才能说明。作为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不断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这要求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条件中来研究,人是历史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尽管只能在一定的社会中才能发挥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然而却不能把社会性看成人的本质,脱离人的实践这种双重对象化活动理解人的社会性,不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理解的社会性,把握人的社会性应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从受实践规定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出发理解人的社会性,脱离人的实践本质理解人的社会性,是抽象的社会性,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批判的社会性。

众所周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推崇理性,认为理性统治世界,理性在空间上表现为自然,在时间上表现为历史。然而,黑格尔的理性却是外在的、预先设定的,他认为理性在人的活动之外,更在人的活动之前,理性和人的活动是分开的,这样抽象的理解理性必然导致宿命论的结果。而在马克思那里,由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他意识到理性在历史中是通过人来实现其目的的,人作为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实现理想和追求的唯一途径。

人的需要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动物只有一个世界——自然世界,而人有两个世界——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人按照人的需要给天然自然打上人的“烙印”形成人化自然,人生活的自然界是人改造过的自然界。人作为理性存在物,不仅有客观世界还有主观世界,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理想,将现实世界由“本然”世界改造成更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应然”世界,即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不是动物的消极反映方式;人对世界的改造也不是消极适应,而是使得自然适应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说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自由自觉体现的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人可以发挥思想的自主性,也是人们所说的思维的至上性。

尽管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由自觉的,然而自由是一个标志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范畴,也就是说,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不能超过一个“度”。认识世界是为了掌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要把自然界的“本然”状态变成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应然”状态,使世界更适应人的生存而不是妨碍人的生存。因此,实践唯物强调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时,要更懂得尊重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不能片面发挥人的主体性,否则人就不是按照人的方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人就不是“理性”人了。

四、实践是人的本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思考人的本质的思维方式与以前的旧哲学是不一样的。在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视野下的新哲学看来,人是实践着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从整体上把握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有机结合,即从实践理解人的自然性,从实践理解人的社会性,从实践理解人的意识性。实践是人的实践,要从人出发理解实践,人是实践的人,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离开实践研究人会使人抽象化,同样,离开人谈实践也会使实践神秘化。马克思将人放在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条件中考察人的本质,从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理解人的本质,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不断“生成”的,而不是从个别抽取一般,从殊相抽取共相,这是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实践转向。

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既然是实践,就决定了我们要辩证、发展地看待人的本质问题。人作为实践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是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实践。社会关系是变化的,因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会随着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然而,人的本质的变化并不否认人的本质的实践规定性。恰恰相反,人的本质的变化正好是实践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导致的,是实践的变化发展决定着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因此,人类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人类永远处于对人的本质的追求之中,正是由于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才得以翻开历史长河中一幅幅人类史长卷。

[1] 高清海.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J].开放时代,1995,(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Interpreting Marxist Human Nature from Practical Ways of Thinking

YUAN Qu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ll the philosophy before Marx can not be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Marx'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first of all from the “material” way of thinking into a “human” way of thinking, that is, from the metaphysical way of thinking into practice ways of thinking, the manner provided by man's ow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practical ways of thinking; human nature; humanity

2011-03-22

袁泉(1982-),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A81

A

1009-9115(2011)04-0113-03

猜你喜欢

自然性本性自然界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从“福禄壶”看紫砂壶艺术的自然性与中国吉祥传统
例说“自然界的水”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东方音乐的美学特征∗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