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命题:寻求现实与可能之间的张力
2011-08-15乔桂英
乔桂英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作文命题:寻求现实与可能之间的张力
乔桂英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按照生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理论,作文命题在内容上应努力寻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的张力,使学生在抒写生活真趣的同时,对实然存在状态的生活又具有适当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在观照现实生活的同时,又在积极地建构应然存在状态的生活,从而提升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作文命题形式与命题质量也有内在的联系,作文题型、文体要求、语言表述等都会对命题价值构成强有力的影响。认识作文命题的现存形式,并积极寻求更完美的可能形式,应是建构作文命题形式的主要思路。
作文命题;现实生活;可能生活;形式
回归生活,是近年教育和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近年作文命题的导向和追求。但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时间和空间、实然和应然等多个向度。作文命题选择和指向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需要着力探讨和深思的。
一、寻求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的张力
1.立足当下,关注学生生活
从时间向度来看,生活世界分为过去、现在、未来生活;从人生阶段来看,分为成人生活和学生生活;从主体向度来看,分为个人生活、群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往往用预设的未来式、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去设计学生的生活世界。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所接受的宏大的教育方略总是要孩子从小树雄心、立大志。为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与之相匹配,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把榜样成长描述为什么什么、含辛茹苦的过程。我们的师长也不时地推出一些榜样供他们效仿。然而,这种效仿使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1]体现在作文中,形成一些远离学生生命个体的宏大问题,如“树木·森林·气候”(1986年高考作文),其结果,导致作文成为与学生个性、人格、情感无关的空话套话大话,学生难以从中享受生活,体验属于他们的乐趣和自由,追寻人的意义和价值。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之中,我要达到现在的深度就必须装备历史的传承和学会如何记忆。我向往真实而美好的生活,从现在那里我寻找过去和未来的交往……这种意志和知识促使我全身心地投入现在之中,而不是脱离现在,在现实的断层中踽踽走向过去和未来。”[2]40-41过去和未来对学生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过去提供了经验,未来提供了引导,但它们都是指向当下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着学生的现实生活。人必须在切实地关及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完成自我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是重视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真情实感。近年的高考作文题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2009年全国Ⅰ卷用小动物学游泳的故事让学生感悟自己成长中时时面对的生活难题——全面发展还是发展特长;天津卷的“我说90后”、江苏卷的“品味时尚”直面学生最充盈的现实生活。2010年的全国Ⅰ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关注学生真实的精神世界;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指向学生身处的生活环境。这些植根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作文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由展示其个性的生活氛围和生活空间。
2.超越现实,建构可能生活
“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3]现实生活总是不太完满的,人不会满足于实然存在状态,而是通过批判和超越达到理想的应然状态,即构建可能生活。可能生活是现实生活所允许的,但是又不等同于现实生活的理想性的生活。与未来生活不同,可能生活是人主观愿望所希望的生活,未来生活则是现实生活在相应的环境与条件下获得的发展。正是在对可能生活的追寻中,人的生活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作文就是做人,作文有提升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使命。这就要求作文题是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对立统一,在二者之间形成必要的和适当的张力。这样,学生在抒写生活真趣的同时,又会对实然存在状态的生活具有适当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在观照现实生活的同时,又在积极地建构着自己应然存在状态的生活。如果没有二者之间张力的推动,作文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和简单感悟,缺少理想色彩,减弱了意义追寻。另一种是执著于对可能生活的畅想,忽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可能生活的过度追求,在教育中就体现为“成人”教育变为“成圣”教育。
2009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所涉及的学生发展的问题,在生活中是充满矛盾、难以尽如人意的,我们看到的或是有博无专,或是有专少博,或是博之不足,或是专之不深。但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共产党宣言》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本论》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教育的永远追求,时代要求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应当建构博约结合的可能生活,这个理想状态也应该能实现,当然,对大部分人而言,博约结合只能是相对的。在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中,对可能生活的建构和追寻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提升,生命充满了意义。北京卷的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谊”理想色彩较浓;重庆卷的“我与故事”、海南卷的“诚实善良”较多地偏向现实生活;天津卷的“我说90后”、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在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但是江苏卷中的引导语(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对学生的超越和批判又作了太多的限制,应予以斟酌。
3.思考与建议
作文命题在引领学生关心、关注生活的同时,也在引领学生形成批判意识和超越精神,追寻生活的意义。可以说,作文命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完成这一神圣使命。
其一,真正认识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成人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异。学生生活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它的发展方向是成人生活,但并不等于学生生活能被成人生活所代替。学生时代有其自身的价值,决不只是迈向成人的一个台阶。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该把成人看成成人,把孩子看成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笔者注:这里儿童是泛称,是相对于成人的一个概念)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4]560从学生本位出发,全面了解、深入认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作文命题成败的关键。
其二,多层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经历和面对的生活是多层次、全方位的,高考作文可以借鉴德国的生活作文,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分解和梳理。其一,写自我经历的作文。如我是如何第一次尝试一种技艺的、我是如何使某人生气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几分钟、一次错过了的机会、我与兄弟(姐妹)的一次争吵、我是怎样出丑的,等等。其二,写理解日常生活用语内涵的作文。如:什么是英雄、权力、权威、权势、分散、集中。其三,发表对生活中的思想行为的理解和评论。如你认为人们的哪些习惯是有损健康的?人们为什么需要节日?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警察?好汉不吃眼前亏,真的吗?说话是银,沉默是金,真的吗?自己对自己了解,真的吗?其四,写应用文体的文章。如一个设计成功的广告牌、燃放鞭炮要小心、写一张“通缉令”、通过书函向一位朋友推荐书籍。其五,一边体验生活情境,一边进行作文练习。例如,当米夏尔清点所住住宅区的同学时,他了解到许多男孩子都有自行车。他和斯商量,计划在住宅区大院里举行一次自行车赛。为了配合这次自行车比赛,写公告、给居民写信、通讯报道的作文练习就成为了实际的需要。[5]552-557
其三,精心筛选现实生活,积极建构可能生活。学生经历和面对的生活是广泛多层的,也是芜杂的,高考作文命题应通过对学生生活的筛选体现教育性。一方面寻求与可能生活能形成一定张力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选择对学生发展更富有建构意义的生活。如法国的作文题目偏重名著,如“试分析卢梭《论人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美国的命题要求学生从名人名言中阐述自己的见解,如“给卡尔森·迈克库勒斯写一封信,在信中对她散文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讨论。你同意她的分析吗?”“E.L.道克特罗曾经说过:‘一个小说家就是生活在其他人的外表下的人。’写一篇评论性散文,将这个观点和《家里的作家》联系起来”。
二、寻求现存形式与可能形式之间的张力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质料和具体事物都是实体,有时甚至说只有形式才是实体。培根认为物质性的事物才是实体,形式则是物质的结构。他坚持形式与事物的性质不可分。他在《新工具论》中明确指出:“当我谈到形式的时候,我所指的不是别的,正是支配和构造简单性质的那些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规定性。”[6]187他认为形式是物体性质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于形与质的问题有系统论述,其基本观点是:在内容与形式问题上,内容是事物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而且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
作文命题形式与作文命题的质量有内在的联系,作文题型、文体要求、语言表述等都会对作文命题的价值构成强有力的影响。认识作文命题的现存形式,并积极寻求更完美的可能形式,是我们建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主要思路。
1.作文的题型
三十年来,高考作文大体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命意作文)—话题作文—命题、命意、话题作文并存四个时期。中考作文在起伏中形成以命题作文为主,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为辅的格局。每种作文题型都各有优势和不足。命题作文能直接体现命题的意图,利于学生思想迅速集中,但是它容易束缚思想,使学生为作文而作文,不易写出实际内容和真情实感。命意作文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材料作文,共同的特点是要“用其所给”,进行“来料加工”,比命题作文的立意依据较为具体,但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另起炉灶”,再加上文体等限定,也容易形成束缚。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范围和内容指向,话题只是一个触发点,在立意、取材、表达上体现出开放性,在思维上体现出发散性,但是限制不严,极易导致宿构克隆。
作文理念的变革和各种作文题型自身的不足都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作文题型。一方面,对现存的作文题型进行变革。这两年的中高考作文三种题型并存,但有所革新。2009年高考的全国卷、上海卷、湖北卷、浙江卷的材料作文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优势,或者说话题取自材料,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或“后话题作文”。江苏卷的作文题“品味时尚”,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糅和,有人称之为“聚散性作文”,命题者对一个概念解释,要求考生以之为题目寻找生活的事象、物象、意象写作。[7]命题作文则通过减少限制语来创设自由空间,近四年,半命题作文在各地中考作文中的比例达到20%左右。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题型格局。在坚持以往出现过的一题一作、一题多作(套餐式,围绕一个中心的大小作文)和多题多作(大作文、小作文)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多题选作,提供给学生两个以上的作文题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写作。2010年各地中考作文“二选一”题型所占比例超过了10%,虽然比往年有所下降,但这些探索是有价值的。
2.作文的文体要求
中考作文以记叙文为主,但是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游走在记叙文和散文之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已经成为常规。2009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江西卷明确规定写议论文,湖南卷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北京卷、浙江卷、江苏卷、上海卷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其余的14套试卷(全国卷两套)均强调文体不限。这种倾向对日常作文教学,对学生一生的写作能力和倾向都产生了不良的引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作文从“文体窄化”走到“文体弱化”,这和我国文体知识的开发有直接关系。自1963年后,强化文章本位,剥离“实用目的”和“读者意识”,丧失了文体推陈出新的动力。把不足以承载“文”的表达手段(记叙、议论、说明)当作“文”来开发,催生了简单的篇章写作知识;同时,因为没能考虑应对现实的复杂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趋于简单化、凝滞化,如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从“演绎、归纳、辩证”等内在思维滑向外在形式的“论点、论据、论证”,[8]最终导致“新八股”。作为对“文体窄化”的反驳,我们选择了“文体弱化”,在给每种文体平等机会的同时,否定了文体的重要性,在学生的自由写作中,非驴非马的现象很普遍。
我们面对的不是要不要文体的问题,而是需要什么样的文体的问题。立足于培养和选拔具有实际写作能力的人才的需要,作文的文体导向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对文体进行多元标准的开发。20世纪中后期,西方作文文体基于写作的“交际性”本质展开了多元开发。从交际本位出发,划定三种类型:为了劝说,为了解释说明,为了传递经验;从现实需求出发,开掘出多种类型:作品的媒体(如电台、报章杂志作品的写作),作品的内容(如家庭历史、个人成长史的写作),促进学习的功用(如内容提要、读书报告、新书推荐),写作任务(如解释一个观点、比较两种读物、分析一个人),等等。[9]记叙、描写、说明作为表达手段使用在各种文体中。
西方的“文”由读者、写作目的、写作形式三个要素构成。如美国西北大学的高考作文题: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依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又如普林斯顿大学作文题:你曾经不得不作出的最困难的决定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这些作文题都有一个潜在的读者——提问者,都有明确的目的——解释一个观点或叙述说明一次经历,都可以充分、灵活地吸纳记叙、描写、说明甚至回忆、幻想等多种技巧。
3.作文命题的语言表述
在作文命题系统中,材料、文题(话题)、文体的表述作为“硬件”得到命题者的重视,引导语作为“软件”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引导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引导语有营造场景、唤醒记忆的功效,借助于叙述技巧,远变为近,彼处变为此处,那些深藏在意识深处的,以为早已在时光中消逝,或被遗忘带走的生命,在字里行间随时可能被唤醒。高明的引导语还会带给学生一种气息,唤起学生感觉的不可穷尽性,并在它唤来的相似的气息中将表象各个零散的断片用一种内在隐约的链环将其串接,断片在不相称的表象下却有深层次的和谐。另一方面引导语对学生写作的思维、倾向、态度、兴趣都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如果说材料的表述追求客观、真实,作文要求的表述追求明确,引导语的表述则讲究艺术。
从我国2009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不很重视引导语。全国卷、上海卷、辽宁卷、海南卷、天津卷、陕西卷基本上是材料加作文要求;湖北、福建、四川、湖南、天津的命题和话题作文,也没有引导语;其余几份试卷的引导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呈现观点,调动记忆。如重庆卷作文题“我与故事”的引导语:生活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是故事的参与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聆听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评论者。另一类为问题引导,突出主体,如江西卷作文题“兽首拍卖”的引导语: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安徽卷: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作文命题要加强引导语的研究,以求在学生心理和思维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芝加哥大学的一道作文题是:你感觉到星期三怎么样?并提示:这是你告诉我们关于你自己、你的鉴赏能力、你的抱负的一个机会。每一题都可以用完全真实或者完全虚构或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写作——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消遣、分析(不要痛苦地挣扎)、重组、写作——让我们听听你感兴趣的事情,听一听你的心声。普林斯顿大学的作文题: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这些引导语就像轻松而自然的面谈,看不出命题者的倾向和喜好,没有对错之分,既给学生巨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又使学生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和情趣,不把写作看作是了不起的大事。
作文命题引导着作文教学,更引导着学生的发展,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应该站在学生和作文教学健康发展的高度,在作文命题的现实与可能之间不懈地探索。
[1]田松.爱因斯坦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1999-03-03.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孙正聿.哲学与人生[N].光明日报,2009-04-16.
[4]伯特兰·罗素.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M].欧阳梦云,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5]语文学习编辑部.写作指引[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李瑜青.培根经典文存[G].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7]李乾明.作文教学的转型与动因[J].教育研究,2006(12).
[8]魏小娜.中西方作文文体知识开发的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责任编辑 冯自变】
1672-2035(2011)01-0156-04
G420
B
2010-09-29
乔桂英(1969-),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