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2011-08-15郑淑红温志宏

关键词:术科新课标技能

郑淑红,温志宏,张 龙

(1.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3; 2.太原师范学院 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12)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郑淑红1,温志宏2,张 龙2

(1.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3; 2.太原师范学院 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课标”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比,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术科教学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性人才培养环节过于集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高校在实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要结合“新课标”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加强理论学习,使学生明确“新课标”的内容与精神;术科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实践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进入21世纪,我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国家教育部课题组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新课标”)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实验区进行试验,目前在全国已经全面实施。“新课标”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新课标”指出,中学体育课是以学习运动技术、发展与提高运动技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课程。“新课标”专门提出了“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并提出按照模块选项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特长。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新方案”),“新方案”的研制是在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背景下进行的,“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对象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否了解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标准,是否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新课标”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哪些差距?探讨这些问题,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的基本内涵、要求及实施情况

“新课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要求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与身体健康这两条主线,将中小学课程标准与学校的体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体育课程结构重新建构。“新课标”指出要坚持四个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并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新课标”依据学生的具体条件将体育学习划分为六个等级水平。

“新课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教育部课题调研组在2005年底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改革的总方向获得了各级学校较为广泛的认可;课程设置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加具体合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进行积极的和本质的变化;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当前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已经进入逐步完善化阶段。此外,还有其他的调研报告也指出:所有被调查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其中超过95%的被调查教师认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认为传统的教育质量观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这一现象正在得到改变。[1]182

二、“新课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从“新方案”以及搜集到的全国十多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主要面对的是中小学,培养的主要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能力来看,多数院校强调“多能一专”、“一专多能”以及“强实践能力”。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方案要求通过术科必修课程学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主要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战术,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教学、训练以及组织裁判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术科选修课的学习,要掌握所选专项的运动技能,并达到较高的水平。新课程方案中的专业学科类课程有所增加,而专业术科类课程的比例有所下降。黄汉升等人认为,“术科课程比例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相反的是在专业课中强调要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术科除要必修外,其他的一般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2]。与1997年的课程方案比,新方案中专业必修课总学时有所下降,选修课百分比上升了将近10%,并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形式开设限选课,这样的课程安排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与能力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适应“新课标”要求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中小学师资创造了条件。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新课标”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1.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技能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偏差

“新方案”中缩减了体育术科总学时,增加了基础课和学科类课程的总学时,专业学科类课时比97方案增加了5.6%,术科课程总学时比97方案减少了144学时。从1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来看,各校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按照“新方案”的要求设置的。访谈中,多数术科教师认为,术科必修课教学学时压缩后,对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培养不利。季浏教授认为,“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的教学。新体育课不但没有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相反更加突出运动技能学习。[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4]“新课标”还首次提出根据模块选项教学,要求高中阶段(10~12年级)的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与运动爱好。无论从体育课的性质、“新课标”的目标及内涵来看,掌握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术仍然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毛振明教授也强调,我们现在决不是要什么“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在全面端正体育教材观的前提下,在严格和科学地精选体育教学内容之后,有层次地、有重点地去“强化运动技能教学”。[5]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高校13位体育学专家调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锻炼;教学方法中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忽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求,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中存在反映体育学科前沿水平的相关知识不多,反映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不够,没有凸显出关注健康的理念,普通教学中关于竞技运动的内容比较多,竞技色彩浓厚;各种技术课的教学中,高校教师自身缺少教材、教法的内容针对性的学习,对中学教材和教法不熟悉且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体教专业的学生科研能力水平亟需提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等问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教学能力结构不合理,学生难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3.高校实践性人才培养环节过于集中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检验,更关系到他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代表队的训练中实习,使学生的教学、训练能力得到锻炼。一些高校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从2007年开始实行3学期制,在各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在全校选修课中选修,或者听讲座,此外,要求学生走出校门或教室,进行大量的实践。山西大学体育学院要求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不得低于38学分方能毕业;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规定实践性环节不少于10学分;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1周教育见习、8周教育实习,此外,还有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等环节。

从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运城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山西7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形式为中期见习和毕业前夕集中实习。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大四的第七八学期,实践周期为8~10周,在教育实践之前,每个高校都有一周的教学培训学习,给学生具体讲解实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建议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重视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与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就是在素质教育和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台的,新课程方案强调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特长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标”和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中小学校体育人才需求为导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使教师和学生都充分了解“新课标”的内容与精神实质,了解“新课标”对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术科教师必须加强指导,使学生的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体育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做到课堂与课余活动相结合,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展自己的体育实践能力;学校要重视术科教学环节,充分利用课外或俱乐部形式,补充术科学时的不足,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体育教学工作。高校中贯彻“新方案”的理念不能简单地奉行,应该结合“新课标”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要求来进行。

[1]教育部调研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研究报告[G]//素质教育调研组编著.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赖天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09(5).

[5]毛振明.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正确对待运动技能教学——对“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质疑[J].中国学校体育,2004(3).

[6]王树宏.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 冯自变】

1672-2035(2011)01-0147-03

G642.0

B

2010-11-10

郑淑红(1970-),女,山西运城人,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温志宏(1971-),男,山西太谷人,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

2009年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配合“新课改”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研究》(序号277)

猜你喜欢

术科新课标技能
高级技能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体育院系术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