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
2011-08-15姚任
姚 任
推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
姚 任
最近,深圳市委五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探索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率先建立现代公民社会”的目标。深圳成为第一个将公民社会建设写进“十二五”规划的城市,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这一思想符合十七大报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精神,是对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落实和细化。
关于“现代公民社会”,在西方是指公民自组织起来满足其共同或公共需求的社会部门,它以公民自组织为核心构成,还包括媒体、网络、公民的各种公共交往形式等公共领域,公民的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等。①本人在深圳“都市计划”赴美培训学习中,了解到美国公民社会高度发达,公民社会的各类主体全面介入政府的公共管理、地方自治、慈善公益、社会服务乃至外交等各个领域,公民社会制度与民主政治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社会公共治理的三大支柱。
对于公民社会的概念,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解释: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既是各个社团为获取影响而竞争的场所,也是社团与国家或政府间组织进行互动的中介;公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又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生活领域及其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②以上尽管表述不同,各有侧重,但主要涉及的都是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事务,属于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加强的四大建设中的社会建设范畴。
现代公民社会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与趋势,是社会发展成熟的基本内涵,是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建立公民社会有两个主要条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改革。③就此而言,中国现在这些条件已基本成熟。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国家——市场的二元结构基本形成;在政治条件上,随着改革的推进,政府主动让度出的部分公共管理职能和释放出的市场经济空间,使各类合法的民营经济组织、志愿性社团、非政府组织等破土而出,并与国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农村村镇的民主选举,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自主管理,行业协会和NGO的社会自治,均已初步展示出了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目前,深圳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2009年GDP已经达到8245亿元,财政收入880.8亿元,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民主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公民的民主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度较高,行业协会和各类社会组织比较发达,具备了公民社会建设的土壤。但是,公民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社会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方针逐步推进。重点应抓好几个环节: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二是重在制度设置,三是坚持有序推进,四是培育公民意识,特别是民主法治、权利义务与责任意识。为此,深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努力:
一、大力培育民间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我们以前常称为民间组织,在国外通常称为非政府组织(NGO),是指民间自愿组织的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非营利性的、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章程开展活动的一种社会组织。最主要的特点是:正规性、非盈利、非政府、公益性以及自愿参与。据统计,美国有非政府组织120万个,还有50万个因为年收入未达2.5万美元,尚未注册。美国约有宗教背景的非政府组织35万个,仅占全美所有非营利机构的20%、所有慈善机构总数的30%,但其所获捐款却占全美慈善捐款总额的60%。④非政府组织中有偿的工作人员1100万人,志愿者570万人,是世界上非政府组织最发达、最活跃,作用最明显的国家。非政府组织有力地补充了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不足,成为美国社会的“稳定器”、“减震器”和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在我们国家,社会组织发展很快,除了原有的官方半官方组织如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以外,主要还有各种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公益社团以及宗教团体等。拒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社会组织总量已达42.5万个。⑤深圳进入21世纪以来,迎来社会组织发展高峰,数量年均增长近20%,总数3000多家。⑥近年来,一些境外的非政府组织包括有宗教背景的团体、基金会现在也开始进入大陆,从事各类社会服务,如狮子会、慈济慈善基金会等。有专家认为,深圳在推动公民社会建设、加强社会改革方面有五大亮点:一是以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先导,全面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之路;二是积极推动社会组织民间化发展;三是积极配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移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四是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引入行政指标,从管理走向治理;五是政府支持和扶植政策相继出台并逐渐制度化和体系化。⑦
支持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政府要通过转变职能回归本位,“有所不为”,做“知退政府”,给社会组织的发展让渡空间;二是加强立法和法规的建设,加快制定和出台《行业协会商会条例》和《非营利组织条例》等,为社会组织的发展确立保障;三是破除阻碍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在税收减免和接收社会捐赠等方面给予支持。美国国内收入法案第501条款,准予免除NGO的联邦公司税,大多数州准予免除非营利组织的公司税和房产税,允许社会组织接受社会捐助捐赠也是国际惯例,是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资金保障;四是降低登记门槛,逐步放开准入领域。从政府角度,要从精简和效能出发,加大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力度,为社会组织扩展空间。允许获得登记、内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组织进入其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领域和地域。
二、开展网络问政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对于民生事务的重视和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的发展,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系统开始为市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支持,网络问政的力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
深圳于2007年开通政府非应急事务12345公开电话以来,两年多来共接听市民电话470.74万件次,处理来电217.64万件次,⑧广泛地收取、汇聚了广大市民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在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疏缓调处社会矛盾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民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公民行使“四权”的重要渠道;市民参与政府管理及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能否和网民建立一种积极、良性的双向互动,不但关系到党委政府如何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接受群众监督,也是建设公开透明政府的标志。
网络问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网络发言人”、“手机信访”、“公仆信箱”等创新举措;新闻、政务网站纷纷设置问政类、民生类栏目,搭建起党政部门与网民沟通互动的平台。深圳完全有条件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网络问政形成制度。建立制度,完善对网民留言收集、办理、跟踪、督办和回复的长效机制,重大政策出台时、定点公开问政,使网络问政常态化。二是建立专业队伍。现阶段可以依托12345公共电话,拓展服务平台,扩充服务内容,加强网络问政队伍建设。三是问政信息公开。政务信息公开透明是市民积极参与网络问政的前提,要把网络问政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态度真诚,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公布给民众。四是问政范围全覆盖。不但要包括市政府及其各个部门,也要覆盖区、街道,涵盖所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城市建设、政府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五是宽容的问政环境。问政中,要保持真诚、平等的态度,尊重每一个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精神,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三、设立“市民论坛”和“社区论坛”
公民社会的建设,既需要教育引导,制度保障,也需要设置具体的参与平台。
深圳的市民素质比较高,参与意识、参与能力比较强,通过几年“村改居”、“居改社”的城市化进程,社区建设有一定基础。政府在推动公民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多种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特别是面对面交往的制度平台。一是可以在市、区政府层面,由政府主导,设立“市民论坛”,围绕深圳的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事务,广纳民意,每月一论。论题可由政府出题,也可专家学者出题,还可以由基层社区论坛推选确定主题。这个论坛可以作为宣传市委市政府政策的平台,也是一个充分交流思想,协作磋商,取得共识的平台;论坛的嘉宾可以由政府点将,也可以公民自荐。参与者包括议题涉及的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自愿参加的民众代表。论坛可以电视直播,打造成与“民心桥”相辅相成的民生论坛。
二是可以引导、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社区,经街道和民政部门备案,设立“社区论坛”。由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工作站主持,坚持居民“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办”的精神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围绕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的单位法人和居民代表交流意见,讨论研究。论坛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论题的收集可以采取书面收集或口头收集的方式,按照群众的意见多寡和问题的轻重缓急,筛选、排列出每期论坛的议题;可聘用专家和相关领导出席评点、分析,加以引导,提高论坛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论坛的开办,既可以广听民意,汇集民智,交流思想,达成共识,又可以培养市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提高公民的素质,进一步推进公民社会建设。
注释:
①《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前景》,贾西津,《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9期
②吴志成:《中国公民社会:现在与未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③王建明:《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④刘澎:《基督宗教研究(第八辑)〈美国宗教团体的社会资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⑤《2009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民政部。
⑥龙科:《“红马甲”践行之路》,《南方都市报》2010年11月28日,TM02版。
⑦李舒瑜:《深圳提出建立现代公民社会受关注》,《深圳特区报》2010年11月26日,A8版。
⑧2010年8月第十七届全国市长公开电话工作年会交流材料。
(作者:深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