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探析

2011-08-15杨飞云

天中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道德生命教育

杨飞云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探析

杨飞云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成为保全生命的关键因素。从近年来发生的大型自然灾害以及各种人为灾难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缺乏基本的安全自救意识和自救技能,这已成为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势在必行,它不仅能够为挽救生命获得希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趋利避害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道德认知。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生命教育

从2008年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到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各种自然灾难的发生无不震撼着每个国人的心灵,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和逝去的同胞,除了感叹大自然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之外,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眷恋和无限的思索。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灾区,面对在雨中避震的群众说:“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1]温总理的话温暖并鼓舞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而,为什么我们的安全教育在直面处于危机中的生命时,显得那么脆弱和无助?我们又该如何教会每个人去眷顾自己宝贵的生命、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生命的守护——安全教育释义

(一) 安全教育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讲,安全教育是指以传授当遭遇不可预知的、危及生命的险情和灾害时应该采取的一系列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以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为目的的教育形式。险情具体包括大型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水灾、旱灾、雪灾、雷电、雪崩等,这些险情具有不为人所左右、危害性大、预测性不强等特征;人为灾难包含绑架、抢劫、勒索、强暴、暴乱等,这些险情与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不同的险情存在不同的自救方法及对策,需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从安全教育的特点来看,它以在校中小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但并不排除成人群体;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但需结合校内外主题活动和实际演练等多种形式;它以安全逃生和自救知识为主,但要融入生命教育、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等内容。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因为自救技能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之上的,例如发生地震时的应急预案中包含地震的成因知识、人员逃生知识、维持人体生命机能知识等,这些综合知识皆属于科学知识范畴。

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是学校对学生本人以及对整个社会负责的表现,但注意不要流于表面形式。一般而言,安全素质就是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以及社会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安全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意识。对于一个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弱势的青少年来说,生命成长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挑战。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缺乏判断力,当面临可能的伤害与危险时,往往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反应[2]。就我国目前而言,安全教育在校本课程中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课程安排。虽然一些中小学也开展了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的课程,但往往只有简单的说教,学生缺乏亲身演练和独特的体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而使安全教育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 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是脆弱的,在险情出现之前加强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就成为关怀生命的必要手段。2010年5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周永康在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到:“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最让人牵挂揪心的是孩子安全。”[3]他要求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学校、幼儿园的安全工作。2010年3月29日是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也就是福建南平凶杀案发生的第六天,袁贵仁部长在当天的会议上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我们应当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准则。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老师,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4]可见,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已经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以及教育最高管理部门和国家安全部门等多方面的重视,安全教育制度和实施方法也在逐步完善中。

从近年来媒体报道的种种恶性事件来看,我国国民的安全自救意识相当薄弱,自救能力低下,以至于遇到险情时,一些人因欠缺自救知识和技能而放弃许多逃生机会,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各种自救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亲身经历,通过实际的演练,使之在紧急危难时刻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起到自我保护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实现生命的保全。一个典型的事例发生在紧邻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由于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紧急疏散演习,演习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逃生演练,教会学生逃生的路线和方法,地震发生时,2000多名师生仅用 1分 36秒就全部逃生至操场上,创造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这所中学曾组织地震逃生训练,增强学生避震防震意识,同样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普及自救教育的意义多么重大。

国外成熟先进的安全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结合实际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众所周知,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活动频繁,由地震引发的火灾也接连不断,因此,日本特别注重自救教育的开展。日本孩子从小就从学校和家庭中接受逃生教育,增强自救意识。日本的安全教育不仅涉及范围广泛,而且特别重视细节。例如,在小学课程中设有呼救训练,训练孩子遇到险情时高声呼喊,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又提醒别人危险的存在。又如在各大城市的消防站中设有专门的体验车或房间,在进行演练时,体验车或房间内充满烟雾,训练让学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躲避令人窒息的烟雾,匍匐前进到安全的地方,从而实现自救。再如,日本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观摩消防员救火和逃生的表演,教育孩子在火灾时应采取何种规范行为,这些都属于自救教育范畴。然而我国的安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甚至被问话课程所代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某些地区会存在相当多的自然灾害隐患,如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每到汛期易受洪水侵袭;云南等地每到旱季易现旱情;东北三省森林覆盖面积广大,易遭火险;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处于板块交界处,由于受地表植被和修建水坝等人为破坏以及地壳运动频繁等因素影响,地震频发。因此,我国不仅要大力开展安全教育,而且应结合本地实际,开发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生命的智慧——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 审视生命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它融教育者及被教育者为一体,融课程教学与多种教学形式为一身,将教育置于关怀生命的视域当中。它要求人们要理解生命、审视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拯救生命,从而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中心思想与核心理念,表达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及对人性应有的眷恋。在教育中尊重儿童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尊重和完善儿童的人格,赋予教育以人性,最终使教育获得生命,这将是2l世纪教育的新观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还要让儿童的童真、童趣、童稚得到尽情的发挥,把儿童看作真正的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选择的主体、创造的主体、生命的主体[5]。在生命教育的观照下,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和必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实践形式之一。安全教育以具体的灾难场景和境遇作为教育背景,以具体的科学知识和自救手段作为教育内容,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凸显对生命的关照。因此,安全教育饱含了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 感悟道德

安全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道德潜能作为意识形态蕴含在每个人的身上,体现在多样的教育资源当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安全教育,受教育者在学习和掌握自救方法的同时,下意识中会形成一种通力合作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一旦遭遇某种道德场景,学生的道德潜能和道德意识就会被激化,就会试图寻求某种道德平衡,从而促使他们道德世界观与道德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他们的道德世界观与道德价值观一旦形成,“就直接影响到个体对道德目标的确立、对道德理想的崇尚和追求、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并支配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控制个体的道德行为抉择和实际的道德行为过程,它决定着个体以怎样的道德状态存在与生活”[6]。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个体道德心理与道德情感随之稳步深化,逐渐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最终引导道德行为的实现。在许多危难的境遇当中,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很难达到自救目的,例如当遇到坍塌危险或在火灾现场,打开逃生通道是求生的必要条件,有限的个人力量有时显得很渺小,团结互助精神此时就成为求生关键,逃生之门往往为懂得合作的人打开。又如,在通过狭小的紧急通道时,更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潜能,谦让有序的态度闪烁着道德的光芒,鱼贯而出要比拥挤不堪更能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因此,在安全教育中,被教育者不可避免地要接受道德教育的洗礼,这不仅是自救的要求,更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 深化安全

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正是从人身安全从发,教育人们趋利避害、居安思危。它不断地提醒学生增加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因而安全认知位居安全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安全教育中,教育者首先需要从基础安全知识进行引导,使受教育者懂得安全意味着什么,哪些地方和情况下会出现安全隐患,如何转危为安,在危及生命的紧急关头如何实现自保和互救。目前,在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增强安全自救意识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见识有限,许多安全隐患没有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伤亡事件发生。因此,安全认知应构成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 反思死亡

“不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古形影不离,构成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生命教育离不开对死亡的理解。死亡教育同样蕴含对生命的追求。关注生命,就要关注死亡,这要求以求生为目的的安全教育必然要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死亡。“‘人之死’不过是印证了‘人之生’”[7]159,死亡是一个人们忌讳又不可回避的话题,一些严重灾难的出现通常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如统计数据表明,在汶川地震中罹难人数高达8万多人,数以万计的人流离失所,共造成“三孤”人员 4335人,其中孤老1807人,孤儿1019人,孤残1509人。如此多的“三孤”人员以及在地震中失去亲人、颠沛流离的人们,如何面对逝去的亲人,如何从失去亲人的阴霾中走出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如何重新理解死亡与生命的意义,这时需要对生者实施心理辅导,使他们在死亡教育中理解“向死而生”的真谛,剥离难以承受死亡之重的痛苦,从而理解“死”之喻义,挖掘“生”之本体,从痛苦中走出来,使新的生活更有意义。因此,安全教育要将死亡与求生相结合,只有正确理解死亡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慰藉。

三、生命的展望——安全教育的开展

就我国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学校仍将文化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偏重提高升学率,忽视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而一旦遭遇紧急情况,师生往往因为无法自觉产生自救意识和采取正确的自救方法,造成恶性事件的发生,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未全面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的现实,教育管理部门有必要大力开展安全教育与自救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各类各层次学校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尤其要重视切实落实安全教育课程与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使之不致流于形式和口号。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教师对安全教育的思考

教师在安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教师自身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意识,就不会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的模式和教学效果来看,教师本身的自救意识有待加强。首先,教师要认清安全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提高关爱生命的师德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而鲜活的生命,保护他们的生命不受侵犯是任何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珍爱每位学生的生命,就要从思想上提高“生命诚可贵”的人性认识,只有这样,教学也就不局限于传统观念里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生命的体悟”。教师也不再是“布道”的教士、“诵经”的和尚,而是学生生命、生长的促进者[8]13。其次,教师要从多方面获取安全和自救知识。面对复杂多样的灾难形式,教师要积极拓展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主动将相关安全自救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和观察学生可能遇到的危险,并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和逃生技能。最后,教师要与学生互动学习。从安全教育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来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包含多种形式,如教师对学生提出疑问:如果遇到某种险情,你会怎么去做?你会首先想到什么?你认为在这种险情中自救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如果出现意外情况,你会怎样处理?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获得较为深刻的印象,如遇到同样的险情,学生便可立即采取行动。再如,教师可以做出相应的示范动作,让学生评判或进行相应的演练。这些方法使师生都参与到了安全教育当中,从而提高自救意识和自救技巧。

(二) 校内和校外安全教育资源的开发

安全教育应兼顾校内教育和校外资源的开发,双管齐下。校内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传授。校外资源开发主要包括社区教育、实际演练、参观考察、访问访谈等,其多样的教育形式和强调亲身体验的特征与安全教育的特殊性相应,能够更为生动、更为直观地为学生提供教育阵地,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安全教育主要以教会学生掌握避险和逃生的技能、技巧为主要目的,而技能与技巧主要通过实际演练完成,因此,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与校外相关机构或单位部门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演练场地和参观机会,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 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安全教育有别于理论知识型课程,应追求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社会实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例如要求学生针对已经出现的灾难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利用节假日或上课时间到发生灾难或险情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访问,调查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解决预案、方案,最后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将体会与他人分享,从而获得直接经验。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例如到相关的单位观看演练情况、参阅相关图书、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对比安全措施与自救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更具有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一门偏重于实践的教育课程,安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安全和防范意识,而且可以通过学生难忘的亲身体验,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自救技能技巧,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 落实安全教育的检查督导制度

安全教育的实施需要监督机制作保证。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中很少将安全教育列为必修课程,这就需要出台相应的教育监管制度以确保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首先,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开发安全教育教材,挖掘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结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统筹安排课程教学,组织相应的校外实习、参观和考察。在教学过程中,安全教育要寻求与教育内容、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学手段等的切合点,深入各门课程当中,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其次,要在中小学中开展安全教育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安全教育理论和经验,保证教师安全意识的增强和自救技能的掌握。最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需增强监管力度,定期检查安全教育工作实施的内容及取得的效果。要求学校落实安全教育责任制,制定出学校自身安全检查工作计划,加强学生自救训练的督导工作。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使安全教育不至于沦为“形式课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掌握自救技能、具有互助精神、珍爱生命的社会成员。

[1]温家宝: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5/050015541336.shtml

[2]周定平.关于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3]周永康: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校园安全[EB/OL].http://news.qq.com/a/20100503/000910.htm.

[4]袁贵仁:学生生命不保,何谈教育?[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edu/news/2010/03-31/2199237.shtml.

[5]任桂平.守望生命——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9).

[6]魏国力.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观调查报告[J].甘肃理论学刊,2009(7).

[7]段智德.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杨宁〕

G62

:A

:1006-5261(2011)01-0132-04

2010-08-25

杨飞云(1980―),男,河南开封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道德生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