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1-08-15刘彦军
刘彦军
(黄淮学院 国际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刘彦军
(黄淮学院 国际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三个部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普及型创业教育、分化提高型创业教育和培优型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人格教育和创业能力教育四个部分。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形成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也多次提出各高校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2010年5月份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高校从学校类型、层次、特点和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分类及目标体系
创业教育应包含“普及型创业教育”、“分化提高型创业教育”和“培优型创业教育”三个层次,普及型创业教育是指将大学的各个层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种专业、各个年级的所有学生都纳入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普及创业理念和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基本创业素养和创业精神的教育过程[1];分化提高型创业教育是指在普及型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专业性更强的创业教育的过程;培优型创业教育是指针对有强烈创业意愿、较高创业能力、较好创业素质和基本创业条件的学生,采用更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的过程。
普及型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创业理念和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基本创业素养和创业精神;分化提高型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将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分化出来,进行专业性更强的创业教育,传授更多的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使之成为创业型人才和潜在的创业者;培优型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指导及适当的支持,使学生成功创业,成为真正的创业者。创业教育的三个层次存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和逻辑上的递进性,三者有机结合,组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最终培养的是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广博的创业知识、良好的创业人格和较强的创业能力的成功创业者。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成功的创业者应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广博的创业知识、良好的创业人格和较强的创业能力[2],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人格教育和创业能力教育四个部分。
(一) 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心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因素[3]。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创业意识教育的实质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自主创业意识,使他们愿意创业,乐于创业,锐意进取,为创业励精图治,奋斗不息。
(二) 创业人格教育
创业人格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相关。良好的人格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是支撑艰辛创业道路的内在支柱,创业人格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之一。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和弱点,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特别重视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六种人格特质的塑造。
(三) 创业能力教育
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具有创造特性和较高综合性的特殊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创业能力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与创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创业能力包含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四个方面。方法能力是指从业与创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交往、公关、协商、谈判、社会活动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能力,它是一种人、财、物、时间、空间的合理组合、科学运筹和优化配置的心理能量的显示,在较高的层次上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综合性能力不仅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还包括收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和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以及非常规性的决策和用人的能力等,它是一种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开发和运筹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业能力。
(四) 创业知识教育
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人格和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创业知识。首先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其次是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如商品需求、商品流通、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再次是应具备多种专门的综合性知识,如法律、法规、政策、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形成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4]的方式方法体系。隐性创业教育可依托物化因素、文化心理因素和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开展,依靠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显性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包括课程教育、活动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三种途径,可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咨询与指导来实现。
(一) 隐性创业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渗透、塑造和影响的手段和方式。隐性教育具有“全天候”的特征,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影响教育对象,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隐性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1. 依托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教学生活设施等物质因素进行隐性创业教育。高校可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及周边环境治理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业氛围。例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修建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张贴宣传画、标语等。
2. 依托校园文化、校园氛围、校园舆论、校园传统、规章制度等文化和心理因素进行隐性创业教育。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论坛和创业沙龙、请企业高层人员和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到学校作报告等活动,通过学校广播、校报和校园网等资源,及时地宣传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而实施的优惠政策,营造社会大力支持的氛围,报道创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使大学生了解创业政策环境和时代环境,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目的。
3. 依托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进行隐性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以及教材和教学的特点,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依托或载体,在教学内容中合理安排创业教育的内容,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该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把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使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同步进行。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实践作业、申报项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二) 显性创业教育
所谓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明确的教育内容直接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活动的手段和方式[5]。显性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显性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1. 课程教育。课程教育是指开设相关的切合实际的课程,使创业教育走进学生课堂的教育形式。课程教育是创业教育走向正规化、常态化、规模化的重要途径,是创业教育应用面最广、最主要的方法。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应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教育方式,并根据创业教育的三个层次和不同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别开设具有特色的初级必修课和选修课等。通过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把有限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2. 第二课堂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创业教育形式。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从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起来的,第二课堂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各高校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创业活动课程根据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与创业学科课程配套的活动课程,如结合相关学科内容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等活动。第二类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发起、组织的各种创业计划大赛、设计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三类是大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创业活动。如“创业沙龙”、“创业论坛”、“人才论坛”、“创业俱乐部”、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创业教育课讲座和创业知识培训等。
3. 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教育是指以创业基金、创业基地、创业项目等为依托,开展模拟创业、创业大赛或真实的创业,组建创业团队、开办和运营模拟或真实的创业企业的教育形式。创业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激活理论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6]。进行创业实践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一是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可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演示高精尖设备,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的研究,这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是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学校可以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实体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三是建设高校科学技术“孵化基金”和创业示范基地,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鼓励大学生选择项目申报。
第二,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办法,许多学校作了积极探索,也逐步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同。一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每位同学都有可能参加由学校统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知识。
总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科技大学,2007.
[2]刘彦军.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9(14).
[3]文建龙.试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3(12).
[4]刘艳芳,杨少清.创业教育在武大[J].科技创业月刊,2003 (11).
[5]吴学兵.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5).
[6]杨杏芳.培养创新人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责任编辑 张彦群〕
G444
:A
:1006-5261(2011)01-0123-03
2010-09-25
刘彦军(1980―),男,河南新郑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