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乡村茶馆文化探析
——以河南中部一乡间古镇为例
2011-08-15张伟豪
张伟豪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中原地区乡村茶馆文化探析
——以河南中部一乡间古镇为例
张伟豪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茶馆,作为现代都市中一种高雅的休闲场所,早已为人们所知。然而,在河南中部一乡间古镇——冢头镇,茶馆存在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长盛不衰。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乡村茶馆在当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中原;乡间古镇;茶馆文化
在河南省一乡间古镇——冢头镇,自明清始,特别是民国以来,茶馆林立,这里的茶馆与城市中的高品位的饮茶、品茶场所不同,而是结合当地乡村的发展和群众的喜好而兴起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许多城市,茶馆也并不多见,而这个中原乡间古镇的茶馆已经兴盛了上百年,直到今天,周边市县的人都好奇于古镇的茶馆林立和独特的饮茶风俗。
一、古镇茶馆兴起的历史
冢头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北临禹州市,东接襄城县,多条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万亩,全镇辖35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人口5.6万。明清时期,冢头镇地处许昌至洛阳、禹州至南阳的两条官道交会处,各方商贾来往不绝,这里的旅馆、饭馆、茶馆一直生意兴隆。解放前,由于当地盛产烟叶,外国烟草公司大量收购、经营烟草,很多中间烟商在此开设烟行、烟草转运公司等。1937年有烟行17家,设磅72架,从业人员500多人,日收购烟叶5万余公斤[1]。烟商的云集,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兴旺发展,冢头遂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名镇,酒楼、饭庄、茶馆、商号等更是兴盛。为方便在此经商购物的四方商贾及周边乡邻的休闲娱乐,当地人们设立了许多茶馆,有的茶馆兼具旅馆的性质。汝河的支流——蓝河穿境而过,在七孔石桥两端、溪岸幽处,分布着很多茶馆,这里比较完整地保留着茶馆行业的旧貌,煮河心水、泡毛尖茶、细品漫谈。多年来,茶馆成了冢头人一个主要的娱乐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冢头镇的商贸业再次繁荣起来,现有固定工商户数百家,还吸引1500多个流动商贩、手工业者前来经商务工。每到农历双日有集贸会,每月逢“9”和“22”为物资交流大会。随着沿路开发及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镇区内逐渐形成了百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家具一条街等专业市场,商店林立,顾客络绎不绝。冢头镇至今仍保留相当数量的明清建筑和民宅,饮食、茶文化历史悠久,烧羊肉、烩馍、烧鸡、茶水远近有名,附近禹州市、襄城县、汝州市及县内其他乡镇的人们经常到冢头镇就餐、饮茶,餐馆、茶馆常常顾客盈门,座无虚席。悠久的历史,繁荣的商贸,使得冢头镇2008年荣获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二、独特的乡村茶馆文化
镇上遍布街巷的茶馆是冢头镇的一大景致,也是当地人的主要娱乐休闲场所。因交通便利,行人往来,商贾云集,茶舍林立,加上传统的生活习俗,自古以来这里饮茶之风盛行。这里的人们虽然祖祖辈辈过着简朴的生活,可以忍受物质上的匮乏,却不可以一日无茶,饮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亦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每天来茶馆的茶客大多是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有的独自一人,有的数人结伴。无论男女老少,劳累之时或闲暇之余,只要花上五毛、一块钱,便可泡上一壶茶,尽情地浅酌细品,在品尝清香与苦涩相伴的茶时,也咀嚼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乡村茶馆远没有都市茶楼的精致与讲究,但茶客却络绎不绝。除了喝茶休闲之外,这里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茶馆里的常客相互都认识,见面时彼此打声招呼,便找一个位置坐下,这时,茶老板手持一把黝黑的大茶壶,掂着茶碗走过来,热情地为茶客们冲茶续水,白烟徐起,闻其香,品其味,甘滑馥郁,令人心旷神怡。茶客们兴趣所至,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布阵对弈,有的则自斟自饮,享受着独处的乐趣。兜里有几个闲钱的老者,也会凑在一块打个纸牌,半天下来,输赢都不多,图个乐子,打发时间。茶馆里说学逗唱,谈天论地,热闹非凡。喝完茶,茶客们向老板打声招呼,将钱往桌上一放,便径直走出。一些老年人从早喝到晚,中午买块肉夹馍喝着茶,水续几回,茶酣兴浓,乐而忘返。镇上的一街两行,每隔几户就会有一家茶馆,足有数十家,许多茶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条件参差不齐。讲究的有空调、电视机,普通的是小瓦屋、农家院落、石凳、原木桌、粗瓷碗。茶馆大都较为简陋,空空荡荡的没有装修的房屋里,放上几张矮桌,几把矮凳,再在桌上放上几只茶碗或搪瓷缸子就成,来人坐在桌旁的矮凳上,店家续上茶水,就成了生意。不论茶馆的条件优雅、粗略,人气都很旺,来喝茶打牌者多是中老年人,无论农闲还是农忙时节,镇上的各家茶馆里大都座无虚席,大点的茶馆容纳上百人。
镇上茶馆用的茶叶不甚讲究,一般都是比较便宜的毛尖茶叶,当地不生产茶,对茶的质量与喝茶的方式也不怎么讲究。其实茶客也不是以品茶为主,大家主要是聊天交流,茶馆纯粹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借助于茶馆,建立一个大家聊天的处所,和“茶”的文化内涵其实没有太大关系。虽然古镇的饮茶谈不上什么茶文化,但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很多老年人,一大早就从数公里外的村庄赶来,先赶集,办完事就直奔茶馆而去,茶客或喝茶聊天,或下棋打牌,一坐就是一天。老茶客们常说:“不来喝茶心里惶惶,不见牌友手里痒痒,老辈人就是这了。”就这样,形成了一方民俗。
开茶馆不需要多少本钱,但也不是谁都能开,茶馆靠的是年份长,人气旺,善经营。因为在一个茶馆时间长有感情了,并和老板熟识,很多老茶客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茶馆去消遣,新开的茶馆往往生意不好,需要慢慢地招徕顾客,聚集人气。老板一般是会来事、性情和蔼的中年人,他们擅长招徕顾客,能和大家合得来。简陋的茶舍牵系着茶客情缘,茶馆是百姓聚集喝茶谈天的好去处,茶馆中简朴、安静的生活以及苦辣酸甜的人生百味,让游客领略这里的风土人情,也品味着中原地区生动的乡土民俗。
2007年5月11日,由平顶山市民间文化保护协会主办的平顶山市茶饮文化研讨会在冢头镇举行[2]。会上,专家肯定了冢头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的饮茶文化历史,并就如何发掘、宣传冢头的茶饮文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举办冢头茶食文化节、举办大型主题庙会、建立保护修缮古建筑体系等,这些建议为改变冢头镇久在深山无人识的境地提供了有效的方案。
三、乡村茶馆的功能和作用
冢头镇的众多茶馆,在当地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1. 当地乡村的重要休闲娱乐场所。乡村文化相对贫乏,茶馆在满足当地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去茶馆的以中老年人居多,老茶客们虽然天天见面,但他们情趣相投,张家长、李家短,日日都有新话题,漫不经心地聊天、天南地北地聚谈,古今中外,下棋打牌,布阵对弈,说学逗唱,无所不涉。一些有才艺的老人,兴致来时,说上几段评书,唱几段古戏,为大家助兴。外地的民间流浪艺人,会时不时来到茶馆,为大家展示技艺,好不热闹。一些中年人和年轻人,他们没有全天候的“茶兴”,则是中午时分坐上一两个小时,谈论的话题离不开种田致富。
2. 农村老年人的乐园。城市中有很多老年人的去处,例如棋牌室、文化广场、老年大学、公园以及养老院等,但在农村,由于条件所限,经济状况又不好,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不多,对那些辛苦种田一辈子的农村老人来说,到老能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在那里聊天拉家常,对他们也是一种慰藉。茶馆消费不高,老年人大都承受得起,他们在那里喝茶聊天、说学逗唱,谈天说地,茶馆作为一种公共场所,大家自由进出,因此,对农村老年人来说,茶馆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养老院的作用。
3. 交流信息的场地。大家在茶馆中足不出户,便可知道全镇的一些重要新闻和信息。南来北往的人们坐在一起,谈天论地,比如镇子上哪种买卖好做,哪种商品好卖,种植庄稼、蔬菜、水果有哪些新技术,手工业方面有那些新技艺,等等,通过这些交流,人们可以及时地抓住商机,打听到各方面的市场信息。
4. 融入镇子的中转站。对外地人和周围村庄的农民来说,茶馆成为他们融入镇子的一个最佳场所。有的老茶客晚上有事不能回村,老板就会给其安排住处,甚至个别人在镇上有个什么麻烦事,老板也会帮其协调,还有的外乡人干脆吃住在茶馆,俨然成了镇上的一员。众多茶馆的存在,促进了古镇与外地人的交流和沟通,是外地人了解古镇的窗口,也使古镇能够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如果没有这个场所,一个陌生人就不会很快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茶馆里,大家有说有笑,无拘无束。作为茶友,外地人可无拘束地询问当地的情况,在喝茶聊天过程中熟知古镇的方方面面,了解各种社会信息,广交朋友,扩大关系网,以便使其能够很快熟悉古镇,融入古镇。
在冢头镇,无论信步街头,还是驻足乡村,茶馆确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场所。茶馆既是农民和居民们休闲、消遣的憩所,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交流信息、切磋致富门道的天地。冢头镇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镇,未来向何处发展,如何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给冢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怎样在现实需求与传统内涵之间寻找对接点,这是当地政府考虑已久的问题。如果能够对冢头镇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开发,它必将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块重要阵地。
[1]聂长宏.“烟叶王国”纵横谈[J].中国烟草,1991(4).
[2]王营军.平顶山市举行茶饮文化研讨会[N].平顶山日报,2007-05-14.
〔责任编辑 张彦群〕
G112
:A
:1006-5261(2011)01-0113-02
2010-11-13
张伟豪(1977―),男,河南平顶山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