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罗马王政时期社会的影响
2011-08-15张尧娉
张尧娉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战争对罗马王政时期社会的影响
张尧娉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战争是罗马王政时期的时代主题之一,它对罗马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战争增强了罗马的经济实力,改变了罗马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组织,塑造了罗马的民族性格。罗马在战争中发展、壮大,而这又为罗马后来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罗马;王政时期;战争
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①。建城之初,罗马人口不多、城市不大、实力不强,周边是拉丁人、萨宾人、埃特鲁里亚人,强邻环俟。在这种环境中,罗马要生存发展,同邻国的战争便不可避免。笔者根据古典作家的记载进行统计,罗马王政时期较大规模的战争共有30次②。频繁的战争对罗马社会影响巨大。本文拟从经济、阶级结构和社会组织、民族精神三个方面探讨战争对罗马王政时期社会的影响。
一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战争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它既破坏了经济又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胜利的战争给罗马带来了大片土地和丰厚财物,增强了罗马的经济实力。
罗马人通过战争获得了土地,拓展了领土。建城之初,罗马只是意大利台伯河畔的一个小定居点。据说,罗慕路斯用一头白色的母牛和一头公牛围绕帕拉丁犁出一条沟作为城墙界限,再沿这条沟挖土筑墙,这就是当时罗马城的范围[1]18。罗马在同周围萨宾人、拉丁人等部族的战争中,或直接占有战败者的土地,或将对方的城邦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在这一过程中,罗马的领土不断扩大。蒙森根据塞尔维乌斯改革时罗马的人数推算出了当时罗马领土的面积“至少达1088平方公里,或更大于此”[2]86。从小小的七丘之地扩张成为领土辽阔的国家,战争功不可没。
战争还是罗马人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在古典作家的作品中,屡屡可以看到罗马人到邻邦掠夺的记载,大多数时候,罗马人同邻邦进行战争,并非要消灭对方,而仅仅是为了掠取财富。第三王图鲁斯与拉丁同盟在吞并阿尔巴的问题上产生矛盾后,双方并没有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战争,“而是在谷物成熟时侵入对方的农村,掠夺谷物,然后带领军队返回,相互交换俘虏”[3]149。老塔克文与第勒尼安人进行战争时,曾经“破坏了维伊人的农田并且掠走了很多战利品……他们(罗马人,笔者注)侵入敌人的乡间进行抢劫,夏天结束时,他们满载俘虏和战利品而归——因为那是一个富庶的地方……在这场战争中,维伊人损失最大,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农村遭受蹂躏。老塔克文三次侵入他们的领土,连续三年夺走他们土地上的出产,直到这些农田再也没有可供掠夺的东西为止”[3]215。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罗马发动战争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获得财物。
到对方领土上抢劫,得到的往往只是粮食、牲畜、劳动工具等,与这种方式相比,赢得战争后,洗劫敌人的营地或城市获取的财富数额更大。营地储存着军粮、武器装备、运送物品的牲畜、掠夺的物品、甚至还有大量的金钱。打败敌人后,对方营地中的财物自然归为己有。对于顽强抵抗的城市,一旦城市沦陷,罗马人就会把它洗劫一空,城市中的巨额财富都转移到罗马人手中。国王小塔克文攻下斯韦萨城后,“处死所有武装人员,让士兵们掠走妇孺,抢走奴隶,拿出所得金银的十分之一修建一座神殿,其余的则分给士兵。这次战争所获金银数量如此之多,以至每个士兵都能分得 5明那银子,加上用来修建神庙的十分之一,总数不下400塔兰特”[4]435。400塔兰特是数额巨大的一笔财富。公元前413年,提洛同盟的岁入也不过1000塔兰特左右[5]28。
二
劳动者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的作用更大,谁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扩张的主动权。战俘是战争的直接产品,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如何处理这种特殊的战利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在王政时代初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人的重要性,战俘不再被杀死,而是被吸纳为罗马公民,他们成为罗马平民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根据古典作家的记载,罗慕路斯对人进行了划分,把出身高贵的富人同出身卑贱的穷人相区别。下层人被称为平民,地位高的人被称为贵族[6]335。为增加罗马的人口,罗慕路斯并不处死战败者,而是将公民权授予他们[6]357。被征服者只有少数跻身于罗马贵族行列,大部分成为平民。图鲁斯吞并阿尔巴后,将阿尔巴人并入罗马平民之中,编入部落和库里亚,允许7个家族进入元老院担任官职,成为贵族[3]131。阿尔巴移民的到来,使罗马人口翻了一番。大部分的阿尔巴人成为罗马的平民。安库斯攻克拉丁的城市波利托里乌姆后,“没有残酷地对待这里的居民,而是将他们迁居罗马,编入部落,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财产”[3]161;占领拉丁重镇特勒内后,“将俘虏带到罗马,没有剥夺他们的财产,在城市中划出一块地方供他们修建房屋[3]163;攻下菲卡那城后,“将全体居民迁移到罗马”[3]163。据李维记载,安库斯时,从拉丁地区迁来数千人口,这些被征服者对于罗马人来说是外来者。他们虽然被安置在罗马人的土地上,与罗马人民有了地域联系,但无血亲关系,不属于公民集团,在占有生产资料、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都与罗马人不同[7]38。尽管这些新增加的人民同罗马原有居民之间存在矛盾,但是他们共同构成了罗马社会,罗马的等级结构由此改变。
到了王政时代后期,罗马的人口增加到了一定程度,大量的被征服者不再被吸纳为罗马公民,而被卖为奴隶,战俘奴役制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老塔克文统治时,开始出售战俘为奴,这一时期是战俘奴役制的产生阶段。据记载,老塔克文打败拉丁城邦阿皮奥列后,“大部分的阿皮奥列人战死,剩下的少数人,交出了武器,他们连同其他战利品一起被出售,其妻子儿女成了罗马人的奴隶”[3]191。科尔尼库鲁姆城被罗马人攻下后,“最勇敢的人战死,胆小鬼因懦弱得以保全性命,连同妻子儿女被卖为奴隶”[3]195。罗马人打败第勒尼安人和萨宾人的联军后,得到大批俘虏和战利品,“他们将俘虏卖掉,把从营地中掠夺的战利品分给士兵们”[3]205。到塞尔维乌斯统治时期,将战俘卖为奴隶的现象已十分常见。据说,塞尔维乌斯的母亲就是被卖为奴隶的战俘。塞尔维乌斯曾释放大量奴隶,被释奴隶同自由人一样,可以申报自己的财产。他还把他们编入4个城市部落中。狄奥尼修斯评价这项举措时说:“罗马人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奴隶,或在城邦交易市场上购入奴隶,或者直接将战俘出售为奴隶,或从战争胜利者手中收购奴隶……”[4]345由此可见,罗马人将战俘作为战利品占有,或将其留在自己家中加以奴役,或将其当作财产卖掉,买卖战俘奴隶也成为市场交易的常见行为,此时,战俘奴役制已经发展起来。
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组织相应发生改变。到塞尔维乌斯统治时期,罗马人口大大增加,其中一部分是外来移民,一部分是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所有这些新的国民,都处在旧的氏族、库里亚和部落之外,因而,不是populus romanus,即本来的罗马人民的组成部分。他们是人身自由的人,可以占有地产,必须纳税和服兵役。可是他们不能担任任何官职,既不能参加库里亚大会,也不能参与征服得来的国有土地的分配,他们构成被剥夺了一切公民权的平民。由于他们人数不断增加,由于他们受过军事训练并有武装,于是就成了一种同这时根本禁止增加外人的旧的populus相对抗的可怕力量了”[8]127。同时,公民也不愿独自承担兵役和税收,他们希望非公民来分担这些义务。在这种背景下,塞尔维乌斯进行了军事政治改革,“旨在把氏族和地方性的差别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全国征兵制之中,尤其要利用军队倾向平等精神使客民与公民融为一个民族”[2]84,他依财产多少把全体自由民(贵族和平民)分为5个等级(如果把“不入级”者考虑在内,应为6个等级),不同的等级须提供数目不等的兵员,即一定数量的百人队(百人队既是军队单位,又是行使政权的单位),并将军事组织的百人队创建为新型的民众会议,即森都里亚大会,以往库里亚大会的重要职能都转归该会议。这样一来,原先生活在氏族外的大批民众被吸纳成为新的社会成员,并被编入罗马军队的百人队。罗马的社会组织因战争的需要而调整,百人队这种组织将人们更有效地组合起来,这大大提高了战争胜利的几率,并促使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
三
波利比阿说:“罗马人不错过任何赚钱的机会,他们善于获取敌人的黄金和白银。”“掠夺是罗马进行战争的重要目的。劫掠行为是罗马国家鼓励的一种行为。”[9]3罗马人民怀着对土地和财富渴求的强烈欲望,积极参加战争。王政时期的很多国王有意识培养人民的好战倾向。罗慕路斯认为,商业是卑贱的职业,自由人要从事农业,参加战争,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会伤害彼此,“在损害敌人利益的情况下使自己变得富裕……他(罗慕路斯,笔者注)命令人民既当农民又当士兵。在和平时期,他们在农田上耕种土地……当战争来临时,他们履行战士的义务。他们英勇好战,因为罗慕路斯把战利品平均分给他们,他们非常愿意参加战争”[6]395。到安库斯统治时期,罗马人已经从“愿意参加战争”变为“大部分的罗马人都狂热地向往战争,想从战争中获取利益,不愿再像以前一样辛苦耕作土地”[3]157。塞尔维乌斯改革确立了财产面前人人平等、以财产决定公民地位的准则,许多发财致富的平民都获得了与财富相应的地位,这种开放的体制更是鼓舞人们积极参加战争获得更多财富。
罗马人给予英勇作战者极大的荣誉,不仅对其进行物质上的奖励,还会将其纳入贵族行列。许多平民依靠战功发迹,国王图利乌斯便是如此。据狄奥尼修斯记载,图利乌斯出身卑微,是奴隶的儿子,但他作战勇敢,战功卓越。老塔克文死后,后继无人,由于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再加上超强的管理能力,他被罗马人选为国王。对于战功卓著的将领们,罗马人授予其最高的荣誉——举行凯旋式。凯旋式不只是展示战利品,更是对胜利者荣誉上的嘉奖。罗马的国王和将领们无不以举行凯旋式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所有这些都激励着人们积极参战、勇敢作战,以夺取胜利,英勇好战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
战争塑造了罗马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阿庇安认为:“在勇敢、忍耐和艰苦奋斗方面,他们(罗马人,笔者注)超过了所有其他的民族。”[10]16这并非是过誉之论。
塞尔维乌斯改革创建了“兵民合一”的公民兵制度。罗马人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他们既是吃苦耐劳的生产者,又是经过训练、有组织的军人。根据罗马法律,每一位年龄在17到46岁的公民,只要不是属于最低一级或者还没有参加过20次步兵战斗或10次骑兵战斗,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而进入军队的士兵在平时都必须参加严格的军事训练,严格而又艰苦的军事训练使士兵们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军旅生活十分艰苦:军粮供应是军队的生命线,但随军携带的军粮往往十分有限,士兵们经常要“就地取材”,到驻扎地附近的农田里抢掠供给品,这意味着士兵们随时都面临着挨饿的困境。战斗中,士兵们经常要长时间持续作战,这是对士兵体力、意志力更严峻的考验。
综上,在王政时期,罗马完成了由氏族社会向国家的过渡。罗马人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财富,增强了经济实力,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或成为罗马的平民,或被卖为奴隶,平民阶级和战俘奴隶的出现改变了罗马的阶级结构。百人队和森都里亚大会等社会组织因战争的需要而产生。在战争中形成的英勇好战、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更成为罗马日后强盛的精神保障。
注释:
① 此处采用多数古典史家承认的瓦罗的说法。
② 罗幕路斯统治时进行的战争有7次,努玛统治时未发生战争,图鲁斯统治时进行了4次战争,安库斯统治时进行了6次战争,老塔克文统治时进行了9次战争,塞尔维乌斯统治时进行了1次战争,小塔克文统治时进行了3次战争。
③ 罗马平民的来源问题是罗马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尼布尔、蒙森和古朗日认为,罗马平民主要来自王政时代被征服地区的移民(尼布尔:《罗马史演讲录》第一卷(Niebuhr,The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Rome),伦敦1847年版,第74―81页;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第一卷),李稼年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80页;古朗日:《古代城市》(Fustel de Coulanges,The Ancient City),马萨诸塞1979年,第 224―229页)。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也采纳了这种看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9页)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1]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德]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1卷[M].李稼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Roman Antiquities,Vol.Ⅲ,Loeb Classical Library[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Roman Antiquities,Vol.Ⅳ,Loeb Classical Library[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Bury J B,Cook S A,Adcock F E.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Vol.Ⅴ,third impress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0.
[6]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Roman Antiquities,Vol.Ⅱ,Loeb Classical Library[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7]胡玉娟.试析罗马早期平民的身份地位[J].史学理论研究,2003(3) .
[8]恩格斯.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Polybius:The Histories,Loeb Classical Library[M].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
[10]阿庇安.罗马史:上[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责任编辑 张彦群〕
K56
:A
:1006-5261(2011)01-0098-03
2010-10-23
张尧娉(1984―),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