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意识的哲学思考
2011-08-15赵国利
赵国利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关于价值意识的哲学思考
赵国利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价值意识的主要特点是感性、多元、无序,而且缺乏科学合理性。价值意识对一个人的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科学价值意识的培育,就是根据其构成条件和关系,组建成为一个价值意识系统。求真、向善、爱美、自由是科学价值意识的体现。文化的熏陶、实践的开展、思辨能力的提升是培育科学价值意识的重要途径。
价值意识;培育;思考
一个人以什么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尺度去观察社会,以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公民的素质问题,也是价值意识的根本问题。因此,具有科学合理的价值意识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的根本条件,科学合理的价值意识从根本上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如何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本文主要从价值哲学内涵的思辨从发,提出对价值意识培育的一些看法。
一、价值、价值意识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在一定意义上是相对于“事实”而言的。在思想史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许多思想家苦苦思索而又纠缠不清的问题。有些哲学家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价值不同于事实。李凯尔特认为,人是属于两个世界的公民,一个是自然世界的公民,一个是价值世界的公民。也有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事实与价值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领域,其间横亘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剑桥哲学家G. E. 穆尔就认为,事实世界不会自行产生任何价值,事实就是事实,价值就是价值,一旦想从事实中推出价值,就会犯自然主义的错误。另外,也有不少哲学家反对事实和价值绝然对立的二分法。综观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笔者比较赞同这样的观点,即价值与事实在逻辑上是相互独立、相互对应的,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每一事实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属性和功能,事实中已经蕴含着形成价值的可能性,而且事实不是和人绝对无关的,也不是和价值毫无牵连的,当人们开始把客观事物称作事实时,它就已经不是纯粹的“自在之物”,而是与人相关的了。
目前,国内学者对价值概念大致有四种看法:一是实体说,认为价值就是有价值的事物,把价值与实体直接对应起来。二是属性说,认为价值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事物之所以具有价值就是因为事物包含着“有用”这个属性。三是关系说,认为价值并不是一种实体,事物不能决定自身的价值,人也不能决定事物的价值,只有人和事物联合起来才能决定事物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四是意义说,认为事物的价值就是事物向人呈现出的意义。“意义”一词是一个抽象的、含糊的以及没有明确、统一定义的复杂概念。美国当代美学家布洛克在《美学新解》中提出:在普通英语中,“意义”首先指语句和句子的含义,除此还包括目的性意义、相互关系意义和类别意义。在此所讲的意义就是事物的作用、价值。事物向人呈现出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表现为事物对人的有用性,也可以表现为满足人的需要,还可以表现为真、善、美等非功利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包含手段性价值,还包括目的性价值,即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总体看来,实体说和关系说来自于日常的经验,偏重于感性认识,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日常的价值现象,但对高层次价值的解释无法令人满意。相比而言,意义说能够在较为充分地说明手段价值的同时较好地凸现目的价值的存在,也能够在肯定价值客观性的同时充分地提示和肯定价值所富有的主观性和主体色彩。因此,意义说更接近问题的实质。
价值对于人的活动的取向、激励和调节是通过意识起作用的。人的意识又称人的心理,按其属性可以划分为事实意识和价值意识。事实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意识,表现为关于客观事实的感性认识或经验认识、理性知识或科学知识两个层面的内容。价值意识是与非价值意识相区别而言的,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社会、思维的全部反映中有关价值内容的心理、认识、思维的总抽象、总概括。人的价值意识的主要形式是价值理想、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其中价值观念是价值意识的中心层次,它是关于客观对象的作用、意义,亦即关于客观对象的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在文化中,价值观念作为稳定的模式居于最深层,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生活。在各种价值观念中,真、善、美是核心的,居统摄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们凝结了最高的价值信念、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主宰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价值观念形成后,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发挥作用,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作为社会现象的反映,它必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
二、培育求真、向善、爱美、崇尚自由的价值意识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大力培育大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价值意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真即真实,它表示的是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真实的、正确的反映,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一种理想。作为科学的对象,在分析事物的属性时必须辨别主要的和次要的,在推求事物的成因时必须辨别必然的和偶然的。这就需要很敏锐的价值意识。善,与恶相对,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广义的善,泛指一切合乎目的的行为或事件,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身的关系。所谓善的行为就是指那些有利于自身以及他人或社会的目的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善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也就是客体符合主体目的,是主体改造客体的一种理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客观对象中合乎人性的实现或对象化,它表示的是人的活动成果同人的本性的一致。真、善、美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代表了主体的理想,表现了主体的需要。能够满足认知需要的便表现为真。对真的需要可以表述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需要,包括对科学的需要、对文化的需要以及对哲学的需要。能够满足情感需要的便表现为美。对美的需要可以表达为人的自我解放的需要。能够满足意志的需要便表现为善。对善的需要,可以表述为人在同他人的联系中,理解与被理解、尊重与被尊重、爱与被爱的需要。真、善、美之间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真是最基层的价值,美是最高层的价值,善是前者达到后者的手段。
求真、向善、爱美,最终必然统一和升华到更高层次的价值意识,即自由。所谓自由,从最一般意义上说,表示的是人或社会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由于克服外在力量的束缚、限制而获得的自觉、自主、自为的状态。斯宾诺莎最先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认识论命题。黑格尔指出:“自由以必然为前提,包含必然性在自身中,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1]105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思想史上关于自由理论的合理因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肯定了人的政治自由和理性自由。马克思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2]438恩格斯也认为:“意识自由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3]155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人的自由的内容,即理性自由和实践自由。自由表现了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标志着主客体的和谐与统一,它反映了人的最高理想。在这个意义上,追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追求善就是要在认识的基础上改造世界,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而自由就是对世界合乎目的的改造和支配;追求美,就是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以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方式作用于客体。自由就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与世界的高度契合和统一。
对真、善、美及自由的追求都不是某种一劳永逸的静止状态,而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无休止的。实现主客体之间更高程度的自由,要靠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把真善美作为大学生的基本价值来追求,是由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解放——的要求所决定的;同时,它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由依赖于物的独立性向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转变的客观要求。作为基本价值的真,其本身就是终极的东西,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求真的价值意识,就是肯定了为真而求真,为科学而科学的意义。它的表现就是科学精神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品格。科学精神包括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坚持真理、服从逻辑的理性精神,敢于怀疑、乐于自省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创造精神等。没有这些精神,科学的发展就会缺乏合适的主观条件,科学也不会有较大的进步。压抑或败坏科学精神,其结果就是鼓励人们这样想而那样做,培养人们的谄媚和虚伪,毒害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善和美最终无法立足。善是一个包容很广的综合性价值,作为一种客观价值的善,它的普遍形式应该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利益,具体内容则应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存发展利益的具体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大学生善的价值意识,要求人文精神应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品格。大学生善的价值意识体现在道德情感中就是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等道德意识;体现在道德信念中,就是坚定地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体现在道德理想中,就是追求这样的人格理想,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超越自我的开放胸怀,富于创造的自由个性,坚持正义的浩然正气等。培养大学生这样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就是培养其善的价值意识。培养大学生美的价值意识离不开真和善。一个人没有科学的精神就不可能有真诚、忠实的美德,也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美的形式规律,因而也难以创造美。同样,没有善,没有相应的人文精神,美就没有灵魂。总之,真善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统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会有真正的自由。
三、科学价值意识培育的维度
(一) 通过文化建构价值意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从事的社会历史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成果。狭义的文化,是指直接与精神生产有关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精神过程,是相对于物质文化的一种精神文化。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文化,其深层的东西都意味着,人的行为模式或活动方式是一个集团或一个社会的不同成员在实践中所建构并反复发生的各种方式的总体,它们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存在,构成一个价值体系,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价值观念是构成文化基础的整合因素,是文化的“无形的骨骼”。人的意义、本质连同他对外部世界的思考所获得的价值意识,都是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所赋予的。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过程,是通过无数“文化场”、“行为场”和文化环境、情境、生活细节,在人的心理生物机制上积累、凝聚文化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理生物机制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场”、“行为场”和文化环境、情境、生活细节中吸取文化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思维、理解、体验、联想、想象等自我组织和调节活动能力把它内化、整合为价值意识的过程。
怎样建构大学生的价值意识呢?首先,应以“核心价值”为内核,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纵观人类历史,西方现代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其价值整合历经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古代核心价值体系的成熟从先秦儒家思想到宋明理学,其价值整合长达千年之久。无论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核心价值,都有其普世性的一面,都值得所有人去吸收和借鉴。当然,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有其一定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社会的核心价值,要体现在真实运作的国家制度安排和组织机构的运行规范中,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所有公民所接受,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并融入到个人日常生活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涵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等。为此,高校德育必须在深入研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注重教育的科学发展,既要培养好教师,又要讲究育人艺术。当前,作为文化新形态的网络文化,其虚拟性、拼贴性、大众参与性等属性使许多人的价值意识与行为都发生了异化,多元主义、个人本体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对人们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要善于运用科学方法来教书育人,善于借助先进的网络文化来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创造,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科学的方式融入网络文化体系中。其次,应以中华文化为基点,创新高校德育教育。“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4]。中华文化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字语言、审美情趣殊异,在这样的多极文化中,单边主义者、霸权主义者、中心主义者推行统一的价值观、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的意图都是难于实现的,而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是基本的和必需的。反思中国走过的道路,很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曾经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当前,“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我们应当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高校要以弘扬中华文化作为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目标,通过创新与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文化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状态。它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永远处于不断的增量或减量的状态中。各种文化特质不断被创造出来,适用者被保留,不适用者被淘汰。每个人都要接受社会文化的滋养,不仅要学习先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利用其中的价值观念去看世界的意义。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树立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怎样理解成功和幸福,怎样看待个人与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在的文化环境。
(二) 通过社会实践培育价值意识
实践不仅创造了具有真善美特征的物质成果,而且也创造了具有真善美特征的人。实践及其产品的真善美,经过人们的理解、消化、接受、不断转化,可积淀为主体的精神成果,丰富和发展主体由知、情、意组成的心理结构,并由此促使主体生发出对于更高层次真善美的向往与渴求。大学生真善美的价值意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升。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产生正确价值意识的源泉,是大学生正确价值意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大学生价值意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人们在头脑里形成的各种看法、观念是否正确,不能靠自己做判断,只有靠社会实践来检验。“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6]284。
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尺度,又遵循价值尺度,才能保证实践的顺利进行。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起码的价值意识,是当前高校德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精神要求人们以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精神去认识客现世界。人文精神则体现在把人的利益和发展要求作为一切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它除了崇尚理性思维外,还调动、诉诸人的理性之外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意识形式和精神体验来展示人的本质和内心世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把违背“真”和“善”的行为视作禁区。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的客观根据和基本内容证实,我们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去理解它们的内容。它们作为一种根源于实践的价值观,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们是一种被称为实践精神的价值意识。在当今高校德育教育中,必须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实际作用的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大学生对其社会作用的认识,也就是说,应该用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进展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变社会生活面貌的巨大作用的实际事例,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应该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其实际意义,比如,人们面对长江三峡大坝而产生的壮美感受,就是由于实践遵循了真,即科学精神,从而成功地创造了善,达到了真和善相统一的自由状态时的自我欣赏的、自我赞美的、愉悦美好的精神感受。所以,必须通过实践来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三) 通过自我修养培育价值意识
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意识,除了外部的教育和培养外,离不开个人的自我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显得越来越突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价值,追求物质利益,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的、不健康的社会现象萌生,并对大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把经商赚钱置于学业之上;有的学生学习上怕艰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追求高消费;还有一些学生只讲眼前利益,缺乏远大目标,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些都与真善美的价值相违背。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培育其正确的价值意识显得尤为必要。这方面的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
首先,加强人际交往。人是社会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而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独立存在。社会虽然是无序的、纷繁复杂的,但却是有规律的,人只要把握社会的规律,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求真、向善、爱美的方向努力,就能形成科学的价值意识。因此,一个有追求的人必须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目的,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历史上一切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之所以总是朝气蓬勃、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正是因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的。树立正确人生目的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有灵魂的人。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目的还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些学生道德水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生活小事无所谓,忽视了道德修养。恰恰相反,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在生活小事中实现的。比如要尊敬长辈,对家长、教师、长辈要彬彬有礼,谦虚忍让,对弱者要给予更多的热忱和友爱等。正是在这样的一些小事中,才能培育善的值意识。
其次,提升思考力。思考是选择的前提,行为是选择的结果。正确的思考决定正确的行为。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判断都是思考的结果。怎样思考?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要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价值标准,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二是要立志,明确人生目的。立志,是一个人确立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和意志。拥有大志的人,思考问题时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豁达大度,不会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三是要掌握辩证法。学会思考就是学会辩证法,即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会运用矛盾论、发展论和内因论。
最后,增强学习能力。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在当今知识激增、信息日异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修养:一是增强学习动力。学习是艰苦的事情,必须有强大的、持续动力,才能持之以恒,战胜困难。二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三是要认准学习的目标。只有找准学习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1][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钟新文.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合理性建构的文化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1).
[5]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求是,2008(6).
[6]毛泽东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 叶厚隽〕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bout the Value Consciousness
ZHAO Guo-li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lue consciousness are perceptual, pluralistic, and chaotic with lack of scientific or rational values. 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ne’s behavior. Cultivating scientific worth sense is setting up a system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s and relationship. Truth, good, beauty and freedom are the expression of reasonable awareness of the value.Culture, practice and critical capacities are important way to nurture scientific value awareness
value consciousness; nurture; ponder
B018
:A
:1006-5261(2011)01-0046-04
2010-01-21
赵国利(1982―),女,河南洛阳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