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1-08-15李桂红

天中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纲要乡土革命

李桂红

(信阳师范学院 马列部,河南 信阳 464000)

乡土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李桂红

(信阳师范学院 马列部,河南 信阳 464000)

各高校所在地区及其学生家乡所在地拥有底蕴丰厚的乡土红色文化。文章认为把握住适度、整体、多元原则,将乡土红色文化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运用乡土红色文化活化课程的注意原则。

乡土红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运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一门新增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的教授,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从而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课时总量偏少的情况下,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跨度大、理论性强的特点,笔者认为灵活运用乡土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课程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提升教学实效性,是实现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机契合的可行之道。

1 优势利用,导入乡土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乡土红色文化主要指高校所在地区的红色资源,也延伸包含了大学生家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在全国各地几乎都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遗存,而且革命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革命历史人物也有各自的家乡及活动区域。由此,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分布往往与遍布各地的高校及在其中就读大学生的家乡相关联。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红色文化两重地域资源优势,将其导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必要性。

(1) 乡土红色文化的形态多样化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我国各地均富有形态多样、内涵深厚的乡土红色文化。在物质形态上乡土红色文化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留存或建造的实体,如革命旧址、遗迹、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文物、人物故居、文献资料等。在精神形态上乡土红色文化表现为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以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河南信阳为例,信阳既有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大别山精神,又有丰富的物态红色资源。全市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历史遗址479处,仅被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78处[1]。因此,透过乡土微观层面,把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有针对性地引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丰满教材内容,能弥补教材因其统编性、系统性而产生的细节不足,可由点到面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 乡土红色文化的地域亲和性可以激活学生兴趣。人们往往对当地熟知的人或物有着天然的亲近和接纳感,这就是乡土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地域亲和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弥补教材因其概括性、理论性而带来的柔性不足,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通过讲授与教材相关的当地红色文化,或组织学生参观地方革命遗址和革命人物故居,让学生了解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惊心动魄的革命事件,在情感上激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求知欲。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乡土上的亲近感,地域上的零距离,加之“红色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3]的特点,会使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条框式的理论变成鲜活的历史再现,抽象的意识灌输成为亲和的历史认同。因此,乡土地域的亲和性能让学生在趣味中关注教材、探究历史,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也就自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 乡土红色文化的价值永恒性可以提升品格教育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质、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的形成和提升需要深厚的文化滋养,而红色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品格养成教育于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4],它折射着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凝聚而成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先进文化价值,具有与时俱进和价值永恒的特点[3]。根据人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所怀有的特殊情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乡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永恒精神价值,让学生在聆听当地革命先辈的传奇故事或接触革命旧址遗迹、珍贵文物中,真心认同革命前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高尚品格,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境界。透过这些大家耳熟能详、有说服力的乡土红色文化,深刻思索、品味其中孕育的精神底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的积极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向培养,社会主义方向和理想信念的坚定树立,可起到无言而教化万方的作用。

2 资源活用,融入乡土红色文化的可行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发挥乡土红色文化优势,活用乡土红色资源,有以下可行性:

(1)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乡土红色文化。乡土红色文化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是在课堂上穿插进行。首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平常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乡土红色文化作为知识储备,在授课时再有的放矢地穿插进去,才能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随机切入与学校或班级某些学生家乡相关的红色史料做兴趣点,积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热情,把呆板的单向灌输变为活泼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地思考和探究。再次,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鲜活地展现与当地相关的红色影视片段、经典歌谣、历史照片等,真实再现学生听说过但不熟悉的革命人物或事件,利用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和冲击力,诱导学生深思革命先辈的革命奋斗历程,启发学生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2) 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知。乡土红色文化资源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或其他活动形式,学生可以直接感悟、体验历史,并深化对历史的认知。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地方革命博物馆等地,让史迹文物成为震撼学生心灵深处的“活”的东西;利用重大革命事件纪念日、重要节庆日开展主题鲜明、感染力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激起学生建设家乡、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可结合寒暑假“三下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亲身体验乡土红色文化。利用乡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红色实践教学活动,是课堂理论教学的生动延伸和有益补充。

(3) 在专题研究中加强学习。开展乡土红色文化专题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深化,既能帮助大学生深入细节了解历史的发展,也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可以开设乡土专题教学。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关地方红色文化进行整合,形成不同专题,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学校也可以聘请当地的乡土专家、学者、老红军、老战士等开课。这些“权威”对本地红色历史有较深入的认识或研究,他们的讲述会让学生更加信服。其次,指导学生进行乡土专题研究,根据学校地域或针对班级学生家乡所在地进行专题设计。专题研究性学习即可锻炼学生积极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也可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曾根据“豫南近代名人是以红色革命人物为主”[5]这个线索,以“红色豫南人”为专题,把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指导学生对豫南红色人物或与人物相关的革命事件、遗迹、文艺作品等素材进行挖掘和研究。学生对此很是踊跃,积极搜集资料,甚至还利用课余、周末和假期去实地或相关部门调研。

(4) 在网络载体中拓展空间。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学生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6]。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和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高校“红色网站”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一支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3]。因此,网络是乡土红色文化融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拓展教学空间不可或缺的载体。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相对应,高校的校园红色网络设计可以更细化,如设立地方红色历史专栏,开展红色文化征文,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研究文章,等等。此外,还可通过网络论坛、博客等手段延展教育效应。在网络中关注、讨论和研究乡土红色文化,加深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知,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目的在课堂之外的有效升华。

3 选材精用,乡土红色文化活化课程的把握原则

用乡土红色文化资源活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理论知识,是要帮助大学生透过乡土红色文化细节抓住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因此,乡土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在具体的教学导入过程中需要注意精用选材,把握好几个主要原则。

(1) 注意适度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编写到使用都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对乡土红色文化的运用,教师首先要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收集并精挑细选各地红色乡土资料以弄清历史事实,寻找其与教科书的结合点,做到材料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目的;其次,对重大的历史理论问题要讲深讲透,在讲授中适当添加乡土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乡土红色人物或故事的引用毕竟是辅佐性的;再次,对于乡土红色人物的述评不能掺杂个人乡土情结,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将人物置于中国近现代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客观、全面地考察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思想,具体评价其功与过[7]。

(2) 把握整体性原则。乡土红色文化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育资源整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一是课内与课外一体化。只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课堂讲授与课下活动互为呼应,才能取得实际教学效果。二是红色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乡土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资源,也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它们之间应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资源体系,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保持自身的学科特色并不矛盾。三是师资力量一体化。乡土红色文化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单靠教师个体是难以胜任的,需要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团队合作。除骨干教师外,还可纳入其他专业课教师、乡土史专家学者或者当地老革命、老同志,组成专兼具备的红色文化人力资源库。四是学生的平时实践成绩与期末成绩一体化。公正合理的考核是对学生的正向激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破除传统的考核做法,学生平时的实践调查研究也要纳入考核体系,这既能考察学生基本知识,又能考察其政治素质和历史分析能力。

(3) 注重多元性原则。乡土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发挥其资政育人的长远功效,还需要集高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乡土红色文化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将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和制度建设中,同时根据自身地理区位和校情实际开展乡土特色红色文化研究。地方政府也应当发挥其在政策、资金、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如进行政策倡导、免费开放当地红色基地、给予参观考察的优惠便利等。社会相关部门及个人的支持也很关键,如文化教育部门、社科研究部门、学术团体等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乡土红色文化资源与成果的共享。企业及个人也可对乡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开发进行资助,共同推动红色文化育人机制的形成与持续发展。

总之,各地乡土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厚,把握住适度、整体、多元原则,将其积极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教学中通过多种策略将乡土红色文化灵活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对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现实意义。

[1] 张元勋,袁德芳.信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开发[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71―74.

[2] 列宁.列宁全集: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3] 刘党英.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信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6―18.

[4] 张泰城.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J].求实,2009(4):92―95.

[5] 叶宗宝.近代河南名人资源的区域分布及旅游开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7―80.

[6] 李子君.挖掘江西红色资源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3):128―130.

[7] 孟端星,禹俊华.关于地方史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个问题[J].文教资料,2009(31):137―138.

G412

A

1006-5261(2011)02-0108-03

2011-03-22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1B109);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项目(2011002)

李桂红(1970―),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牛建兵〕

猜你喜欢

纲要乡土革命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