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2011-08-15何荆尚国强
何荆、尚国强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浙江杭州310012)
浙江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何荆、尚国强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浙江杭州310012)
信息产业是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浙江信息产业规模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迅速涌现,具有优势领域初步形成、支撑平台日益完善等特点。其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浙江良好的科教基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等,但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研发实力偏弱、抗风险能力较低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举措,加快浙江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浙江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全力打造“数字浙江”,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
一、浙江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1.产业规模发展壮大。2010年,浙江信息产业①共有14966家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数达到17910家;其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有法人企业1291家,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分别有8405家和5270家;其实现产业增加值5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2.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信息产业既创造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又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是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2010年信息产业在浙江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增加值占GDP的2.1%。从发展趋势看,信息产业发展势头明显超过传统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愈加重要。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为215.7,同期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增加值指数为244.3(以2004年为100)。
3.企业成长迅速,龙头企业迅速涌现。近年来,浙江信息领域企业成长迅速,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其中软件10强企业的软件业务收入从200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4.8亿元,净增207.6亿元,年均增长40.3%。
龙头企业开始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排行榜中,浙江有11家软件企业入围,数量居全国第三位。优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据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浙江软件10强企业累计获得软件产品登记证书577项,软件著作权561项;2010年,浙江电子信息行业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占比达27.8%。
二、浙江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
浙江信息产业在发展中结合本地实际,在重点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一)优势领域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浙江信息产业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着重发展了物联网技术和嵌入式软件、金融证券软件、电子商务、CAD辅助设计等。
1.物联网和嵌入式软件前景广阔。目前,浙江省物联网产业规划的框架已经基本明确:把浙江打造成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成以杭州为核心,嘉兴、温州乐清为“两翼”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作为物联网的重要一环,嵌入式软件产业在浙江发展迅速,近年来兴起了一批研发嵌入式软件的企业,如宁波波导、杭州新利、浙大中控、浙江中正、杭州数维、华越、海康威视、嘉兴万众等。
2.金融证券软件发展迅速。凭借较强金融实力和出众的经济活力,浙江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大省。同时,作为上海的近邻,浙江有便捷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才优势,这些都为金融证券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资料显示,中国40%证券业、80%基金的IT系统设计都聚集在杭州,充分表明了浙江的金融证券软件在国内的实力。
3.电子商务独占鳌头。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发展方向,其应用与推广将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浙江的电子商务不仅起步早,发展也最出色。目前已形成了千余家电子商务网站,中小企业上网比重、行业网站数、B2B和C2C综合交易平台交易额均居全国第一,行业网站数占全国的21%,全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中浙江占有54席。
4.CAD辅助设计大显身手。在传统制造业推广CAD辅助设计,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环节,也是众多信息企业施展身手的重要舞台。“十一五”期间,围绕提升浙江省制造业的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这个中心,浙江企业研发了低压电器数字化设计与仿真一体化技术、饮料瓶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整体家居三维模拟技术、重大钢结构设计、制造与工程安装集成软件等一批基于CAD的应用系统。
(二)支撑平台日益完善
产业支撑平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浙江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建设信息产业基地。这是集中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研发创新核心和关键技术、提高信息产业整体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长期努力,浙江已经建成国家(杭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杭州)软件产业基地等10余个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通过这项工作,完善了产业配套链体系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
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信息产业前期投入较大,而发展信息产业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基于此,浙江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先后建成浙江省服装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宁波市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浙江软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设立了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引入微软、英特尔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思科系统公司等国际著名原厂商的认证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和高技术体验环境,构建了国际先进的集群计算中心,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撑、人才实习培训、知识产权服务和外包业务交易洽谈等公共服务。
(三)集聚效应已经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浙江信息产业呈现出地域集聚现象。借助空间基尼系数,可以对信息产业在全省11个市的集中度作定量比较。空间基尼系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其值越大,表示该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经测算,浙江信息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为0.122,要显著高于制造业的0.008,意味着浙江信息产业在地域上的集聚程度要高于制造业。
还可以借助区位熵来分析11个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区位熵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较发达,反之欠发达,值越大,表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计算,2010年浙江省11个市中,杭州市和宁波市的区位熵分别大于和等于1,表明这两个市的信息产业在省内属于发达水平,其中杭州市以2.6分遥遥领先,表明其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省内远高于其他地区。
(四)进一步加大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力度
随着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浙江社会经济总体信息化程度持续提高。信息技术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大为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主要环节应用成效明显,73.75%企业开始利用CAD技术,53.75%的企业应用ERP系统,50%以上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中级以上。
从量化指标分析,据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2009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浙江信息化发展指数为0.787,比全国水平高出0.1点,列全国第四,居各省、自治区第一。
三、浙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信息产业是浙江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途径。跟传统产业相比,信息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及进入门槛都较高,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少。浙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1.良好的科教基础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科教兴省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达到832.44亿元,R&D为494.23亿元,占GDP的1.78%。校企对接活动广泛开展。据初步统计,仅2009年“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参与高校就达到40余所,教授、博士1200余人次,直接服务企业达2000家以上,签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300余个,建立各种科技与人才培养服务平台110余个,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3000余人。
2.互联网快速普及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信息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单机——点对点通讯——互联网这样的发展历程。近来3G业务应用正在推广普及,三网融合已经在包括杭州在内的全国重点城市试点,物联网技术正在许多方面悄然渗入社会经济。邮电通讯是浙江基础设施中增长最快、变化最大的领域,目前全省已建成覆盖全省、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光纤通信、数字微波、程控交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装备广泛运用。良好的邮电、通讯和互联网设施,为发展信息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3.工业化水平提升带来广阔市场。进入新世纪,浙江在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也长足发展。2010年,浙江装备制造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790家,比上年增加1354家;资产总计达17511.9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资产总计的37.7%;工业总产值达18377.7亿元。大量的装备制造企业不仅对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决策系统、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有着巨大需求,而且其机电产品本身也需要大量的嵌入式软件。
4.紧迫的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倒逼信息产业发展。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浙江经济开始遭遇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等发展瓶颈。种种迹象显示,出口放缓、成本提升、融资困难等“内忧外患”,使得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倒逼信息产业发展。而其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一方面直接起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必将起到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作用。
四、浙江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浙江信息产业除了面临国际经济环境动荡的共性问题外,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行业分布看,信息传输业一家独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过于弱小。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信息传输业以828家的单位数、完成营业收入655.3亿元、实现增加值405.9亿元,分别占信息产业的7.5%、72.2%和84.2%。而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以92.5%的企业数,其营业收入和增加值仅占27.8%和15.8%。由于固定和移动通信在浙江高度普及,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较大。因此,信息产业的增长后劲将更多地依赖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发展壮大。
2.研发实力偏弱,抗风险能力较低。浙江的信息企业在基础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实力偏弱,其主要业务偏重于技术应用领域。比如在省内软件业中,从事金融证券软件开发的企业比重较高,因而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深受影响。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领域受到很大冲击,美国破产的银行多达上百家,金融领域的信息产品及服务需求萎缩。其结果是浙江相关企业的外包业务受到直接冲击,原有合同延期或中止执行,新的合同减少,影响了全省软件行业的业绩。
3.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人才环境有待优化。相对于北京、上海、江苏等教育大省,浙江的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资源相对不足,对信息产业的支持度较为有限。另外,浙江房价较之员工薪水严重偏高,也影响了人才流入。根据太和顾问大中华区研究中心公布的全国部分城市大学生薪酬数据,2009年杭州本科毕业生起薪仅比南京高14.5%,但房价要远高于后者。浙江不少城市的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商务成本攀升,创业成本和生活压力加大,人才流失现象堪忧。
4.国际投资偏少,缺乏大项目带动。国际性大项目不仅带来大量投资,更重要的是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相关产业链。比较近几年浙江、广东、北京、江苏、上海5个经济发达省市吸引FDI(国际直接投资)业绩指数可见,只有浙江吸引FDI业绩指数小于1,表明浙江吸引的FDI少于根据其GDP的相对规模所预期能吸引到的FDI。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浙江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但从实际效果看,外资更多地选择房地产领域。据统计年鉴数据,2009年浙江信息产业合同利用外资在第三产业中占18.9%,较房地产业低4个百分点。到2010年这一差距急剧扩大,信息产业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减少31.9%,在第三产业中占比降至9.1%,而房地产业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加136%,在三产中的占比升至38.1%。
五、加快浙江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浙江具有发展信息产业的良好基础,3G商用、数字城市建设及交通、电力网络改造升级等,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空间。建议抓住机遇,加快浙江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储备、引进和激励制度;为本地科研院校在相关专业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引导校企联合创办培训、实践、展示机构;加大与省外院校合作,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在住房保障、子女就学、户籍迁移、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时维护、更新和扩容现有平台,建立协调机制,加快实现公共平台相互共享。在服务功能上,建议增加融资中介的功能,利用浙江民资充裕的优势,实现企业与资本对接。比如,在企业创立期及企业发展壮大后帮助企业联系风险投资,帮助企业上市等。
3.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正确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大力培育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市场,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4.坚持实施大公司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引进,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产业配套、技术创新、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1]浙江工业发展水平研究.浙江统计信息网.2011-02-15.
[2]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历程[M].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网站.
[3]2011年全省信息产业50强优势企业发展情况[M].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2011-06-22.
[4]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M].经济研究.2005(08).
[5]张佑印.中国典型区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差异分析[M].资源科学(京)2009(3).
[6]杨京英等.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M].研究参考资料.2010(133).
[7]王发明.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FDI——来自浙江、广东、北京、江苏、上海五省市的比较研究[M].华东经济管理.2009(10).
(责任编辑:牛域宁)
注:①本文考察的信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的G门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包括3个行业大类和14个行业小类。文中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11》。
10.3969/j.issn.1674-8905.2011.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