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德《判断力批判》论域中的美学透视与建构

2011-08-15周彦每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判断力知性康德

周彦每

(新乡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康德《判断力批判》论域中的美学透视与建构

周彦每

(新乡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康德美学思想体系是康德思想大厦的基石之一。在《判断力批判》理论著作中,其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维度厘清了审美判断的界定:从质上讲,康德美学思想认为鉴赏判断的审美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是经验与理想审美的二元构成;从量上讲,审美不凭借概念而属于普遍令人愉快的,是目标与过程美感的统一体;从关系上讲,美的判定仅仅是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从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通感”这个前提上的。

康德;《判断力批判》;美学;透视;建构

对于一切追求美学艺术最高程度的完满性学科而言,似乎并不在于约定的格式与规范,而在于行为主体的内心能力通过涉猎人文学科的知识储备而身心得到陶冶,贯通这种内心的挣扎与交流,人类就把自己和动物的局限性区别开来……康德思想以“三大批判”为代表,其构成了康德哲学的宏伟体系,使人类从此对美学认识有了质的提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1]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对美学的惊鸿一瞥。我们应该如何诠释康德审美思想旨意?康德对于美学思想认识的限度在哪里?

一、康德美学思想的理论探源

1.康德审美思想的历史分蘖。康德美学思想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地位恰如日本学者安培能成所言,康德“在近代哲学史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康德以前的哲学思想流变皆朝向康德,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他是莱布尼兹的弟子,直到中年读了休谟后说,“从教条主义的沉睡中醒了过来”,[2]并得到启发,发展了一套比莱布尼兹详细得多的知识体系,这套体系成为康德美学思想的基点。康德的这种思想基点,存在着许多可能成长为美学大树的种子,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就会产生新的美学思想体系,直接对当时时代的美学观产生冲击,甚至对20世纪以来的美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2.经验与理想审美的二元构成。康德看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片面性,同时又不满意休谟的怀疑论及其对因果联系的心理学解释,于是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即调和经验和理性,把二者综合在一个体系中。因为,近代哲学在认识论研究中,围绕知识的来源、性质、范围及其真理性等问题,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的长期分歧与论争。[3]经验派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即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唯理派则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能由理性自身演绎而来。经验论和唯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最终也取得了一点共识,即真正的知识应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根据只能是先验的。这一点在休谟哲学中已有明确表述,休谟认为只有先验的理性知识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康德美学思想的二元构成,既有继承又为后来的创新提供了不懈动力。

3.审美的外在情趣。康德肯定“一切审美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同时又指出“美学的经验永远也不给自己判断以真正严格的普遍性”。按照康德的观点,知识是由两部分构成的,知识乃是所与现象与对象本身的内在逻辑。表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它与之相关的对立面,就没有知识的客观实在性,知识也就无谓称为知识,其知识的“质料”主要来自后天的经验,其“形式”来自先天的理性。真正的美学知识是由先天的认识形式(时间、空间和范畴)和后天的质料(感觉经验)相结合而构成的。人的认识理性(reason)属于无限和超验事物。具体包括概念、范畴,也即知性(understanding) 和感性(sensation) 的统一。[4]康德用“先天综合判断”来调和经验和理性的对立,它的逻辑形式则是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把“先天”外在的情趣,提升到了美学主体的内核。

4.康德美学思想的流派续延。在审美与自由的交互关系中,虽然自由的变现取决于审美,但自由却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原动力。由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从其主观唯心主义视角将诸多哲学流派、美学、文艺观点集为一体,将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一般与个别、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等矛盾集中起来,而又未能真正获得科学的解决,因而他的学说成为后世各种流派的哲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的发源地。[5]西方现当代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美学流派和文艺思潮都纷纷到《判断力批判》中寻求其理论依据。如新康德主义、表现主义、个人主义、象征主义直至形式主义、精神分析学等都无不标榜其与康德美学文艺学思想的渊源关系。“审美不涉及利害”的命题对西方美学的影响极大,产生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游戏说”和“距离说”等流派。[6]其主观主义美学思想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产生了象征主义和移情说。审美中介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则有席勒的“审美王国”和马尔库塞的“艺术与革命”等诸多理论。

二、《判断力批判》美学的发轫基础

康德美学是从人的心灵(“心意”)能力出发来进行美的讨论,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美”的内涵,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给美学界提供了四个切入点,这四个切入点就构成了审美的理论基础。

1.审美的价值观念与利益关系相背离。利益总是和对象的质料有关,而审美只是与对象的表象即形式有关。它是静观的,只是把对象的形式与审美主体的审美取向对照。同时,审美判断不同于感官受到的刺激那种视觉感染,也不同于理性中善的那种情感。因为快适和善都与欲求能力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有关。所有的利益都以需要为前提,或带来某种欲望,欲望基础上做出的判断难免有失偏颇,与纯粹的审美相偏离。审美主体势必要对客体的存在没有丝毫倾向性,而在这方面抱理性与冷静的态度。康德认为“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和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判断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对象就叫作美。”[7]

2.美的思想内核是普遍被世人所推崇。美不是认识的,不是靠知性和理性把握的,而是通过反思性判断力来把握,它无关于概念,因为美与对象的质料无关而只与形式有关,它是主体在无任何利害关系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不是建立在个人偏好之上,主体在这个过程是完全自由的,也就是每个人在这一种条件下都期待会得出同一效果。这可以与快适和善加以比较说明。快适是建立在个人感受之上的判断,这种判断只限于他个人的;善虽然也像美一样要求对每个人都有效,但是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表现;而美不但要求一种普遍性,且不通过概念来实现。因为美本质上属于主体的主观的判断与客体质料无关,它关乎主体主观感受,客体形式在这里只是起了触发作用,审美没有赋予对象任何东西。

3.目标与过程美感的相得益彰。审美作为反思性的判断,它的主体并不想从客体获得什么需求,而客体由于在审美中只是形式的参与而非质料参与,也无法提供主体任何实际满足。但是主体通过对对象的形式的一种静观获得了愉快的情感,这看起来,客体对象的形式因为与愉快的情感结合似乎合乎了人类的目的,因此,我们就把这个对象判断为美的。当然我们要注意美学的目标是主观存在的,这不同于客观的目的性。客观的目的性如果是外在的就是有用性,如果是外在的就是完善性。美不能建立在有用性之上,因为美是无关需求的,无利害的,而有用就必然联系着需求。美也不能建立在完善性之上,因为完善性必然结合着一个概念,只有依据这个概念我们才能判断某物是否完美,于是完善性就有一个要符合这个概念的目的。很显然审美判断是一个基于主观的判断,它的规定依据不可能是概念,因而与完善性无关。审美判断也不可能像完善性那样先有个概念作为目的。总之,审美是过程与目标的最终达成。

4.美学理念是审美主体的形与神特质的统一。美总是与愉快的情感结合的,当然这不同于快适的东西,因为它无关利害。[8]这种必然性不能从确定的概念中推出来,也不能从经验的普遍性推出来,这种判断只能是一种主观上的必然,“即一切人对于一个被看作某种无法指明的普遍原则之实例的判断加以赞同的必然性。”审美判断要达到一种主观的普遍性,也就是要求这个判断对每个人都有效,但是个人判断面临的外在的条件可能相同,但是主观条件却不尽相同,但至少审美判断力图达到前面所说的必然性。它通过预定一种共通感来实现。共通感是一个理想基准,它总是主观的,却被看作普遍的,在涉及不同判断者之间的一致性时,可以要求普遍的赞同。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审美是与想象力的自由和规律相关的对一个对象评判能力,是想象力与知性协和一致的自由游戏。想象力是自由的,但是又得自发地合乎规律,这恰恰应和了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三、康德美学大厦的审美视角

康德构建了一个哲学审美大厦,要想了解他的思想包括理解《判断力批判》一书,必须从他的一些基本概念入手。这些概念是其哲学的基础,也是《判断力批判》一书的思想基础。我们下面就简要的解释一些主要概念:

1.感性审美、知性审美与理性审美。自然诸概念领地和自由概念领地各自独立,他们一个基于知性立法,一个基于理性立法。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判断力出场了。康德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这两种哲学又分别对应两个领域:自然和道德。这两个领域对应着两种不同原则:自然诸概念和自由概念。“通过自然概念立法是由知性进行的并且是理论性的;而通过自由概念立法是由理性造成的并且只是实践的。”[1]康德认为知性纯形式是范畴,因为知性是通过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它的内容归根到底都包含在最一般的概念即范畴之中。这些范畴是先天的纯粹的,不能从经验中得来;感性在康德看来是“通过被对象地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5]感性是一种直观的接受能力,正是它提供了直观对象。康德认为人类知识就是由感性和知性共同构成的。感性提供直观对象,知性则以概念为思考对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类的认识能力是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知性对于自然以外的领域是无能为力的,同时对自然本身不能综合把握,理性就是在知性不能统摄时出现,它是寻求知识的最高统一的综合能力。它不满足于知性所能达到的范围,而想用最高理念的原则把知识各部门结合为完整的美学体系。

2.审美判断能力。康德说:“在高层认识能力的家族内部还有一个处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判断力……”[10]这个能力不能自己立法,也没有自己的领地。康德这样说明判断力的,他把所有心灵的能力或机能归纳为三个方面:认识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欲求能力。认识能力只有知性立法;欲求能力则是由理性先天立法;而处于两者之间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与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相联系,那么判断力也就与知性和理性相连接,从而保证了知性向理性的过渡。康德将判断力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规定性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已知了某种普遍的概念或规律,然后将特殊归属到已知的普遍的概念和规律之下。反之,只是特殊被给定,判断力必须为此寻找一种普遍的东西,则属于反思性判断力。反思性判断力要对特殊进行归摄,但是它又不能像规定性的判断力那样直接被给予一些概念和规律,它如何履行它的职责呢?这就涉及到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3.自然审美形式的现代逻辑。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既不是一个自然概念也不是一个自由概念,它没有加给自然任何东西,只是我们经验性的对自然对象进行反思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这是人的一种主观反思的结果,而非自然本身具有的一种目的,正是依此方式我们获得了一种统一性,反思性的判断才能得以实现。因为这种合目的性只与自然对象的形式有关,所以称其为形式的合目的性。自然界实际上仍然是按照自己的那些原则而建立起来,并不是按照我们认识能力的要求或适应人类知性的要求而建立。而我们却有必要按照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去追踪自然的经验性规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经验中不断地获得知识,我们这样做也并没有给自然界颁定一条规律,而是遵循一条有章可循的现代逻辑。

4.审美艺术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作为先验的判断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所在。[11]而对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特性与影响的剖析与揭释,可增进对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个康德美学的认识与理解。传统美学中,通过反思性判断使杂乱的自然界看似有序、合目的,而且每个目的的实现都和愉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并没有使我们加深对对象本身的认识,它没有任何知识成分。与表象直接结合的合目的性就是表现主观的东西,完全不能成为任何知识。这样一来,对象就只是由于它的表象直接与愉快的情感结合而被称为合目的的,而这表象本身就是和目的性的审美表象,这里的表象就是对象的外在形式,与对象的质料是无关的。[12]对一个客体的形式进行判断,不是建立在任何有关对象的现成的概念之上,也不产生任何概念,这实际是一个审美判断。这种判断结合愉快的情感,而这个对象就叫美的。我们对某物进行审美时不是靠知性联系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将客体形式和主体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进行的。

结语

康德美学就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思想体系丰富深刻而又包含着矛盾,留给后人无数问题,提供无数启示。由于康德美学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重要位置,以至于“系统地研读哲学理应从美的基本理论开始,长此以往善和真就会被揭示得更加充分”。[13]对此,康德本人也认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是“一切哲学的入门”。《判断力批判》提出美是符合自然必然还符合人的自由的形式。在方法上有新的突破,较为深刻准确地揭示了文艺审美活动中感性与理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等互相对立而又统一的“二律背反”的矛盾现象,对后世文艺美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丰富的启发性。[14]学界无论是研究康德批判哲学当中的认识论,还是从伦理学的视角,都必须与审美问题结合进行分析。

[1]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13.

[2]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68.

[3]马新国.康德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3.

[4]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78.

[5]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66.

[7]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上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387.

[8]黄裕生.真理与自由[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76.

[9]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01.

[10]靳凤林.道德法则的守护神——伊曼努尔·康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77.

[11]Zammito,John H..The genesis of Kant’s critique of judgmen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67.

[12]Ruth F.Chadwick and Clive Cazeaux(edited),Kant’s Critique of judgement,London:Routledge,1992:113.

[13]Jean-Fran cois Lyotard.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Kant’s Critique of judgment,(translated by Elizabeth Rottenberg)[M].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18.

[14]Henry E.Allison.Kant’s theory of taste: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16.

Aesthetic Perspective and Construction in Kant’s Critique of Judgment

ZHOU Yan-me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Xinxiang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Kant’s aesthetic thought is one of the foundations of his whole thought.In his theoretical works"Critique of Judgment",the definition of aesthetic judgment is clarifie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quality,quantity,relation and method.From quality,Kant's aesthetic thought holds that the aesthetic pleasure of judgment appreciation is formed by the duality of experience and ideal aesthetics,so it is of no interest.From quantity,aesthetics is the unity of objective and process;it is pleasant by no means of concept.From relation,aesthetic judgment is only purely keeping with the objective.From method,aesthetics is regarded as an inevitably pleasant objective by no means of concept,this inevitability is founded in the base of“common feeling”which everyone has.

Kant;critique of judgment;aesthetics;perspective;construction

B516.31

A

1671-5977(2011)03-0006-04

2011-08-20

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0AZZ003)

周彦每(1982-),女,河南信阳人,新乡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语言美学与应用语言学。

王 琛]

猜你喜欢

判断力知性康德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之关联
艺术百家
知性优雅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环境会影响判断力
镜子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