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宜兴均陶堆花
2011-08-15倪新安
倪新安
江苏宜兴 宜兴214221
瑰丽的宜兴均陶堆花
倪新安
江苏宜兴 宜兴214221
均陶堆花是宜兴地区独有的均陶装饰绝活。它以大拇指在均陶坯体上堆贴出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精美画面,这种装饰技艺至今在陶艺界独领风骚、自成一脉。
均陶堆花;历史悠久
宜兴的均陶堆花工艺,目前仅宜兴地区有国内外均少见,均陶堆花早期叫扒花,亦称贴花,即以大拇指作笔,以宜兴特有的五彩色坭为墨、凭借艺人日积月累的大拇指功力,拓、搓、行、揿、撕,五大技法灵活运用,在陶瓷制品按照不同形体造型堆贴出花鸟、山水、人物、走兽等不同装饰画面,不似浮雕胜似浮雕、不似写意胜似写意,龙飞风舞,栩栩如生,与陶器造型浑然一体。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兼具典型的陶瓷文化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堪称中国传统民族工艺奇葩,世人将之与均釉陶器和紫砂陶瓷并称为“宜兴三绝”。
堆花工艺起源于南宋,兴旺发展于明末清初,成熟于清代中晚期,各时期的堆花工艺陶瓷制品有不同的特征和各自的装饰艺术风格,陶器的形体,使用的釉色烧成温度,以及所用的辅助工具和工艺手法都不尽相同。唐宋时期的堆花手法,主要是用手工捏塑的方法,亦即在陶制品上用搓捏塑成半雕塑状的坭条,使用极少的辅助工具,用绳或花草实物压印成绳纹和浅雕状的花。
明末清初时期的堆花工艺已经到了兴旺发展时期。当时的装饰工艺,已从简单的搓、捏塑、压印方法,形成了堆贴、捏塑、陶、木模印制、粘接为融合一体的装饰手段,加上一些辅助工具的增加,竹、木刮制、印戳装饰的几何纹样,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特点,主要反应为层次分明、线条比较规则。花面简练浑厚,呈半浮雕,成型后的陶瓷制品一般施暗红釉,高温烧制即成。
清代中晚时期的陶瓷堆花工艺,渐趋成熟,成熟时期的堆花工艺则从堆贴,捏塑的半浮雕状,逐渐形成浅薄雕平堆的装饰手法,釉面则从暗红釉到青色的泥浆釉再到金黄色的“花缸釉”,花面装饰也从简练的花草图案发展到飞禽走兽,山水、人物风景图案等。
成熟时期的艺匠们还开始尝试用腕力功夫与大拇指技巧进行工艺堆花,并逐渐形成后世普遍采用的纯大拇指堆花工艺,纯大拇指堆花工艺的形成,彻底改变了用木、陶模、用竹、木刮制堆贴而费时,费工的不足和画面厚薄一致、单调、呆板的视觉效果,使装饰的整个画面呈现浓淡、深浅远近之分。即保持了原工艺堆花的层次立体感,又频添了几分中国画之韵味。清代后期的堆花装饰,一般采用了大写意的方法,堆贴山的花鸟、山水、人物走兽图案,线条流畅,生动曲线动膊力较强,与洗练十分形似,除追求形象逼真外,更掺入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意趣和神韵,从而使堆贴出的画面形神兼辈,更具艺术感染力。
当今艺人们不断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堆花艺术的基础上,采用写意与工笔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又大胆尝试,“平贴法”与“半浮雕堆贴”和“立体浮雕”相结合的装饰工艺,并借鉴、雕塑、石刻、剪纸、兰印花布等民间姊妹艺术创作手法,实现了镶线缕空堆花装饰艺术,并突破了堆花作为均陶装饰艺术范畴,体现出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韵味。
回顾宜兴均陶工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它有着与时代生活的结合的传统,建国后出现的政治题材的均陶工艺,再到更早的传统均陶工艺中的神话题材、宗教题材、祥瑞图案题材等,无不是与当时人们时代生活需求相符的例子,大器皿的生活需求才有了传统均陶工艺品的普遍“大器”,生活题材中的“春兰秋菊”、“松鼠葡萄”、“秋菊蟹肥”等等是更,它们都很好地记录了宜兴均陶工艺与时代生活结合的历史。
直接的传统均陶工艺装饰内容
在现代宜兴均陶工艺品中还是比较少见现代生活元素,这当然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因此,在现代宜兴均陶工艺的发展方向中,我们可以更大胆地把现代生活元素引入其中,这不仅仅是主观的艺术创新更是时代生活发展的必需。
[1]均陶堆花的沿革与展望.《江苏陶瓷》,1999年12月32卷.
[2]《中国古陶瓷鉴赏》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版
[3]《收藏辞典》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