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参的市场现状与真伪鉴别
2011-08-15何艳青
何艳青
1 使用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有强烈的健康投资和防病强身的愿望,受传统和回归自然的影响,人们更看重来源于自然的中医中药,如用人参等泡茶已成平常事;每年的冬令进补已是长盛不衰;对于重大疾病的防治,野山人参等名贵中药更是应用广泛。
2 市场现状
人参等名贵中药在中药店的销售中占有重要分量,传统名店中更是运用品牌效应销售名贵中药,每每展出特大野山人参等以吸引消费者。然而,某些经营者受利益驱使,市场上制假贩假的现象仍然不断,伪品、劣品层出不穷,手法也愈加隐蔽,有的玩文字游戏,将名称或形态相近的混淆品与正品混为一谈。
人参等名贵中药长期以来一直量少价高,经常有伪品、混淆品、劣品的报道,2007年2月25日上海新闻透视报道了市场上用502化工快干胶水粘接的工艺参假冒野山人参的消息;这些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的关注。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很及根茎,国内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国外产于朝鲜、韩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参根据生长环境不同可分为野山人参、林下山参、移山参和园参;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白参”和“红参”。野山人参是种子自然脱落或由动物携带掉落,在山区林间自然生长的人参[1]。我国有GB/T 18765~2002《野山参分等质量》和 GB 19506~2004《原产地域产品吉林长白山人参》两个国家标准。目前我国东北三省野山人参产量极少,在市场上已难寻踪迹,而俄罗斯尚有一小部分产量。
由于野山人参稀少,取而代之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验,90年代开始推广的仿自然种植的林下山参,又称“籽诲”,即将园参或移山参的种子人为播种于山林下,不除草、不施肥,让其自然生长而成的人参。林下山参生长到一定年龄,出现野生人参样的形态,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品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了林下参,2008年更名为林下山参。林下山参一般需生长13年以上,待横纹出现后方可药用。移山参是半栽培或栽培的人参,种类较多,主要有山参扒货(山移山)、池底参、老栽子上山和园参扒货等、山参扒货是将野山人参周围的小参,挖出后移栽在自家附近的山林下,让其自然生长而成的人参。池底参是园参采收后遗漏下来的人参,经过若干年的自然生长而被发现的人参。老栽子上山是从园参中挑选出形态像野山参的人参,经整形再埋于山林下生长而成的人参。园参扒货是指将参田中挖出的园参经挑选、整形,再埋于参田里继续生长而成的人参。
园参即大田里栽培出来的人参。人参的消费主要在我国南方,浙江、上海、广东、香港是野山人参消费的主要地区,国外韩国、东南亚等也有一定的野山人参消费量。由于野山人参价格昂贵,又与林下山参、移山参、园参植物来源相同,从化学成分等方面分析无专属性特征,到目前为止,外形观察仍是唯一的鉴别手段,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市场上用移山参和园参来冒充纯野山人参、林下山参的现象较为普遍,用刀刻、胶水粘接的现象时有发现。
3 真伪鉴别
3.1 人参鉴别术语 人参一般可从“芦”、“体”、“腿”、“须”四个方面来进行观察,主要术语有:
3.1.1 芦 又称芦头,为植物的根茎部分。
3.1.1.1 芦碗 根茎上茎脱落后形成的碗状疤痕。芦碗一般一年产生一个,可估计人参的年龄。芦碗在芦头上的排列形式主要有:马牙芦:芦碗较粗大,形如马牙,一般分布在芦头的上部,排列较疏。堆花芦:芦碗排列紧密、整齐且左右交互。线芦:芦头上芦碗不明显、粗糙且较细长的部分。圆芦:斧头下部呈圆柱形且较光滑的部分,是山参的重要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小参时留下的芦碗随年龄的增长,芦头不断增粗而消失。长成光滑的圆芦,一般需二、三十年。竹节芦:芦碗间距长,形如竹竿。三节芦:即同时具备三种芦碗排列形式的芦头,如上部为马牙芦、中部为堆花芦、下部为圆芦。二节芦:即同时具备二种芦碗排列形式的芦头,如上部为马牙芦或堆花芦、下部为线芦或圆芦。雁脖芦:指芦头细长,弯曲如大雁的颈脖。转向芦:指芦碗从下到上发生偏转,不在同一个侧面上,常是山参被移动过的标志。
3.1.1.2 芋 根茎上长出的不定根,呈细长圆锥形、枣核形或蒜瓣形。
3.1.2 体 为植物的主根部分,一般最为粗大。
3.1.2.1 体形 短横体:又称灵体,主根粗短,侧根横向生长,形状有横形、菱形、元宝形、疙瘩形等。顺长体:主根直立、粗大,呈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
3.1.2.2 外皮 锦皮:指紧细平滑且有光泽的外皮,似如锦缎。糙皮:又称“老皮”,指多皱缩而少光泽的外皮。嫩皮:指色白、脆弱、幼嫩的外皮。
3.1.2.3 纹 横纹:指参体上部(肩部)的横向皱纹,分螺旋状横纹、环状横纹、断续横纹。呈黑色、细密且连续的横纹又称“铁线纹”。跑纹:指参体上的横纹延伸至中下部。
3.1.3 腿 植物的例根部分,多为2条。
3.1.3.1 圆锥腿 指侧根上粗下细呈圆锥形。
3.1.3.2 下坠腿 指侧根下部臃肿膨大,常是山参被移动过的标志。
3.1.4 须 为植物的须根部分,一般较细长。
3.1.4.1 珍珠疙瘩 指须根上的小疣状突起,通常是休眠的小须根或小须根脱落的残基。
3.1.4.2 皮条须 指须根细长不乱,在新鲜或湿润后柔韧性较强,不易甩断。
3.2 人参的主要鉴别特征
3.2.1 野山人参 民间俗称最为形象:
芦碗紧密相互应,圆膀圆芦枣核艼。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珍珠点点缀须下,具此特征为野山参。
3.2.2 林下山参 芦头细长,少数粗短,下部几无圆芦,芦碗较少,大多排列稀疏,呈竹节状,艼细而少,多下垂。主根呈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表面灰黄色,具纵皱纹,上部有环纹,大多跑纹。支根多为2~3条。须根较少而细长,可见疣状突起。
3.2.3 移山参 芦头细长或粗短,不自然,有的突然大角度拐弯,芦碗大多转向,艼多而长,多手伸或上翘。主根呈圆柱形、菱角形,下部臃肿膨大,具纵皱纹,上部有断续环纹纹不全。支根较多,下部臃肿膨大。须根较短,多而乱,有时呈扫帚状,疣状突起不明显。
3.2.4 园参 芦头粗短,芦碗稀疏,较大,艼较少。主根大多呈圆柱形,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纵皱纹。支根数条,几不分叉,须根短,疣状突起不明显。
3.3 人参伪制品 伪制人参主要冒充野山人参或林下山参,其方法主要有将移山参或园参冒充野山人参;用未到年龄的林下山参用刀刻横纹冒充已到年龄的林下山参;通过用胶水接芦头、拼体、接腿、接须的方式拼接而冒充野山人参等。
3.4 人参常见伪品的来源与性状鉴别
3.4.1 商陆 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根,呈圆锥形,顶端殘留有茎,主根下部粗壮且多分枝。外皮呈灰黄色或灰棕色。质坚,不易折断。横断面呈明显的“罗盘纹”。味苦微甜,有麻舌感。
3.4.2 华山参 茄科植物华山参的根,呈圆柱形,顶端常常带有殘留的茎痕,主根上粗下细,有分枝。外皮呈棕褐色,有明显的横纹。质地坚硬,呈半透明。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味微苦,稍麻舌。
3.4.3 锥花土人参 马齿苋科植物锥花土人参的根,呈圆锥形,顶端没有芦头,有殘留的茎。主根下有时分枝较多。外皮呈黄棕色,有纵形分布的纹理。质地坚实,不透明,断面呈乳白色,味微甘。
3.4.4 白龙头 菊科植物山莴苣的根,幼苗时根呈块状,簇生。卵圆形,肉质,表面黄褐色,平滑。老时呈圆锥形且细长,侧生支根,纤细,干后有纵条纹。
4 小结
重点介绍了人参的市场现状和人参以及其伪品的来源、性状、特征,虽然它们都经常经过加工后来充当人参,但来源、功效主治明显不同,所以在经营使用中要辨明真伪,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另外除了移山参或园参冒充野山人参和伪品中的华山参外均无芦头、芦碗,根表面无横环纹,无特有的人参味。上述伪品中除锥花土人参外均无簇晶,可借助显微结构,理化分析等作进一步的鉴别。
商陆、华山参、土人参、白龙头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属,其生药鉴别、化学成分、理化分析等均不相同,故在临床上应注意辨明真伪方能应用。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