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麻醉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2011-08-15刘瑞全韩峰
刘瑞全 韩峰
麻醉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麻醉安全问题始终是麻醉学科的头等大事。随着麻醉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麻醉医师风险责任的不断增加,与麻醉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麻醉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麻醉界、医疗行业、乃至社会的关注。那么,怎样才能在麻醉工作中将安全的风险降至最低呢?
1 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麻醉前应先将麻黄碱和阿托品准备好,即使不用也不应视作浪费。麻醉医师要对麻醉手术中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所预测,有所准备,在处理时才能从容不迫。任何麻醉前均需先开放静脉,都必须有麻醉机和适当的监护设备,一定的抢救药品。
患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患者只要交到了麻醉医师手上,不管是否麻醉,都要对患者的安全负责,这就要求急诊的麻醉医师不仅要有强烈的应急意识,还要有充分的准备。各级麻醉科人员对病员要有高度责任感。术前必须了解病史、体检,按照五级麻醉患者国际分类标准,明确该病员是否能行该种麻醉,在病历上写明可能发生的意外与合并症,并写好术前用药医嘱、注明剂量、注药时间及麻醉方法。
2 做好术前谈话工作
让患者或其监护人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之前,麻醉医生应向他们谈论些什么显得十分重要。他们能否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接受或拒绝麻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合理性,后者不仅取决于高超的麻醉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取决于麻醉前对病史、疾病及并存症的全面知情和外科医生的医术水平,并达成共识,既要让患者对疾病的诊治充满信心、解除顾虑、紧张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又要接受临床麻醉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罕见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3 及时做好麻醉记录
麻醉人员在麻醉后24 h内应做好麻醉小结,术中麻醉记录必须书写完整,准确(如输液、输血、用药、大出血、抢救等必须与记录一致),麻醉人员应在72 h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危重患者适当延长时间,并做好随访记录。一定要如实详细的记录。例如:输血一定要记录出血量,气管插管要记录是否顺利,气管插管型号,深度等。
完整的记录应当包括:①麻醉全过程的详细、清晰、实时记录。②记录麻醉管理过程中进行直接增加麻醉风险和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步骤。③记录有重要特征的患者资料(病史、过敏史、慢性用药史、急性用药史、体位、所用监测、特殊监测理由和患者反应)。④记录麻醉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及可能重要原因。
详细的麻醉记录可以为接班的麻醉医师提供有关手术、患者、麻醉情况的详细信息;还可以为患者在术后观察室、麻醉苏醒室或ICU的经治医生提供有关手术、麻醉过程中或患者资料的重要信息,因此至关重要。
4 正规操作
在医疗操作中一定要规范,否则将增加失误率,例如硬膜外导管断入体内多由于非正规操作引起。麻醉中应每5 min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如遇呼吸循环不稳定时,应反复监测及记录,必要时监测心电、尿量、体温。任何手术都应有一定的麻醉深度,过浅不利于安全,不应以拔管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一台麻醉机质量的好坏,在手术结束前患者不应出现呛咳,躁动,尤其是小儿,气道高反应患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特别要注意在麻醉手术中不要出现套管针滑脱,堵塞,接头脱落等现象
5 加强监测力度,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的监测设备
对于一些硬膜外的患者,有的医师在使用综合监测仪的时候,往往只使用其中的无创血压和SpO2,而将心电监测闲置不用,实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若做了有创血压监测,如不需要将其带回病房进一步监测,也至少应等拔完气管导管,患者循环平稳后再将其拔除。因为在拔管时,或者在搬动患者时仍有可能发生循环的剧烈波动,另外也有个别手术因为引流过多,在离开手术室前面临“二进宫”的危险,因此对已做创血压监测的患者最好在离开手术室前最后拔除,有条件的也可带回病房继续监测。对于一些患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患者或俯卧位的患者应在麻醉前局麻下将动脉穿刺好。重危患者及长时间手术患者一定要导尿监测尿量。
6 建立完整的技术与操作规范与标准
在国际上,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制定了麻醉医师操作常规、肺动脉置管常规、围术期食管超声检查常规、困难气道处理常规、血液制品使用常规、非麻醉医师使用麻醉品常规、急慢性疼痛治疗常规、癌症疼痛治疗常规以及产科麻醉常规等操作常规与操作指南。这些常规与指南对于规范麻醉操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显地降低了围术期死亡率。相对于规范与标准尚不健全的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第3版.沈阳:1996:428.
[2]谢荣.麻醉学.第3版.北京:1998:161.
[3]魏绪庚,田素杰,石宝瑞.麻醉治疗学.第1版.北京:199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