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2011-08-15韩霞方植孟宪华
韩霞 方植 孟宪华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作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应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去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许多的人类力量可以抵御和减轻精神疾病,积极的人类力量与美德是对抗心理疾病发生的缓冲器。心理干预能较好的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除了有效的治疗外,作为护理人员应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工作,运用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结合医学知识,了解分析并掌握各类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极强的心理护理措施,千方百计地克服患者的消极情绪或负性情绪,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生化影响,起到了药物治疗难以起到的效果。
骨科患者80%以上是由交通事故、工伤、人为伤害以及其他意外事故所致,其人身伤害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后果难料,由于肢体骨折导致肢体活动受限,治疗过程漫长,无形中给患者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变得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暴躁,这对患者的治疗是非常有害的。针对骨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去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对疾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方面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心理特点
1.1 紧张、恐惧 患者因突然意外事故,伤口出血,疼痛等刺激,骨伤科特殊的检查手段都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也因创伤严重,担心手术效果不佳或残废,日后生活不能自理,影响家人,少数担心无人照顾,更易产生恐惧心理。
1.2 焦虑 焦虑是个体对一种模糊的,非特异性的威胁作出反应时所经受的不适感觉和忧虑感,是患者最常见的负性情绪反应。骨折愈合需要很长时间,患者长期卧床因经济,工作,家庭等问题而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性情急躁,容易激动。在适应患者角色中与其本人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引起行为角色。
1.3 孤独感 由于医院环境,人际陌生,医院各种管理规定的约束,生活单调、无聊,病情稳定后,亲友渐渐疏于探视,医护人员忙于其他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与其交谈减少,也会使患者产生孤独感。
1.4 忧郁悲观心理 伤情严重或肢体伤残患者因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觉得自己是家庭、社会的负担,出院后也不能恢复劳动及工作能力而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表现为沉默寡言,拒绝治疗甚至产生自杀行为。
1.5 患者角色行为减退 由于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已适应其角色,由于某此原因,使他不顾疾病的预后,过早地承担在社会中的其他角色,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
1.6 患者角色行为强化 常见于康复期患者,由于依赖性增强或自信心减弱,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角色感到恐惧不安,而“安于”患者角色的现状或小病大养,一些大手术或车祸之后,患者死里逃生,心里上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产生依附心理,习惯于别人的照顾,不作主观努力,不能主动进行功能锻炼,使功能恢复及适应过程变长。
2 心理护理
2.1 对紧张、恐惧患者的护理 护士应主动热情地向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方法及康复过程,构建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营造人文关怀工作氛围。医护人员的态度,可以极大的影响患者的心情。语言不仅是人们交际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通过温馨的语言,端庄的举止,亲切的问候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以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到真诚与温暖,有一种安全感和被信任感,因而他们能对护理人员真心交流,倾泻情感,暴露自己。护士要转变以往“疼痛只有在患者无法忍受时才需处理”的观念。护士应想其所想,痛其所痛,对他们给予“亲人”般的关爱,及时采取止痛措施。治疗时,操作熟练,不增加患者的痛苦,遇到急诊患者时,护士要沉着、冷静、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免因惊慌而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对待需手术的患者,要恰当的给予解释手术的必要性,例举成功病历,使患者对治疗有信心。将抢救患者与一般患者隔开,以减少精神刺激,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
2.2 对焦虑患者的护理 遇到有焦虑情绪的患者,护士应了解其焦虑的原因,对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和劝慰工作。患者情绪激动、发脾气时要理解患者,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再劝导患者要保持稳定情绪,过度焦虑会破坏心理平衡,影响治疗效果。人在焦虑时交感神经激活,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肌肉中供血增加,当焦虑水平下降时,心理和生理指标回到平衡状态,所以使用放松疗法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焦虑。
2.3 避免和消除患者的孤独心理 护士做好入院宣教,介绍医院环境及有关住院制度,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为患者适当安排一些文娱活动,由于突职其来的意外伤害,患者终日面对疾病的折磨,环境的变化,感到度日如年,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结识病友,身旁有亲属的陪伴。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说出心中感受,介绍同类疾病和康复过程,鼓励亲友探视,做好家属工作,让家属主动参与患者的康复锻炼,以利于出院后康复锻炼的继续,组织同室病友交流,互相介绍练习感受和经验,让患者在潜意识中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避免和消除患者的孤独心理。
2.4 对忧郁悲观患者的护理 护士应经常接近患者和患者交谈,开导患者,例举已治愈、好转及肢体功能恢复好的典型病例来说服患者,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人的心理和生理,精神和躯体是彼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分析,音乐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大脑主管情绪的中枢,对人的情绪进行调节,可使脑垂体释放脑啡肽,达到止痛,减轻焦虑的效果,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音乐作为自然的旋律,很容易进入人的心灵深处,调节心理活动,稳定情绪,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是一种身心并调的手段,能够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焦虑状况,减少肌肉紧张,缓解躯体的应激反应,解除心理扭曲和紧张。护士需掌握音乐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态度需温和,不可显露厌烦情绪,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清代医学家吴尚先曾说:“七情治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听音乐可以优化患者的心理状态,激发了情感效应,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增强了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了消除焦虑、抑郁、恐具,增加松弛的效果,人体各生理也由于音乐韵律而归于平衡和和谐。护士应选择旋律优美,欢快活泼,节奏明快的解闷乐曲,还可以让患者欣赏电视节目,了解世事、国事、天下事。护士应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尤其是鼓励家属以积极的心态给予患者精心而适度的照顾,可使患者以坚强的意志来增强自身耐受力,减轻不良情绪。对伤残严重的患者,要多关心,多安慰,还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勇于面对现实,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目标,积极配合治疗。
2.5 对患者角色行为减退者的护理 护士要了解患者角色行为减退的原因,劝慰患者要重视自己的疾病,否则会加重病情,尽量帮助患者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安心治疗休养。
2.6 对患者角色行为强化者的护理 患者因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经济条件、年龄、职业不同,对医学知识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患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健康教育需求,在住院初、中期对心理疏导、药物知识需求程度高。而出院前增加了对饮食、休息与锻炼,复诊的需求。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护理,疾病的康复不仅依赖于患者,也依赖于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对信赖型的患者,应及时指导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洗脸、刷牙、健肢主动运动等。告知患者适当锻炼有利于疾病恢复,及时告知患者疾病的好转情况,让其做好恢复工作或自理生活的心理准备,让家属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从维护患者健康出发,对患者适当照顾,避免过度的生活照料,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恢复自理能力,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讨论
心理护理程序的整个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各个环节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并贯穿了心理护理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