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跖骨应力性骨折临床分析
2011-08-15曹磊李宜谦
曹磊 李宜谦
普鲁士军医Breithaupt于1855年首次报道了士兵在长途行军中发生的跖骨应力性骨折。随着在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不断研究,人们对跖骨应力性骨折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由于应力性骨折大多无明显外伤史,其临床表现比较隐匿,早期X线检查难以发现,使其首次就诊检出率仅15%左右,容易被误诊为软组织扭伤等其他疾病,甚至长期误、漏诊而产生严重后果[1]。2000年1月至 2010年12月间,我院治疗跖骨应力性骨折2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3例,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3岁。均为新兵训练期间发病。全部为一侧受伤,左侧16例,右侧7例。受伤部位:第2跖骨9例,第3跖骨7例,第4跖骨4例,第5跖骨3例。临床症状:患处疼痛为主要症状,多呈酸胀钝痛,以训练时加剧,休息后缓解,部分人因疼痛不能坚持训练或出现跛行。查体可见,患处肿胀,压痛明显,均未触及骨擦音、骨擦感,有11例出现纵向叩击痛。X线表现:有3例仅显示骨折线,并无骨内性或骨膜性骨痂形成像。5例骨质局部病灶硬化,海绵质骨小梁变致密。6例骨膜增生及骨痂形成,呈片状堆积样、葱皮样或花边样改变。9例为上述几种表现相混合。19例未发生移位,对位对线良好。4例出现移位,移位骨折部位均位于跖骨颈。
1.2 治疗方法 有患者,一经确诊,立即停止加剧应力性骨折发展的训练,有10例为不完全骨折,未进行固定,休息6~8周,在此期间生活仍可以自理,并可从事轻微体力劳动,待局部肿痛消失后才能逐渐恢复训练。有8例为完全骨折,给予短腿石膏管型固定4至6周。对于X线平片上发现骨折移位者的4例,均为跖骨颈部位,2例给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4周后拔出克氏针,短腿石膏管型继续固定2周。3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并取骨折处组织行病理检查。X线检查骨折愈后再开始训练时,运动量必须逐渐增加,以免再发。
2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6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骨折再移位,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以及感染。骨折处组织病检,1例显示小梁形态多样,排列欠骨规律,大小不等,数量较多。其间可见大量增生的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血管管腔有明显扩张。骨母细胞明显增生,围绕骨小梁周边单层或多层密集排列。另1例显示为骨小梁排列较规律,显微组织增生较明显,骨母细胞较少,细胞大小一致,不易看到核分裂。所有患者在骨折愈合后均逐渐恢复正常训练。
3 讨论
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正常情况下,人体骨骼的破骨性吸收与成骨性修复在某一应力水平保持动态平衡,若低于骨骼所能承受极限强度的应力长期反复作用于某一正常骨骼,使其骨小梁不断发生断裂、重塑,当这种微损伤逐渐积累超过机体骨自身修复能力,即出现骨折。这属一种慢性骨损伤,具有积累性、长期性、反复性及细微性等特点[2]。
跖骨高居足骨应力性骨折的首位。刘大雄[3]报道部队负重行军和长跑训练引起的应力骨折中,跖骨占20% ~40%。在跖骨应力性骨折中,第2、3跖骨骨折的发生率最高,为39% ~41%,而第4、5跖骨的发生率仅为7% ~11%[4]。从足部的结构特点来看,第2、3跖骨属于足的中间柱,第2、3跖跗关节的活动度甚小,而作为第一跖跗关节的内侧柱和第四、五跖跗关节的外侧柱均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范围。故当足部负重时,足的内外侧柱由于存在一定的活动度,可将应力适当缓冲,而中间的第2、3跖骨给予坚强的支撑,故负重时第2、3跖骨所受的应力较大。另外,在跖跗关节处,3块楔骨相互嵌合形成一个突向上方的拱形结构,内外侧楔骨向远侧突出超出中间楔骨,从而形成一个隐窝,接纳第2跖骨基底部,使其牢固嵌入其中[5],这种结构限制了第二跖列的活动,使第2跖骨在5块跖骨中成为抗弯、抗剪的主要构件,足部弯曲和剪切载荷倾向于通过第2跖骨传递。在本组病例中2,3跖骨应力性骨折10例,占到76.9%。
患者多有疼痛和软组织肿胀病史,能坚持训练,但休息后缓解,训练后疼痛加剧是其特点。骨折发生多在训练后4~12周。查体除多伴有软组织肿胀外,纵轴叩击痛也较多见,本组中有17例出现纵轴叩击痛,占73.9%。诊断应力性骨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常规X线摄片,但是应力性骨折具有积累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这使其X线表现较为复杂。在应力性骨折发生早期,即2~4周内,X表现大多以软组织肿胀为主,此时防止漏诊应力性骨折,应结合临床表现在第4到6周复查X片,如有条件可行CT或放射性骨扫描以确诊。4周之后,随着骨骼损伤的进一步加重,以及修复再生的表现,X线片出现骨皮质边缘模糊征,部分可见丘状阴影及梭形骨皮质隆起,横形致密带,锯齿状骨折线,甚至出现呈葱皮状或花边样改变的骨膜反应。此时需要和骨肿瘤、股感染相鉴别,防止误诊。应结合患者年龄、职业及病史综合考虑,可加摄斜位X线片或行CT扫描以帮助鉴别,对于临床病史、X线及CT等检查均不典型的患者,应采用手术经病理进一步明确诊断。应力性骨折的病理表现主要为增生的骨母细胞、纤维组织、新生的骨小梁,显微镜下看到的骨小梁染色一致,骨母细胞围绕骨小梁排列现象明显。虽然能看到骨母细胞的异形及核分裂像,但是细胞大小基本一致,无瘤巨细胞、软骨样分化及肿瘤性纤维组织[6]。
总之,跖骨应力性骨折在治疗方面比较简单,预后好,但其发病多隐匿,放射学表现多样,诊断关键是结合病史与临床症状适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同时要与骨肉瘤,骨感染相鉴别,必要时行病理学检查,以防误诊。
[1]Donahue SW,Sharkey NA.Strains in the metatarsals during the stance phase of gait:Implications for stress fractures.J Bone Joint Surg(Am),1999,81(9):1236-1244.
[2]李德权,于晓华.人体应力性骨折发生部位研究进展.东南国防医药,2009,11(5):425-428.
[3]刘大雄.应力性骨折.人民军医,2004,47(11):665-667.
[4]陈执平,张安桢.跖、趾骨应力的生物力学分析.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6):709-711.
[5]Gaweda K,Tarczynska M,Modrzewski K.An analysis of path omorphic forms and diagnostic diff iculties intarsometatarsal joint in juries.Int Orthop,2008,32(5):705-710.
[6]祝亚猛,张春波,孟庆银.应力性骨折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及临床分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