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法在企业商务管理中的应用

2011-08-15李博

中国商论 2011年22期
关键词:公法市场机制市场主体

李博/文

(作者系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在当前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以此来协调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社会进步保持社会平衡,作为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应是协调与发展。

企业商务管理中经济法内涵

从法律形式上看,经济法属于公法范畴,但是其作用领域却又是私法作用的领域。因为公法的作用方式一般都是强制命令式,因此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相当不利的。经济法的作用方式不能单纯依靠公法的作用方式,国家干预经济方式同时也不可能完全采用私法方式,因此在经济领域,就出现了一种公法化的私法作用方式。

首先,经济法追求法的一般价值取向和公平与效益。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即公平正义,这是一个社会及其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良法应有的价值取向。

其次,经济法服从于市场机制的价值取向。国家对于企业的干预调节并不是要取代市场机制,而是为了纠正和弥补以及恢复市场功能的不足。我们从经济法内容能够看出,国家规范的市场主体、建立竞争秩序规则、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反对并限制垄断及其进行宏观调控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现存的缺陷和不足,而不是要完全抛开市场调节。

最后,经济法作用机制的目标和协调与发展。经济法,不外乎是适用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的法律。换句话来说,经济法其实也是为了以国家有形的手来代替无形之手,满足各种经济性,也就是社会协调性要求而制定之法。

经济法在企业商务管理的作用范围

在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中,概括地说,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国家保证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对市场运行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予以调节和完善。由于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这不但会导致形成垄断,阻碍、削弱竞争和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出现脱离产品价值的垄断价格,产生垄断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而且还将因垄断技术而阻碍技术进步,最后会损害垄断企业与消费者的权益,以至于阻碍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二是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也就是对市场主体的利益和优先地位进行重新分配,改变或创造经济运行条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投资等手段,国家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进行调节,以此来实现总量与结构平衡。

三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因为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任何产品或服务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引起社会资源配置的变化,因此大量的生产者和社会资源一般来说总是集中于利润较高的行业和部门。

经济法在企业商务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进入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理论导致了成熟的现代经济法过分强调国家干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而其作用方式也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所以体现经济法作用方式的国家干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的作用方式基本是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也就是国家矫正和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与不足的方式。我们从上述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可以知道,除直接参与有限的经济过程外,国家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因此经济法的作用方式必须为其特定的作用范围服务。因此,经济法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以此来协调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平衡。

虽然一般来说国家以直接参与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生产和服务的建设等方式进行,它的重点却是弥补和矫正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经济法作用方式的重点应该是怎样使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以及共同调控经济的运行,促进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是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在需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同时,还应该促进和保证社会的发展,这正是作为当代法律的效益基本价值目标,现在已经被众多法学学者所接受的深层原因。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正逐渐受制于公平正义与效益的二重评价。在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机制下,因为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供求总量,以及供求结构失衡和社会分配不公、社会公害和缺乏社会保障等,因此,国家干预或说经济法就是通过规范市场规则、市场主体、保持总量和结构平衡,消除或减少社会公害来建立和健全社会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以此来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猜你喜欢

公法市场机制市场主体
以市场机制推动自愿减排 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公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的的问题与完善市场机制
公法人管理和公共财政规模对农田灌溉设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