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发及营销策略
2011-08-15南阳理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温国强
南阳理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温国强
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这主要表现在:开发营销观念落后,没有给体育旅游产业准确定位;法规制度不完善,缺乏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合理调控;资金短缺,行业间缺少协调;专业人才匮乏,宣传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下列策略予以解决:
1 更新开发营销观念,突出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
(1)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体育产业之一,体育产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体育旅游的许多经济和社会功能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增强我国人民的体育产业意识和文化意识,高度重视其产业性和传承性,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上给予强大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意识,为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居民的旅游心理日趋成熟,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广大旅游者积极的休闲度假方式,它具有独特的持续的吸引力。要想确保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具体实际出发,通过对当地体育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规模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构建总体开发策略,确定出更加适合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地域,形成体育旅游的核心地带,带动周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力求达到资源、效益、品牌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3)更新开发营销理念,创新开发运行机制。在开发过程中应突出各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因地制宜,努力促进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组建体育旅游产业集团。积极扶持已成规模、前景较好的体育旅游项目,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风民俗与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发,结合实际开展适合游客需求的集观赏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进行科学健康的改进。采取新颖的组织方式和大力宣传,增强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切实做到长远规划
(1)体育旅游业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重点扶持。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将体育旅游业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各级政府在产业政策、项目开发、财税减免、资金投入、宣传促销等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加大对体育旅游业的投入规模,加大体育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的力度。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构建体育旅游业支持系统和发展平台,努力推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确保体育旅游业的深度发展。
(2)政府应该构建适合进行体育旅游开发和管理的政府管理体系,让专业管理和经营水平较高的人员进入管理层,具体负责对体育旅游业的管理和指导,开发与保护体育旅游资源。旅游主管部门要对体育旅游实行全面依法管理,加强体育旅游市场准入、市场竞争以及市场监督和管理,成立跨区域、跨行业的以旅游行政部门为主的联合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企业运行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建立全方位的调控机制,整顿市场秩序,规范旅游行业的行为和市场秩序,科学引导公众的体育旅游消费,完善体育旅游的相关工作。
(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行监督力度。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同国际接轨的旅游法律和法规体系,研究地区性体育旅游法规,严把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资格认证,重视体育旅游的安全保险制度,严抓行业质量服务和旅游安全、人才培训,交流和统计工作,使体育旅游行业管理步入法制化和规范化。依靠法律手段加强对体育旅游产业的监督与调控,加强体育行政部门与旅游行政部门的协作,规范体育旅游的经营行为,为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为体育旅游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氛围,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整体长远规划。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时,应当加强对体育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开发建设的长远规划。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参考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现状及承载能力纳入当地社会和经济整体规划之中,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平衡供需结构,坚持先规划、后开发,按旅游资源的演变规律进行有序开发,重视在旅游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旅游开发,努力实现体育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不断丰富体育旅游产品
(1)加强政府在税收和融资方面的政策支持,实行多元化筹资。政府在财政投入上应重在调整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为新兴和创新性的体育产业经济项目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实行低息或贴息推动各类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促进对景区、景点、休闲娱乐场所进行开发及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并适当增加用于扶持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专项投入。把体育旅游业推向市场,拓宽体育旅游建设融资渠道,鼓励外商、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组建体育投资公司参与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在政策上,建议凡是建设公共体育场馆用于开展训练、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营业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对高消费体育娱乐项目实行征收特种附加税,对大众消费项目实行低税或减免税。
(2)旅游业自身具有很强的分工与协作的特性,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发展体育旅游需要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密切合作。体育旅游的特性决定了其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各部门的交流合作,政府应加强对体育旅游业的统一管理,确保体育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合理布局。根据当地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和经济能力以及体育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特色突出的项目和产品,把体育旅游计划纳入国家旅游计划之中。调节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采取以体育旅游为主的区域联合、集团化经营,全面增强体育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体育旅游水平,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3)加大开发力度,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在旅游的形式和内容的开发利用方面多想谋略,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的体育旅游需求和动机,因地制宜,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多层次、多元化开发富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品牌。要对现有的体育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旅游游资源,创新发展,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把体育游产业做大做强。
4 加快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拓展体育旅游客源市场
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育旅游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增加竞争实力。因此,我国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必须加强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熟悉体育旅游市场研发与管理、同时熟悉旅游业和体育业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广博的知识、综合的业务素质,具备相关体育旅游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体育运动有关的基本技能,熟悉体育旅游业和政策法规及其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2)建立专门的研究协调机构,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体育旅游的组织者、旅游服务的提供者都要经过相应的专业训练才能上岗工作。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应审时度势,开办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注重学生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体育旅游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教学零距离,有效提高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主管部门也要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也可以通过社会办学、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
(3)采取多种模式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可以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专业课应采用实验、实际操作、模拟现实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充分熟练各种技能的学习;可以培养特色体育旅游人才,在让学生全面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开设带有本地特色的体育旅游课程,注重相关知识的课程的设置和传授;也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设置, 培养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见习或实习, 这样能与社会需求实现最大程度的衔接,解决人才供需矛盾,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总之,要努力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理论研究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于一体的符合市场需求和时代特点的国际化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5 打造精品旅游,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实行多层次联合营销
为使体育旅游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广,必须打造高品质旅游项目,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联合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1)体育旅游业要不断丰富体育旅游的内容,强化体育旅游产品的质量,提高旅游景点、旅游线路的知名度,充分体现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全面发挥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满足体育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要做好市场调查,细分市场,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多目的性要求,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确定不同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制定体育旅游区域定位策略和定价策略,建立体育旅游的分销策略和体育旅游促销策略,可以实行联合促销战略,让游客领略不同的旅游产品。
(2)政府有关部门和体育旅游经营者要完善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手段,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宣传展览等传播媒体,利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和手段加强对体育旅游的宣传,运用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实效。体育与旅游部门应组建体育旅游信息产业集团和网络化的体育旅游信息系统,积极创建体育旅游网站,设计体育旅游产品形象,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各地的风土人情、各类体育比赛的宣传营销,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正确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文明、健康、合理的体育旅游消费活动。
总之,体育旅游行业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扶持,建立多种层面的协调机制,充分挖掘体育旅游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人才,努力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品牌,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就一定能不断推动体育旅游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1]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2,(3).
[2]彭琴.未来5~10年体育旅游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3]吕慧青.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5).
[4]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3).
[5]陈志军.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8).
[6]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7]刘战慧.韶关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的战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4,(10).
[8]韩纪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景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