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作业致亚急性铅中毒临床分析
2011-08-15黄玉松段景春
黄玉松 段景春
焊工作业致亚急性铅中毒临床分析
黄玉松 段景春
铅为柔软略带灰白色的重金属。职业接触常见于铅矿的开采、烧结和精炼,含铅金属和合金的熔炼,蓄电池制造,印刷业铸字和浇板,电缆包铅,自来水管道、食品罐头及电工仪表元件焊接,拆修旧船、桥梁、建筑物时的焊割作业等。多经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在皮肤有破损时可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我院收治焊工焊锡过程中发生亚急性铅中毒患者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案例
例1,患者男,30岁。某石油公司水电焊工。间断接触低炭钢焊条6年。1993年8月18口,在拆除地埋柴油罐(容积60 t,上有一直径1 m的出入口)时只许某1人在罐内水焊切割。切割时产生大量白色粉尘及兰色烟雾,无任何防护措施。工作第3天上午自觉咽部发甜,轻咳、无痰,晚上下班前骤感头晕、头痛、胸闷、胸痛,伴发热(体温38.7℃)、气急、咳嗽、咯痰、恶心、呕吐多次,为胃内容物,伴腹绞痛、腹胀、食欲低下、周身乏力、腰痛。卫生所医生曾到现场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和维生素C,第4天到当地县医院就诊,经治疗病情略有好转,于1993年8月23日转入我院。体检:T 36.8℃,咽明显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双下肺尤著,腹平坦、软,脐周围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右锁中线肋下1.5 cm,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触、叩痛(-),余正常。实验室检查:8月24日血常规WBC15.7×109/L,N0.78,L0.22,Hb164 g/L,RBC6.0 ×1012/L;化验肝功正常;8月25日胸片:两肺纹理稍强。诊断:金属烟热。给予消炎、对症治疗15 d,患者仍头晕、头痛、腹隐痛、腹胀、食欲低下、周身乏力、腰痛。经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所切割罐内外表面分别涂有一层防腐漆,内含红丹(铅丹),成分为Pb3O4。故于9月7日查一次性尿Pb0.53 μmol/ L,9月7日试驱铅后尿 Pb结果为 3.37 μmol/L,7.07 μmol/ 24 h;2.4 μmol,6.8 μ mol/24 h;2.12 μmol,4.24 μ mol/24 h。9月29日一次尿 δ-ALA51.8 μmoI/L(正常参考值30.8 μmol)。9月24日神经-肌电图:右正中神经远潜伏期延长。9月12日脑电图:阵发中波幅θ节律,散在钝波,阵发增高α节律。补充临床诊断:亚急性中度铅中毒。经给予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驱铅4个疗程,ATP、辅酶A、维生素C及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很快缓解,尿Pb正常,治愈出院。
例2,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蓄电池装配焊接为最后一道工艺,该厂焊锡车间在一较密闭厂房内,前后窗户不通风,亦无通风设备,6名工人在一面壁式操作台上从事焊接工作。工人无个人防护用品,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经测定车间空气中铅烟浓度为0.62 mg/m3(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03 mg/m3[铅烟];0.05 mg/m3[铅尘]),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0倍。患者李某,女,24岁,1999年12月入厂,不定期从事蓄电池组装焊锡工作,2000年4月下旬开始感到口有甜味、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继而出现阵发性脐周绞痛,伴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经当地卫生院诊治,症状缓解不明显,5月3日转我市卫生防疫站,查体:神志清,精神委靡,无铅容,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脐周压痛不明显,无反跳痛,实验室检验: Hb90 g/L,RBC 2.35×1012/L,WBC9.2×109/L,尿铅 1.98 mg/L,肝功能GPT 80 U/L,诊断为亚急性中度铅中毒。经给予CaNa2-EDTA驱铅治疗3个疗程,症状消失,尿铅检验正常出院。
2 讨论
铅中毒根据发病情况可分急性和慢性中毒,而在短时期内接触铅烟浓度较大时可以发生亚急性铅中毒(接触铅的时限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根据接触情况可分职业性中毒和生活性中毒。主要损害部位是血液、神经、消化系统及肾脏等改变。本文2例患者,虽不是同一时间发病,但接触铅的作业史明确,临床症状较典型,化验检查支持“铅中毒”的诊断,且驱铅治疗有显著疗效,故根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均诊断为“亚急性中度铅中毒”。铅中毒常有腹绞痛、贫血或中毒性周围神经病,部分患者出现肝肾损害,严重病例出现铅麻痹及中毒性脑病。本文中2例患者,例1有腹绞痛及周围神经损伤表现;例2有腹绞痛、贫血及肝损害。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例1提示金属烟热患者均应检测一下导致烟热的金属在机体中的含量,尤其金属烟热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仍不消退者,应考虑到是否合并有金属中毒的可能,以免耽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焊锡中含有相当量的铅,铅熔点低,加温后较易变成铅烟扩散到空气中,接触人员主要经呼吸道吸收进入体内而导致中毒。因此焊锡过程中同样要加强劳动防护工作,增加必要的通风除毒设施,同时要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以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类似中毒病例的发生。
[1] 夏元洵.化学物质毒性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123-128.
[2] 黄金祥.职业中毒.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28-131.
[3] 方克美,杨大明,常俊.急性中毒治疗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4700 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咋子医院(黄玉松);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段景春)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