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兼析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经验

2011-08-15吴菁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研究生课程体系

吴菁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广东深圳 518055

我国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兼析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经验

吴菁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广东深圳 518055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目前的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首先分析我国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供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经验,力图共同探讨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出路。

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但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1]。课程体系是影响人才培养选题的重要因素,每当一种新的人才规格问世时,总要对原有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进行一番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研究生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的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研究生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科学研究、轻课程学习的倾向。这就导致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一直落后于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同时严重忽视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强化课程建设的意识,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明确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作用、目的、运作方式及质量监控等,将研究生课程设置纳入一个科学、合理、规范的轨道。

1 我国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 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研究生课程是本科课程的重复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一些学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不考虑实际课程体系的需要,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导致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课程设置缺乏层级性。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甚至连专业课程,都存在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课程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特色和要求[3]。

1.2 课程“千篇一律”,对学生缺乏个性化培养

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之一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只有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潜能和探索欲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调动,才可能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多样灵活的选修课程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加深学生的基础理论,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人特点、兴趣和职业倾向,有利于专业培养和通识教育相结合。与国外著名工科院校相比,我国工科院校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比较少。如MIT的材料科学学院为材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多达59门,而我国高校的相应学科仅能为学生开设十几或二十几门课程。开设的课程少,导致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中的任选课程非常有限,这样,学生很难形成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3 教学内容陈旧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载体。在以国际化、信息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才培养滞后性的矛盾日趋显现,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就承载起调和这一矛盾的重担。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课程内容先进性、前沿性和国际性都不足。一些学科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课程更新率低,未能体现本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和拓宽学科专业的覆盖面[4]。

部分工科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前沿性不够,再加上一些教师在授课时未吸取该专业课程的最新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讲解内容早已过时,对学生学习毫无帮助,反而对学生的发展思维起一定的阻碍作用。还有一些课程只是名称变了,而内容根本没变,即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

1.4 课程设置不利于形成研究生创新的知识结构

研究生应以学术创新作为自身最重要的学术使命。而当前学术创新大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发生在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二是需要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三是与学科前沿性领域的探索相关。因此,优秀的研究生课程必须能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要把学生有目的引入学科前沿,从而为“学术创新”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增加研究方法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组织、分析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手段;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必须强调“新”,以适应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可见,课程体系中增加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前沿性课程等,对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关注上述三类课程的设置。

1.5 缺乏实践课程的设置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各高校普遍比较注重学位论文,相对缺乏课题研究等实践训练课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阶段,其培养目标主要着眼于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途径,是诱发研究生潜在创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这就会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从而发展多种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

2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经验

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淘汰与本科教学重复的课程和层次较低、内容老化的课程,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相近的课程,推进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要保证研究生形成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也要体现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兴起的发展趋势,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实现宽口径培养人才的计划。同时,加强学术前沿讲座和文献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综述等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重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的建设。

一方面,学院从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客观实际出发,进一步强调研究生教育以研究、探索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必须以素质培养为前提,突出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2.1 明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

与本科教育培养优良的劳动力的目标不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始终都应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上。研究型大学应该给予学生其他教育机构所不能提供的广泛经验和能力,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经历,使研究生具有特别的创造力。因此,培养的人才应是:1)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独立思维和文化修养的新一代科技工作者;2)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及方向,具有主动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志向和能力的终身探索者;3)具有组织、管理、沟通和传播能力的领导型人才。培养方案上应体现“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培养活动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专业与外语相结合。

通过较为全面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要“按需设课”,不要“按人设课”,设计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的、规范的课程体系。根据本学科范围及其发展趋势,科学准确地把握研究生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确定研究生必修的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基础理论课和二级学科范围内的专业课,为保证专业课程的共性,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作为该学科所有的研究生都必修的课程。

2.2 对本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

通过对学院在读研究生的调查,应届考取的在2/3以上,其比重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学院对本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不仅是应届生比重增大的要求,也是关注不同教育层次课程间的差距,避免课程内容简单重复,保障课程体系层级性的要求。

2.3 厚基础

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讲过:导师带研究生应像牧羊人一样,要为羊找一块水丰草肥的地方,让羊能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自己找草吃、找水喝,而不是由牧羊人割下草来喂羊。因此,课程学习不宜规定太死,应充分注意研究生的个性培养,重视数学课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作用[5]。加强数学课程的要求,设计“基础+工具+近代数学”“三位一体式”的数学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的特色上看,学院的培养方案更强调数学课的学习,各学科基本都为本专业学生设置了较多的数学课以供选择,并要求学生必须修满4~9学分的数学课。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对各学科提出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提出必须开设规定学分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要求。具体学分要求,可按照“跳起来摘苹果”的原则提出。

2.4 加强信息检索与科研成果表达课程

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能力和总结、概括、描述科研成果的能力是研究生创新思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的搜集、提取和加工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而学术论文的撰写与投稿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人才所必须要掌握的一种能力。

学院增加2学分的前沿文献阅读,学生可通过阅读国外学科前沿文献,并写出不少于5 000字的读书报告,而获得2学分。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提出书写立项报告、可行性报告等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文档写作要求,对其学术论文不做要求。这些安排可以很大程度上训练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收集、加工信息,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2.5 加强实践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设置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比较注重学位论文,相对缺乏课题研究等实践训练课程,实践课比重不足。现在正是创新的时代,各种大学竞相追求创新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而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需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院鼓励教师走出“金字塔”,深入企业了解实际研发过程和研发需要,将实践经验带入课堂,更可以考虑由企业研发技术人员和大学教师合作讲授某些课程。特别是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考虑更多地采用这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科研能力的培养为重心。增设“设计教学”,进一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使整个培养过程按照“课程学习→定向学习→个人研究”这个步骤进行。在培养方案中增加“设计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从“课程学习”逐步向“定向学习”过渡。

2.6 增大任选课程比重,构建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

我国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中任选课程明显不足,学生很难形成与个体学术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与自身学术需求相适应与否,对他们的学术成长有很大影响。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任选课程所占的比重,为此,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应重视任选课程比重的增加。

学院根据以上要求,除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开设课程外,培养方案还允许学生有0~4学分的跨学科选课。通过增加选修课,尤其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跨学科课程,以适应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将相关学科前沿进展专题研讨、讲座课程纳入正式课程,拓宽硕士生知识面。学院学生还可通过听5~10次学术讲座,获得1~2学分。

2.7 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采用外国原版教材

有了优化的课程设置方案,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就成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课程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一方面要从学生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精选课程内容,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问题和新方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充实课程内容,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专业高度。因此,在内容处理上既要防止不相信学生学习能力、课程内容过多过细、陷于细节,又要避免泛泛而谈、引导不力、放任学生。

积极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也是较好的选择。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研究生教材将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参考用书,要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可以像国外那样,在课堂补发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学生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弥补教材有一定的更换周期的缺陷[6]。学院所有数学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采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性和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对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也起到积极作用。

3 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基于以上对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实践研究,应积极开展关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按照“重视基础、强化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3.1 建立课程设置评估体系

相比于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目前我国在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评价方面确实不够健全。对于现有培养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需求,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该建立一个更完善的培养方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可由院系教师、学生和外聘专家组成。

院系教师首先对各院系制订的培养方案进行初步自评,提出这样修订的原因。该学科的学生再对培养方案进行复评,提出自身对于培养方案的需求,如希望开设什么课程等。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将学生对培养方案的评价结果再反馈给各院系,各院系根据反馈结果,对培养方案进行再次评估,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培养方案。最后,将这个培养方案提交给相关评审专家,由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最后评估,对培养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需求进行评价。

3.2 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高水平教材,不断提升课程建设的先进性和国际化水平;鼓励有能力的教师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并全程英语授课,进一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注重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溶入”课程教学内容,将前瞻性的、前沿性的知识带入课堂;加强教材建设,优先使用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规划和推荐的研究生教材,并鼓励教师自编高质量教材;安排一定经费用于资助任课教师收集资料、编写讲义、制作课件,并制定相关政策,帮助教师出版教材。

3.3 加强构建人文素质课程

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允许理工科研究生选修一定的人文素质课程,但是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生一般都很少会选修这类课程。虽然近年来,有的大学甚至做了硬性的规定,要求理工科研究生必须选修一门人文课程(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必修的通识课程中加入一门人文课程,浙江大学要求学生选修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但是由于院系和研究生本人的重视都不够,具体实施条件也不是很充分,使得实施效果不是很好。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构建人文素质课程,并提升其受重视的程度,优化实施效果,将是课程设置改革的方向之一。

[1]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3]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8-72

[4]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82-184,204

[5]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87

[6]许斌,高才,马洪芳.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8(5):145-147

Problem and Directions of Reformation in Our Country’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u Jing

The time of our country’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not very long. The course’s system has copied the other country. Now, the course’s system has some problems, and made the quality of ou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not very good. The course’s system need to be reformed. The thesis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our country’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n gives some experience of HITSZ. We want to find a way to reform the course’s system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ost-graduate; course’s system; reformation

G643

A

1671-489X(2011)12-0005-04

Author’s address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China 518055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2.005

作者:吴菁,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务处任职。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研究生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