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商品价格的形成
2011-08-15武警北京指挥学院管理后勤教研室刘明伟
武警北京指挥学院管理后勤教研室 刘明伟
1 马克思商品价格理论的再考察
1.1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经典表述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对商品所作出的这一经典概括在我国中学或者大学的任何一本政治理论类教材中都可以找到。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的商品,即是指那些为了出卖而不是供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蔽开,商品就只剩下了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的手中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到的属性都消失了……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函灵般的对像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耗费的单纯凝结。”
1.2 有关商品本质的争议
马克思的商品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内核演绎而来。目前,经济学界在商品本质的认识方面仍有争议。
首先,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例如农民生产粮食给自己和家人留下的口粮、企业里自制自用的各种模具,还有工艺品爱好者自己制作并用于自我欣赏的盆景等都不是商品。这一点是最基本的经济常识,无须证明。
其次,商品也不一定都是劳动产品。例如商场里等待出售的天然钻石,野生动植物、煤炭、原油等非人类加工过的自然资源,还有人自身的劳动能力或管理才干等社会资源,都可以通过交换成为商品,但这些东西只是物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由此可见商品与劳动产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最后,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说法,混淆了劳动产品和商品、财富和价值,物质生产领域和商品流通领域的界限,将两类不同质的东西混为一谈,其结果必然是造成价值理论的混乱,最终使得经济理论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还有,劳动产品是人类通过劳动加工制造出来的物品,它产生于物质生产领域,而商品只是交换的产物,它产生于流通领域。不管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还是劳动产品。
1.3 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的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研究采用了抽象的方法。实际上马克思的理性抽象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商品中抽象出了劳动产品;第二步是从劳动产品中抽出了抽象劳动,这样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了: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
众所周知,逻辑学中的抽象是一种从众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而且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和必要的手段。抽象思维本来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是马克思在使用这一科学思维方式时出现了偏差与失误。
第一,前面分析已经证明了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交换属性而不是劳动属性。马克思之所以从商品中抽象出了属于非本质属性的劳动属性,在于商品不完全是由劳动产品构成的,构成商品的还有属于非劳动产品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抽象的范围和对象是错误的,结论当然不会正确。
第二,在严格逻辑学的意义上,人们对事物的抽象也只是辩证思维过程式之中的一个环节,抽象还必须上升为具体。如果我们把马克思对商品的抽象上升到具体,那么抽象劳动也只能去证明具体劳动的性质而不是商品的价值。这是因为劳动产品在通过交换以前还不是商品,而如果劳动产品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以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交换属性而不是劳动属性了。
第三,抽象劳动或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到底只能是对具体劳动时间的一种抽象,无论是哪种劳动或哪种劳动时间,也只能存在于生产领域内部,不可能去决定流通领域中商品的价值或价值量。流通领域不同于生产领域,在这一领域之中,除了商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以外,还有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还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那种以为可以用单一因素来确定商品价值或者价格的理论,未免过于主观和片面。
2 关于新古典均衡价格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的价格理论没有详细分析价格的具体运动,所以一般的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难以运用它进行经济活动决策。均衡价格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均衡价格论。
2.1 均衡价格理论的内容
均衡价格理论除强调供求关系的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原理,如:消费者理论中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消费者偏好理论,生产理论中对生产函数的研究,变动要素合理组合的条件,市场和成本论中对各种市场的规定,对成本的分类和分析,如何根据成本、需求决定产量、价格等等,这些都丰富了人们对于商品价格理论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2 均衡价格理论的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均衡价格理论运用了大量的数量分析方法,把经济学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如边际分析方法,马歇尔在需求和供给分析中分别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生产费用来决定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边际分析是一种增量分析法,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中各项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动态上、从事物的变化中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其中的规律。边际概念,就是高等数学中导数的概念,它表示当自变量发生微量的变化时,因变量的变化程度,从而把微积分引入经济学,使经济学研究从运用初等数学发展到高等数学分析问题,使经济学中的数量分析由常量发展到变量。这一方法虽然不是马歇尔首创,但马歇尔使之更完善化,并运用于其均衡价格论之中。科学的抽象法需要在研究多变的经济现象时,排除一些次要因素,而侧重考察主要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这是建立在对经济变量作全面考察基础之上的,所以边际分析方法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并用来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
3 商品价格的多变量决定
商品价值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正如上述分析,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分别形成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商品价格理论和以边际价值为基础的均衡价格理论。实践在发展,理论也应与时俱进。商品价格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中任何变化都可能对商品价格的形成产生冲击和影响。在两种理论的基础上,试分析商品价格的多要素决定。
3.1 成本价格与利润额度
商品的成本价格是商品价格形成最重要或最主要的依据和指标。成本价格对商品价格有着最紧密最直接的影响。商品价格如果高于成本价格,商品生产者就会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损。因此成本价格是商品生产者盈亏的分界点。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价格必须高于成本价格;利润额度,获得利润永远是商品制造者或销售者的最高原则。如果商品的经营无法获利,那么市场上就没有人去出卖商品,商品交换自然也就无法进行。因此商品的价格必须高于成本价格。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商品的购买者与消费者又总是追求质优价廉,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商品的价格既高于成本价格,又总是不会高出太多。
3.2 需求程度和购买能力
一般而言商品价格实现的权利最终还是操纵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是否接受。或者说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价格是否接受,这本身即是一种价格行为,是对商品价格形成的一种参加或决定。如果没有商品购买者的参与,商品价格永远只能是观念上或者名誉上的价格。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消费需求,商品价格就永远不能变为现实,这种需求与商品的效能息息相关,商品不同的用途适合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则决定不同的购买行为。因此,用途大小是决定购买价格高低的重要因素。此外,商品的效能问题还包含了产品质量,商品质量的优劣自然也对该商品的价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购买能力,社会购买力或者是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品的价格。不管是物品,劳动产品或服务,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要想成为商品就必须有人购买,而要购买就必须有购买能力,同时,购买力的大小又决定了消费者购买什么样的商品和购买多少商品。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一般都会发现,购买力与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关系:购买力旺盛的地区,物价或者商品价格就必然偏高,购买力不高的地区,物价或商品价格必定偏低。
3.3 供求关系与货币供应
供求关系(也包括由供求关系决定和产生的市场竞争)也是商品价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同类商品供大于求时,该类商品最后一部分就无法出售,这种情况一般会产生竞卖机制和买方市场。而当某类商品供不应求时,最后会有消费者无法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种情况会产生竞买机制和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商品价格偏高一些一般也会得以实现。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供应量,也是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形成的常规性因素之一。货币流通规律表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社会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说明在一定的时期内,如果货币供应满足不了流通需求,商品价格会呈下跌趋势。若货币供应超出了实际需求,市场上商品价格会逐步上扬,若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流通所需要的数量,会导致整个国家或地区出现通货膨胀。
其实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还会有其他很多种决定和影响价格形成的因素,比如战争、自然灾害、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变化、商品的品牌效应、广告、突发事件等等,我们把这些因素称之为决定与影响商品价格形成的非常规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些非常规因素也可以对商品价格的形成起到关键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卡尔·马克.资本论(节选本)[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2]何炼成.价值学说史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