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印贸易发展现状、摩擦及对策简析

2011-08-15四川大学政治学院苏春

中国商论 2011年24期
关键词:中印两国中印印度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苏春

中印贸易发展现状、摩擦及对策简析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苏春

中国与印度同为世界的两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源结构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多领域内有着相似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途径,在经贸交流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两国相对“爆发式”的经济合作态势更为中印经济全面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揭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 印度 贸易摩擦 对策

1 中印贸易现状及其合作发展潜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要求,中国和印度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受20世纪60年代中印政治的影响,改革初期两国经济往来一直十分有限。随着90年代中后期两国领导人的不断来往,贸易交往明显增多。2000年,两国贸易一举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29.1亿美元。2002年1月,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在访问印度时指出要争取在短时期内(2008年)使中印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2010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确立了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新目标。从而为中印贸易的大幅增长拉开了序幕。

1.1 中印贸易合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和地区间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紧密,发展本国经济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竞争内容的国际背景下,受益于两国领导人的积极推动,中印两国经贸飞速发展。自2004/2005财政年度起,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国。同时,中国位列美国和阿联酋之后成为印度第三大出口国,而此时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印度也上升至第11位。虽然金融危机在全球金融领域肆虐,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政府和经济体的生存,但中印间贸易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9年印度已经成为我国第九大贸易伙伴,较之2008年上升1位,在我国的出口市场中印度位列第七,比上年也升了一位。而据印度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位居第二。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再次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同期,中印贸易在印度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8.55%上升至9.76%。中印双边贸易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1.2 中印贸易合作发展潜力

首先,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是国内商品交易的延伸。中国和印度在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后的近30年间,两国经济都得到了逐步快速的发展,不仅是亚洲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在经历了2008年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后,两国国内经济同比增长速度仍然“独占鳌头”。以GDP增长作为衡量标准,2009/2010年中印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1%和7.4%,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者。在这样的经济发展需求下,两国势必会继续地维持和扩大对外出口贸易量,这就在客观上为中印两国的贸易交往和贸易总量的增加提供可能性。

其次,贸易依存度增加、结构互补性强。一般我们衡量两国关系的紧密程度通常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标,来反映国家间经济贸易相互依存度。中国对印度的贸易结合度自1995年以来逐年有所增长,2002年的数据已经接近1,而中印贸易结合度也在2004年迅速发展,超过了1,使得两国贸易有了质的转变。从双方经济结构来看,中印国内产品的贸易组成内容差异明显,即中国以生产第二产业产品为主,印度以第三产业产品为主,各自占到本国国内GDP的一半或以上。亚当·斯密指出,国际贸易建立在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前提的绝对优势之上,即出口国拥有的某些自然资源使得他能以较低的成本产出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产品。中印双方正是基于这种在经济社会化过程中的结构优化和资源的禀赋特点所反映出来的互补性,才使得两国贸易交往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摆脱政治束缚,从而形成以一种经济规律的原动力形态展现出来的发展。

2 当前中印贸易存在的主要障碍

2.1 贸易壁垒问题

中印之间贸易争端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贸易壁垒问题。由于中国商品的竞争性优势和国内经济改革的适应性较强,使其在中印之间的贸易中占据贸易顺差优势,并逐年扩大。因此,印度通常会将贸易壁垒作为保护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增收反倾销税和商品配额限制。“在全球贸易伙伴中,印度是使用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国家,也是对华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采取高关税或者绝对禁止的方式,对从国外进口国内能够生产的商品进行限制,多少能够确保国内从事这类商品生产的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但是,这样做能否增进社会总产业···也许并不十分明显。”贸易壁垒从短期来看,有利于暂时保护出口商品的竞争和国内“脆弱型”产品的生存,但长期而言会造成双方贸易结构的畸形和贸易总量的受限,对双方乃至相关联的其他国家经济体都会产生十分不利影响。当前中印的巨大贸易顺差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加入WTO以来强劲的经济入世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双方,特别是印度对于医疗等涉及国家安全和非安全领域产品贸易设置诸多的限制,导致双方贸易的不平衡。

2.2 基于政治意识的戒备

首先,在政治的层面,中印两国目前存在许多政治争端,其中领土争端突出。中印摩擦政治因素包括边境线问题,西藏流亡政府问题,以及民主、人权和“中国威胁论”在内的意识形态问题和印度意欲插手的台湾地区及南海问题等。在这些主要的争端中,两国国境边界线的确定无疑是最为重要和敏感的因素,也事关双方的核心利益。因此,能否有效和平地解决这些政治争端,对于中印长期的、全面的、大规模的经贸合作的实现则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其次,印度大国心态和“中国威胁论”为两国经贸合作蒙上了阴影。自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后,特别是近年来,印度一直致力于在南亚乃至世界舞台上寻求“大国梦”,从而常常将中国作为其参照对象和攀比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军事能力等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使印度在追赶和超越中国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此外,中国的经济改革力度和广度都更深,从而使得中国在中印贸易交往过程中占据着明显优势。对印度而言,这种贸易劣势则导致其产生不平衡的心态,进而对与中国贸易的诸多商品产生戒备心态,形成一种经济影响政治,政治再影响经济的非良性循环。

最后,良好的中巴关系给中印正常交往带来障碍。克什米尔由穆斯林统治,如今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而且双方都声称对该地区享有完整主权。克什米尔地区作为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前沿阵地,也是两国发生冲突的试验田。两国在该地区及锡亚琴冰川领土问题上存在争端,事关两国根本利益。而中国与巴基斯坦有着长期的传统友好关系,除了正常的贸易往来外,中国与巴基斯坦在政治上更为亲近,在军事上合作密切。由此也自然地产生了三方战略选择的差异以及意识形态的倾向不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印关系必然是有限的合作与大量的猜疑并存,从而影响中印两国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

3 解决贸易摩擦的途径探索

3.1 加强双边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建立有效合作机制

加强政治对话与交流是当前国际关系中国家主体解决贸易摩擦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印之间有着复杂的政治利害关系,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双边在短期内解决纠纷的可能性较小,解决方式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单一,即避开传统的战争及第三霸权国家的干预方式,以合作与对话方式展开。因此,加强政治对话以发展双边经济交往不仅会实现双方获益,同时反过来对双方政治互信和解决边境争端提供了可借鉴途径。

2005年,中印两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后,中印两国高层交往日益频繁,各种对话和论坛也相继展开。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可以借鉴中欧贸易合作方式,如建立和完善定期高层对话机制、加强多领域的贸易备忘等。为了更好地推动两国的经济合作,2010年温家宝访问印度时签署了《中印联合公报》,双方同意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当前针对该机制的筹备工作正在积极地展开,这为双方经贸合作得到切实保障提供了依据。

3.2 在中印间建立贸易自由区

建立贸易自由区是扩大贸易广度和深度的有效途径。早在2003年,时任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访华时曾提出建立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同年10月上旬,中印两国总理在印尼会晤期间举行了会外会,专门协商如何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也谈及建立双边贸易自由区的内容。但是由于在中印贸易中,中国占据着明显的贸易优势,此项来自于双方的建议终被搁浅,未以文件形式确定。

中印建立双边贸易自由区有天然优势。首先,中印在地理上互为邻国,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在贸易上节约运输成本。其次,两国可借鉴“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先在诸如农业产品等领域建立“局部贸易自由”,而后在其他领域逐渐地展开,最终实现完全贸易自由。这对于推动中印长期的贸易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对推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腾飞也十分有利。

3.3 优化双方商品结构,实现产品互补

优化中印制成品贸易结构,扩大互补性贸易。目前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前列商品分别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成品等。按原料分类制成品,主要商品品种为纺织、有机化学品等。对此,中国可在保持和发展传统产品贸易的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展我国有比较优势的电子、有机化工等产品的对印出口。

中国在扩大化学成品出口的同时,加强与印度的医药领域的合作。医药产业在中印贸易中被定性为涉及国防安全的敏感产业,贸易一度受到很大的限制。打开双方医药领域贸易的症结,是双方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中印两国的制造能力上都已进入世界大国先列,但中国制药业有基础设施发达、劳动力廉价优势,而印度医药世界领先,在生物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加强中印两国优势产业的交流合作,不仅使得双方在经济上实现互利共赢,而且也为推动各自的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借鉴的平台。

4 结语

中印之间经济的广泛的交流始于新世纪初的双边贸易来往,受制于两国政治领域和贸易本身的束缚,但也受益于双方领导人努力推动,两国经贸往来在艰难中突破了质的转变,贸易量迅速提高。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加大双方需求性产品的生产和交往,以国内和国际经济为杠杆,以政治合作交流为护航,中印两国经济互利发展有着巨大潜力。

[1] 王崇理.当前中印贸易关系发展评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4(3).

[2] 中国统计年鉴[G].2006.

[3] 张炳政.2009年印度跃升为我国第九大贸易伙伴,中印贸易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J].中国报关协会,2010-4-6.

[4] 潘悦.中印贸易的现状与走势[J].市场经济纵横.

[5] 亚当·斯密. 论限制进口国内能生产的商品[M].国富论.

F724

A

1005-5800(2011)08(c)-209-02

猜你喜欢

中印两国中印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2019年中印贸易突破6300亿元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中印两国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印度总理莫迪首次访华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中印明年继续联合军演
在新世纪加强和深化中印关系的几点建议